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新經濟下的新金融
2009-6-11 1:1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深圳發展銀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供應鏈金融”課題組
從供應鏈成員的金融需求看,核心企業在供應鏈內部貿易中往往占有優勢地位,因此這些企業習慣于通過向上游賒銷、向下游壓貨等方式,將流動資金壓力轉嫁到供應鏈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企業。而這些弱勢企業多數是一些中小規模的貿易、加工企業,它們的資產實力和信用水平都較低、融資能力弱、融資成本高。這樣,供應鏈的中小企業成員,一方面,面臨流動資金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面臨較高的融資成本,最終造成供應商對核心企業的供貨成本提高以及分銷商單位產品的銷售成本提高,進而導致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下降。
與此同時,由于供應鏈貿易中大量采用賒銷結算方式,造成了供應鏈貿易中信用中介服務的巨大需求。在這種背景下,核心企業需要銀行為它們的供應鏈成員提供綜合的融資解決方案,并以降低全鏈條的財務成本和最終產品成本為導向。因此,供應鏈融資是供應鏈金融服務中最核心的業務。
作為供應鏈金融服務中最核心的業務,供應鏈融資也是商業銀行承擔風險最高的業務。因此,對于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服務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是供應鏈融資的風險管理。
一、風險管理的主要對象
在供應鏈融資中,面向供應鏈中小企業成員的授信,是與供應鏈財務特征結合最密切的業務。因為供應鏈中的大型企業可獲得的融資渠道比較多,融資成本比較低,結合供應鏈制造的特點并不能顯著地降低其融資成本,對這些企業的授信同傳統企業授信沒有根本性區別。相反,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結合供應鏈特點的授信能有效降低其融資的難易程度和融資成本,對供應鏈整體財務成本的降低起著關鍵作用。這也是供應鏈金融服務價值的最重要表現之一。
面向中小企業的融資解決方案與一般企業的授信有比較大的區別,需要結合供應鏈的一些特點,用供應鏈中的物流或資金流提供的資產支持或借助核心企業的信用捆綁來提升授信的信用等級,因此它們的風險管理與傳統流動資金貸款大異其趣,這是供應鏈金融服務風險管理的技術關鍵。
第一,供應鏈融資中,商業銀行首先面臨著信用風險,這是由供應鏈融資的客戶群指向決定的。由于供應鏈融資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解決供應鏈中中小成員的融資困境,因此中小企業所固有的高風險問題不僅無法回避,而且正是供應鏈融資這一新興的風險管理技術所著力應對的。
第二,為了解決供應鏈中小成員的融資瓶頸,供應鏈融資憑借物流、資金流的控制以及面向授信自償性的結構化操作模式設計,構筑了用于隔離中小企業信用風險的“防火墻”,并由此帶來了大量的貸后操作環節。這實質上造成了信用風險向操作風險的“位移”。因為操作制度的嚴密性和操作制度的執行力直接關系到“防火墻”的效力,進而決定信用風險是否被有效屏蔽。
第三,供應鏈融資廣泛涉及資產支持和權利轉讓的授信技術,但國內相關領域的法律制度存在諸多的沖突或空白,由此帶來了供應鏈融資業務發展的不確定性。
二、風險管理的原則
雖然供應鏈融資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一個特殊領域,但其框架應當同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框架保持兼容,并適應商業銀行整體風險管理的要求。
第一,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目標是在資本、人力資源、風險管理能力和其他各種資源允許的范圍內,在銀行自身可承受的風險范圍內開展業務活動,穩妥地管理已經承擔的風險,在風險和收益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得到經風險調整后收益率的最大化和股東價值最大化。供應鏈融資的風險管理必須與上述目標和原則相兼容,同時應著重評估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對供應鏈融資與其他業務的投入的邊際收益(經風險調整后)進行對比,以決定是否推行該項業務。供應鏈融資服務的推行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所謂“投入”應考慮公共平臺的建設投入在具體業務中的分攤;二是由于供應鏈融資中不同產品的風險管理成本特征差別很大,應在推出具體產品之前,預先評估風險管理的成本和風險管理收益之間的對比關系。
第二,供應鏈融資風險管理應滿足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要求。“全面風險管理”有兩方面的含義:首先,供應鏈融資業務的風險管理應在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范疇內,與其他公司業務、零售業務等納入到統一的管理體系中,依據各類業務的相關性,對全部資產組合風險進行控制和管理。其次,供應鏈融資風險管理應對供應鏈融資中面臨的信用風險、法律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等不同類型的風險通盤考慮,確保供應鏈融資中所有的風險狀況及反饋結果都應有相應部門負責和管理;對所有風險管理的政策及規定都應提出準確和標準的文件;所有的風險應通過定性或定量的方法進行測算。
