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口對渡”到“兩岸三通”
2009-6-11 1:1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方田
臺灣的發展,是從一府二鹿艋舺開始(即清領時期臺灣的三大城市,一府為現在的臺南市,二鹿是指中部彰化的鹿港,三艋舺則是指今天臺北市的萬華)。此話反映了臺灣由南至北的開墾史以及各城仰賴海洋貿易的情況。而跟他們相關的分別是安平鹿耳門(今在臺南)、鹿仔港(今在彰化)、淡水八里坌口(今在臺北)三個港口。據《大清高宗皇帝實錄》記載,康熙23年(公元1684年),清政府就指定廈門與臺灣鹿耳門單口對渡。后來又相繼開放了泉州石獅蚶江與鹿港對渡以及福州五虎門與八里坌為對渡港口,以便互相通航、通商。這在歷史上被稱做“三口對渡”。著名的“三口對渡”是當時兩岸經濟、人員往來的需要,是兩岸之間大規模移民和通航、通商的基礎,與臺灣的發展與崛起緊密相關,對促進當時臺灣經濟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早 在 2005年初,國家交通部中遠期國家高速網干線規劃中的京福高鐵就預留了從福州跨越海峽直通臺北的規劃。兩岸橋隧工程專家就海峽兩岸通道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通道方案的選擇和建設中關鍵問題進行深入研討,提出了北線、中線、南線三個以橋梁、隧道及橋隧結合的方案,(北線)北京-合肥-福州-臺北、(南線)昆明-漳州-廈門-高雄、(中線一)泉州石獅市-南頭、(中線二)莆田南日島-苗栗縣等。盡管這“三線”對接成為現實還要有些時日,但隨著兩岸關系的積極變化,閩臺經濟文化交流交往更加頻繁,兩岸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正可謂,兩岸未通時,思想已“三通”;兩岸三通后,思想當交融。
思想的通融,是兩岸交流的最大向導。英國和法國人想了一個多世紀,建成了英吉利海峽隧道;日本人想了60多年,建成了津輕海峽隧道;面對傾注了萬種鄉愁的臺灣海峽,60年來,兩岸鄉親同樣有一個構筑海峽通道、天塹變通途的夢想,那就是兩岸三通,那就是兩岸人民間平等、全面、深入、無障礙的交流!
2008年12月15日,海峽兩岸正式實現 “三通”以來,直航行人走貨的便利,刺激了因受國際金融海嘯影響而低迷的航運業。半年多時間來,兩岸貨物量不斷上揚,臺灣游更是成為了大陸居民爭前恐后、絡繹不絕的“新熱點”。當然,直航 “三通”之后,我們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如何把貨量做大,如何技術對接,如何理念共融……
文化開路,經濟先行,一直是兩岸大交流的主題。當然,什么樣的交流,會比經貿交流更重要?什么樣的交流,會比思想的交流更重要?當兩岸經貿交流落地到物流行業時,思想(物流理念)的交流就不再抽象;當海峽物流論壇如火如荼地并蒂開花時,兩岸行業思想的交流就有了實際信息;當海峽物流論壇上簽署了近二十項合作協議時,思想的交流就轉化為實際的成果,開放經貿交流之花,結下物流繁榮之果。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隨著6月19~20日第二屆 (2009)海峽物流論壇的召開以及6月20~22日2009海峽兩岸物流與供應鏈博覽會的開幕,海峽兩岸在經貿、航空航運、港口物流及供應鏈等領域的合作將迎來新的歷史時期。如今,兩岸直接“三通”猶如一葉輕舟,已越過重重關山,兩岸物流業界,正高掛和平發展的風帆,駛向美好未來。而未來兩岸航運業、物流業行駛的載貨 “大船”、“重船”如何走的更好更穩些,這些兩岸物流思想的論述,也必將是第二屆(2009)海峽物流論壇的最大看點與精華之處。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兩岸三通之后,物流業何時能實現大合作?而我說,兩岸交流大潮涌動,眾人劃槳開大船,兩岸物流合作必結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