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企業經營策略思考
2009-4-17 15:5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流通”一詞產生于對商品的交換,是連接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紐帶,根據其定義的寬窄、看法、用法的不同,大致可分成三種:一是把生產與消費之間連接起來,則流通等于行銷(亦即Marketing)。二是把制造業與消費者聯結起來的,即批發、零售及商貿服務行業,三者合稱“商業”。三是零售業自稱為流通業。現代流通一般是指第二種情況,即商品銷售過程中商流、物流、信息流及資金流的集合體。
1 流通企業經營環境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跨國公司對中國的大規模投資,進口的和本土生產的“洋貨”大量涌入,使國內市場上出現了“國際商戰”。當前,國內市場上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1.1 流入外資參與市場競爭的目的發生變化
20世紀80年代以港澳臺為主,資本流入的目的主要是利用低價的勞動力和優惠政策,從事兩頭在外的“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與國內的市場的關系以互補為主,對國內市場影響較小;90年代進入我國的外資主要以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為主,進入我國的主要是看重我國巨大的商品市場,而與國內企業的關系是競爭對手的關系。
1.2 競爭的形式和激烈程度發生了變化
20世紀80年代是國內企業相互競爭為主,并有港澳臺參加,競爭的各方實力相當;在90年代,跨國公司的資本,以直銷傾銷的方式進入國內市場,以其資本、技術和營銷優勢,搶占國內市場。
1.3 競爭的領域和手段發生了變化
在20世紀80年代以密集型產業為主,90年代后是各行各業競爭的格局;進入21世紀以來,市場競爭的手段上發生變化,由“回扣”、“殺價”、“仿制”等低級手段,變為近年來的跨國公司以資本壟斷壓垮對手,以控制市場和先進技術擠垮對方。面對這些變化,競爭的雙方準備不同,跨國公司是經過全方位的準備后,有備而來,而我國的流通企業則由計劃經濟轉型過渡,曾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有企業,由于“三角債”、資金、體制、觀念等問題的困擾,自身舉步維艱。跨國公司以其固有的優勢、戰略圍攻和各個擊破,其結果是除少數有實力的國內大企業外,大多數企業紛紛敗下陣來。再加上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之間各自利益不能統一,國有生產廠家產品在市場占有份額,以及國有物資企業的銷售額,市場占有率在不斷下降。
近年以來,流通企業的經營環境雖然有了較大的改觀,但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上還遠遠不夠。
2 現代流通產業的重心分析
流通是一個非常傳統的產業,但由于長期受“重生產、輕流通”觀念的影響,流通業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隨著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科技化能力的增強,各種商品資源大量涌現,“買方市場”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求發展系統化的現代流通結構。
2.1 以連鎖業為重點發展零售組織結構
流通是“四大流”的集合體,因此如何進行四大流的融合是流通產業必須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即組織結構問題。現代流通的主要目標是將商品高效率、高效益、高質量地到達顧客的手中。連鎖經營作為一種先進的經營組織形式和營銷方式,在現代流通業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連鎖經營的主要特點即“統一管理、統一配送”,解決了現代流通過程中的主要問題,目前在我國已形成了初具規模的連鎖經營企業,但與國外相比,我國無論是在整體規模,還是企業規模上都相對較小,有待于進一步的發展。
2.2 以信息化為手段發展商品流通導向功能
信息化是“四大流”進行整合的基礎,從當前國內外發展趨勢看,現代流通已成為現代化大生產的先導,即所謂的“流通先導”。以信息化帶動流通現代化,不斷提高流通的信息化程度,是建立發展先導型商品流通結構、強化流通結構先導功能的重要手段。我國商品流通業信息化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90年代連鎖業的發展而逐步提高,但問題突出:其一是其整體發展水平不平衡,大型企業建立相應的系統管理網絡,而絕大部分中小企業還沒實行;其二是信息管理不系統,財務管理等系統發展快,而決策、營銷、質量管理、售后等環節信息化程度低。
2.3 “信息孤島”問題嚴重
企業信息標準、業務流通管理不統一,企業間信息數據共享少,制約了流通管理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
3 流通企業經營策略
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需要有條件發揮國有流通企業的主渠道作用。因此需要研究確定現代流通企業的經營策略。
3.1 集團化經營策略
面對我國市場變化的格局,當務之急,是發展大型流通企業。發展一些規模大、市場占有率高的大型流通企業;按照市場經濟的辦法,建立起新型的工商關系。大力發展大型的連鎖店,這樣在消費品流通方面發揮主渠道作用。實施流通企業集團化經營。
3.1.1 建立現代物資企業集團
