“振興”物流 機遇來臨
2009-3-16 23:1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多、小、散、弱”;
“仍處于物流業的初級形態”……
這是業內人士對當前首府物流業的評價。
2月25日,物流業振興規劃正式出臺。這對于首府物流業,是否是一個可以借風振翅的破題之機?
本報記者 段國棟
“物流業納入十大振興產業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國家的優惠政策一度向物流業傾斜,但作為物流企業自身也要善于捕捉機遇,迎頭趕上。”3月11日,忙乎了半年之久招商工作的呼運物流園區董事長謝友星說。然而,呼市物流業的現狀并不樂觀,“多、小、散、弱”的局面依舊存在,發展顯得自發而無序,物流人才“孔雀向南飛”現象嚴重……
“初級模式”
期待破繭
一年前,還是呼市地區一家頗具規模的物流公司業務部經理的蘭永強辭職后,開了家物流信息部。“很輕松,成本投入少,有自己穩定的客戶,每天發點零擔業務,雖然賺得不太多,但總比給別人打工強。”蘭永強說,租一間辦公室,放一張桌子或一臺電腦,類似于他這樣的物流信息部,在呼市不下200家。
“只要有貨源,車源到處都是。”蘭永強道出其中的奧妙。
物流業兩個要素是“信息”與“運輸”,只要能把握信息并獲取貨源,就可以在市場上找到承擔“運輸”的車輛。此模式正是呼市目前物流市場呈現出的“初級業態”。而物流公司較之原始模式更為先進與規范,將“信息”與“運輸”納為一體,在獲取信息方面更具優勢與信譽。運輸方面,大一點的物流公司有自己的車輛,但為了避免風險,降低運營成本,物流公司寧愿從社會上雇用散車。
而據呼市招商局透露,目前,呼和浩特市已經擁有各種規模物流企業870多家,國內知名的物流企業如海爾配送中心、TCL物流、敦豪快運等,也在呼和浩特市設立分支機構并全面開展業務。
“盡管物流公司數量不少,但在經營業態上各自為戰,經營粗放,仍處于物流業的初級形態,呼市作為首府城市,沒有像樣的物流園區,近幾年,政府一直在打造物流園區,但至今一些園區配套仍不完善,功能優勢無法體現,現代化的物流園區亟待出爐。”自治區物流協會常務副會長劉興順說。
商業沖動
呼喚現代版物流
“年輕而又古老的產業、新瓶裝舊酒。”業界對現代物流業如此評述。
“物流市場的前景還是不錯的,入行的物流企業與個體戶越來越多,總體運量呈上升趨勢。不過去年秋天以來,受金融危機影響,業務量有所下降,貨運量削減約三分之一,但從長遠來看,物流業仍然屬于朝陽產業。”蘭永強樂觀地估計。
目前,呼市城市中心區已經有了鐵路西貨場、東瓦窯和東庫街等物流集散地,但是仍然滿足不了目前物流市場高速增長的需求。
近幾年,依托首府人流、物流的聚集優勢和環渤海經濟圈的區位優勢,呼和浩特市的服務業在這兩年迸發出空前的活力。
首府流通業商業核心中山西路,短短兩公里,集中著十幾家大型商廈。據呼市商務局統計,這里每天平均客流量都在20萬人左右,一年的銷售收入超過20個億。對外貿易額和進出口商品品種大幅增加,對現代化的物流需求越來越迫切。
呼市市政府對物流業的發展格外關注,加大了招商力度。據呼市招商局一部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呼和浩特的物流顯示出較好的發展勢頭,打造了白塔國際物流園區、金山綜合物流園區、呼鐵歐亞大陸橋國際物流基地、呼運物流中心、金橋物流中心等。現代物流總體框架輪廓初現。
“振興”為物流升級
“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根基在于信息化,完善的數字化與網絡化,物流園區不是簡單的物流集散地,也不是放大的信息站,它是信息、資金、物資綜合作用的一個結果。”自治區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于光軍如是說。
于光軍認為,面對物流現狀的“多小散弱”,整合個體勢在必行,規模化成為未來物流業發展趨勢。在這方面,政府應給予更多的政策引導。
據謝友星介紹,為了發揮物流信息化平臺中樞效應,一期工程,呼市市政府為呼運物流園區信息平臺注入15萬元資金。“把物流業列入十大振興大產業,才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從而促進制造業與物流業互動發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從整體上提高產業競爭力。”
據劉興順介紹,現在呼市能組織車輛的物流企業約200多家,都可以享受到方便快捷的物流信息平臺,“但如何利用這一平臺成了關鍵,良好的信息平臺必需建立在過硬的管理之上,假設得到了信息源,卻沒有運送能力,信息源也就沒了作用。”
在這方面,物流人才顯得很關鍵,一個信息源的發布,物流師必須“火眼金睛”,能夠判斷真偽,并且有一定的組織運送和協調能力。
“但事實上,院校畢業的物流特長生‘水土不服’,他們往往顯得英雄無用武之地,多數充當了勞工而非物流師,工資待遇以及人生理想與現實落差太大,來了干不了多長時間就走人了。”劉興順認為,大學里主修的物流課程比較超前,參照的是國外先進物流業模式,而中國落后的物流現狀決定了這些物流業天之驕子的“水土不服”。
園區之定位思辯
總體來說,呼市現代物流建設體系終于邁出了步伐,幾個現代化的物流園區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然而事實上,城區以外的幾個物流園區商戶入駐率不高,園區運轉困難。
呼市招商局一位官員透露,位于土左旗境內的金山物流園區啟動近三年,至今未見成效。入駐商戶甚少,究其原因,這位官員歸結為“沒東西”,即物流中缺少“貨物”,無“物”可運,園區難成氣候。
呼市物流業雖區位優勢盡顯,但區域經濟優勢并不明顯,相比于包頭與鄂爾多斯的“資源性”特點,呼市更具“消費城市”氣質。“產出”外運量少,“回貨”中生活物資居多。
“城外園區屬遠景規劃,近期內優勢難以體現,在城市物流配送方面不具競爭力,這是其運轉不活的根本原因”劉興順認為。
而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2008年初啟動的呼運物流園區卻是另外一番模樣,由于地處于呼市二環之內,緊靠京包公路110國道,是呼市的重要出入口,占盡天時地利,在城市配送方面優勢盡顯,目前入駐率達90%。園區董事長謝友星認為,呼運物流園區更精準的定位應該是“貨運物流市場”,即打造專業的“物流平臺運營商”,成為內蒙古地區最具規模的集現代化、專業化、智能化、人性化、民族化特色為一體的物流基地,只要這樣才更接近市場定位,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物流市場。
而另一處物流園區金州物流是一個南方的物流企業,租了附件廠的場地然后向外出租房屋,出租倉庫、形成小型的物流園區,園區硬件雖簡陋,但由于地處于二環之內,又有西貨場幾十年形成的物流基礎,運營反而較好。
自治區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于光軍認為,區域性物流中心的形成必將滿足3個條件:首先是交通條件,有利于區域內物資的快捷、方便、高效的流通。其次,它必須擁有相對完善的市場發展環境,對于周邊地區具有一定的集散和輻射作用。第三,它必須具備一定的發展現代物流業的基礎。從上述3個條件分析,呼和浩特已經初步具備了建設物流中心基礎和條件,貨運需求量大,市場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