第三,供應鏈融資風險管理要滿足獨立性和垂直性要求。風險管理部門應獨立于業務體系,并適應業務體系的結構。風險管理部門應在業務體系的各個層次設立獨立的風險管理和評審體系,實現垂直的風險管理。盡管供應鏈融資在風險管理領域專業化特色顯著、技術特異性強、效率要求高,可以采取特別通道和人員特派等模式,但仍應保持職能的獨立性,并符合垂直管理的要求。
第四,加強風險管理部門與業務部門的溝通。由于風險管理獨立于業務體系,并采用垂直管理模式,因此風險管理人員可能缺乏對于業務的深入了解和市場意識。尤其對于供應鏈融資這項創新業務而言,風險管理人員對于業務風險的認識難免出現偏差。這需要跨條線的溝通渠道和機制來保障風險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
供應鏈的風險管理原則在實踐中的貫徹,需要開展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銀行應當根據發展戰略決定供應鏈融資業務在本行業務中的地位,然后制定與之對應的風險管理策略。
第二,在風險管理的策略框架下,并在詳細評估供應鏈融資的收益/規模的風險投入彈性的基礎上,提出風險投入預算。并以此為據制定供應鏈融資的風險管理具體政策,包括與之對接的審批大綱。
第三,建立供應鏈融資的風險管理運作流程,包括授信決策程序、授信后流程和上下級風險管理部門的監控、督導、檢查制度等。
第四,建立完整的風險報告制度,明確報告的周期、報告的內容和報告的評估方式。
三、風險管理的流程
供應鏈風險管理基本流程同商業銀行其他業務的風險管理流程類似,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度量、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等環節。
第一,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基礎。具體是指對可能帶來損失的風險因素加以判斷,分析風險的性質并進行系統分類。風險識別不但要找到經營中存在的風險,還要找到造成風險的原因。由于供應鏈融資的對象包括了很多中小企業,因此信用風險是供應鏈融資中最首要的風險來源。同時,在供應鏈融資的風險管理中,由于需要大量的審核、環節控制和監管工作以及多種融資解決方案中大量使用了信用支持技術,這衍生出供應鏈融資的另一個重要風險來源:操作風險。此外,供應鏈融資中不同融資方案還會涉及其他的風險,比如貨押融資可能由于商品價格波動形成市場風險,外匯類融資產品必須考慮匯率風險的影響等等。因此在進行全面風險管理時需要分析每種融資產品的風險來源,作為下一步風險管理工作的基礎。
第二,風險度量就是對風險進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對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損失進行量化。風險評估是在風險度量的基礎上,分析銀行對于風險的承受能力,判斷是否要采取合適的風險控制措施。在我國目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風險度量和風險評估還處于起步階段,在供應鏈融資中,這兩方面的欠缺更為明顯。一方面,供應鏈融資是一個比較新的金融服務領域,缺乏數據積累,難以對不同風險進行定量分析;另一方面,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市場化體制和商業環境在不斷發展,企業也在隨著環境變化而不斷發展,目前難以建立穩定的模型來描述企業狀況。但是定量分析是風險管理發展的趨勢,巴塞爾協議Ⅱ也強調和鼓勵銀行盡可能利用定量模型進行風險管理。從長遠看,建立定量模型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商業銀行在從事供應鏈融資中應當注重數據積累,并持續推動定量分析水平提高。近年來,定量模型中的組合信用風險模型和VaR(風險價值)模型在國外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應用已比較廣泛。供應鏈融資的定量分析模型可以從這些比較成熟的技術開始,逐步推進。
第三,風險控制就是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采取相應的措施,把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銀行對于風險可采取的措施包括:風險回避、風險防范、風險抑制、風險分散、風險轉移、風險補償、風險保險和風險自留等。在供應鏈融資中,風險防范和風險抑制主要通過操作控制來完成,因此操作風險管理是供應鏈融資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國際性銀行的供應鏈融資業務中,風險轉移和風險保險也是銀行重要的風險管理手段。但我國目前,信用風險市場發展相對落后,這兩種風險管理方法應用還不廣泛。供應鏈融資一項重要的風險管理創新是信用風險屏蔽技術,即利用物流、資金流的控制獲得授信的自償性,并達到授信對主體信用等級的隔離。同時,供應鏈融資中的另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對核心企業的信用捆綁技術以及通過合作方式引入其他風險承擔者。這些內部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未完待續)
本連載內容摘自《供應鏈金融:新經濟下的新金融》,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