我國現在已經成立了一些物資企業集團,但組建得很不規范,還存著有待于研究和解決的理論與實際問題。目前已成立的物資企業集團,大多數是由物資廳、局改制而來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企業集團。因為,第一,組織企業集團是企業行為,是企業依據發展需要自愿結合,而現在的做法是政府行為,把企業集團當做管理企業的一級組織機構。第二,企業集團應以產權關系為紐帶,但現行的企業集團沒有建立起內部資產聯合關系,集團總公司和分公司還是行政隸屬關系,集團缺乏有效的凝聚力,沒有聯結成利益的共同體,集團的優勢根本沒有得到體現。第三,政企不分、權責不明、缺乏科學的管理手段。由于集團公司和局兩塊牌子同時存在,可能因職責交叉,政企不分,出現管理混亂,效益下降。因此,可能物資企業按照國家的要求,發展綜合商社的試點,發展大型物資企業集團。可以先從黑色金屬材料總公司和中國汽貿總公司抓起。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對這些公司的組織結構進行比較大的改革,提高規模效益和競爭能力。在產權制度、外貿體制、金融體制、工商關系等方面,爭取國家和有關部門的支持,為物資企業集團發揮主渠道作用創造條件。建立以實力雄厚的大企業為核心,以股權和債權關系為紐帶的具有多功能,多層次的經濟聯合組織,即現代物資企業集團。
3.1.2 發展流通企業集團化經營
物資企業集團是適應企業集團生產的集中對流通環境的要求而產生,組建物資企業集團有力地提高流通企業的組織化程度和現代化水平,為滿足生產企業集團對生產資料的需求,提供較好的條件,同時可以憑借物資企業集團的自身實力,增強流通企業的主渠道作用和調控市場的能力,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有利于市場的競爭能力和實現企業的經濟效益。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增強集團的凝聚力,建立資產聯系紐帶。集團總公司主要從事資產經營,建立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資產經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落實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防止和杜絕國有資產流失。作為分公司擁有獨立的法人財產權,依法經營,照章納稅,確保企業的發展。政府職能是信息引導,實現宏觀調控、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企業集團以盈利為目的,參與市場競爭,做到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以產權管理代替行政管理,集團公司按《公司法》建立完善機構,健全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在集團章程的指導調控下,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自主經營、不斷發展的有機體。
3.2 資本經營策略
國有物資企業,習慣于傳統的生產資料經營,而經營的最終目的是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觀念上應從傳統的老路子中解脫出來,樹立資產經營發展戰略。所謂資產經營,是指企業通過資本的形式,對資產的存量和增量進行管理監督、轉讓和交易,使資產在短期內最大限度地增值,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傳統觀念認為,把企業資產看成是一種賬面上的存量,它主要用于反映投入與產出的關系。但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企業的資產本身是一種商品,它除了本身內在價值外,還有因市場供求關系的價格。當資本市場的結構、資金流向、投資者偏好、市場氛圍和信心、流行概念的組合等不同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時,同樣的市場價值會有不同的市場價格。有效地利用這種資產價格和資產價值背離的市場條件,可以將全部或部分存于賬面上的資產價值迅速變成企業急需的貨幣資金,再投入生產和經營,實現更大程度上的增值,從而增強企業的實力,實現資源優化和合理配置。
資本經營是個長期的過程,需從長計議,逐步開展。開展資本經營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即企業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從外部講,必須具備充裕的資金市場,隨著國內市場的不斷完善,條件將日臻成熟。從內部講,必須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在經營機制上得到根本轉變。目前資產經營的方式有多種多樣,最普遍的做法有:①股票上市,利用上市籌集資金,具有快捷、量大和投資者共擔風險等特點。②買殼,是指購入已上市公司的控股權。這要特別注意保護國有資產,聘請最有信譽、最好的會計師,客觀科學地估算殼價。③收購合并,通過具有不同優勢或特點的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的股權或資產合并,形成一種新的、組合的企業優勢。④分拆一個公司,將其部分企業從母公司中獨立出來,單獨上市,母公司仍掌握控股權,但子公司的風險由社會投資者共同承擔。如上市理想,母公司還可以透過子公司的分拆上市獲得可觀的資本溢價。市場競爭是企業之間的技術、經濟實力和管理水平的競爭,但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應該轉變觀念,不斷學習,使自己成為資本經營的行家,有意培養具備資產經營技巧的專門人 才。
參考資料:
[1]周立公.企業經營戰略與策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4.
[2]張效廉,張世賢,等.市場經濟與企業戰略[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4.
[3]解培才.工業企業經營戰略[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