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三十年“中國制造”需要的是什么?
2009-5-5 23:0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盡管曾經一味推崇“中國制造”的人力成本優勢,然而一個話題卻一直纏繞我們的思維: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這些“中國制造”的優勢是不是真的那么長盛不衰?是否經得起后人們的推敲?
回顧這三十年,我們會找到很多讓我們扼腕嘆息的理由。相當多的企業僅僅依靠人力成本優勢,缺乏系統的規劃,高效的運營,所有才會有那么多短命的公司。當然,我們同樣也會找到許多歡欣雀躍的理由。一個企業倒下了,無數個企業效仿其模式又站起來了。但是殊途同歸,企業的短視成就不了諸如“豐田”、“通用”這樣的百年品牌。由于對于人力成本過分的依賴性,這些企業在管理理念上很難與事俱進,去嘗試新的手段和工具。
時代已經進入到了21世紀,“21世紀什么最具有優勢,是信息化”。以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為特征的信息化技術早已經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的各個領域,成為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提高企業運營效率,推動經濟增長,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最重要的手段。單純的依靠縮減人力成本的模式將被依靠信息化技術革新的模式所取代。盡管,人們還會習慣性的在人力成本的領域尋尋覓覓,但是這種尋覓已經收效甚微。畢竟這不會讓后起者在這領域占據太多的優勢和便利。未來的三十年,“中國制造”將會艱難的摸索其新的優勢所在。
前三十年,那種廉價人力成本換取競爭優勢的模式將會改變,取而代之的將會是以提升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內的物流供應鏈整體效能的模式。著名經濟學家郞咸平曾舉過一個生動的例子:一個在中國制造的芭比娃娃出廠價是1美元,但是到了最后出現在沃爾瑪柜臺的零售價是9.99美金。整個產業鏈,我們只創造了1美元價值,而美國創造了9美元,這9美金來源于對于物流供應鏈整體效能的提升。所謂的物流供應鏈整體效能概括起來就是“六加一”。“一”是指制造,“六”就是創造出9倍價值的重要環節,包括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定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
物流供應鏈整體效能本身已經不是簡單的將制造、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定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這幾個元素進行有機組合,而是通過物流信息化將這些元素進行高效的整合,從而讓企業能夠享受信息化所帶來的優勢和成果。國內最大的物流供應鏈管理軟件廠商董事長兼總裁沈國康說:“物流信息化是現代物流的靈魂,也是現代物流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物流信息化能夠為決策者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系統和優化整個物流供應鏈流程,降低成本和加快資金周轉率,提高供應鏈的協調性和整體效益。”
前三十年民間資本的積累加上近些年來興起的國際資本,正激發著“中國制造”奮勇前進。但是在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這些“中國制造”背后的企業在今后自我經營或者并購、上市的旅途中,仍要接受新的考驗。更加復雜的市場環境和企業管理,決定了這些“中國制造”的背景將會被改寫,新的模式必將催生新的“中國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