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解讀
2009-6-30 0:2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目前,《規劃》已由國務院正式印發,主要內容已對社會公布。為了便于各部門、各地方統一思想、加深理解,更好地貫徹落實《規劃》,現做如下解讀。
編制《規劃》的必要性和意義
物流業是順應社會化大生產要求,運用信息技術和供應鏈管理技術,對分散的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進行有機整合和一體化運作而形成的新興產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的復合型服務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促進生產、拉動消費作用大,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物流業已成為衡量一國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物流業快速發展。2008年,物流業增加值達到2.0萬億元,與2000年相比年均增長14%,占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的16.5%,占GDP的6.6%;物流業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物流基礎設施條件逐步改善,支持物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和基礎性工作取得新進展。但是,我國物流業整體運行效率仍然偏低,社會化物流需求和專業化物流供給能力不足,基礎設施之間缺乏銜接配套,資源整合和一體化運作面臨一些障礙,物流技術和標準比較落后。我國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雖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但仍高于發達國家1倍左右,工業和商業企業平均庫存周轉時間為發達國家的2—3倍,嚴重制約著國民經濟效益的提高。2008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逐步加深,物流業作為重要的服務產業也受到了沖擊,物流市場需求快速萎縮,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運輸和倉儲等收費價格下跌,企業經營成本居高不下,一批中小物流企業經營出現困難,提供運輸、倉儲等單一服務的傳統物流企業受到較大沖擊。整體來看,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不但造成物流產業自身發展的劇烈波動,而且對其他產業的物流服務供給也產生了不利影響。
實施物流業的調整和振興、實現物流業向現代物流業的轉變,不僅是物流業自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需要,也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調整和振興物流業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迫切需要,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客觀要求,是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必要保證,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規劃》的定位和主要特點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部署,《規劃》立足于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解決當前物流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保先進生產力,保重點骨干企業,促進企業平穩發展,同時兼顧解決制約物流產業振興面臨的體制、政策和設施瓶頸,促進產業升級,提高產業長遠的競爭力。針對物流業作為新興產業的特殊性,《規劃》第一次完整地、科學地明確了物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提出物流業的調整和振興不僅是物流業自身的需要,也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規劃》有如下主要特點:
一是注重產業間協調發展。物流業是10大振興產業中惟一的生產性服務產業,其發展與其他產業緊密聯系。一方面,物流業的發展有賴于在制造業、商貿業和農業內部充分運用供應鏈與現代物流理念、技術與方法,改造物流流程,實施一體化運作,促進物流業的分離外包,推動物流服務的社會化和專業化。另一方面,物流業的發展能夠極大地推動其他產業的調整和結構優化,促進企業專注核心業務,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支撐其他9大產業調整和振興的重要基礎。為此,《規劃》明確提出,要在進一步推廣現代物流管理、努力擴大物流市場需求、推進物流服務社會化和專業化的同時,加強制造業與物流業的聯動發展,推廣現代流通方式,大力發展農村物流,推動物流業與其他產業協調發展。
二是注重把握重點逐步推進。物流業作為復合型的服務產業,具有涉及領域多、覆蓋面廣的特點,特別是我國物流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不同產業、不同地區的發展條件和基礎有較大差異。因此,《規劃》集中從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重點環節入手,提出推進物流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推動物流業穩步發展。在重點領域方面,考慮到我國目前處于工業化中期,大宗原材料、工業品和關系國計民生的特殊商品物流量大,《規劃》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強石油、煤炭、重要礦產品、糧食、棉花、生鮮農產品、農資、農村日用消費品、醫藥、化學危險品、汽車、包裝物回收和廢棄物、應急領域的物流體系建設,集中解決這些重點領域的物流瓶頸。在重點地區方面,《規劃》按照國民經濟產業分布的特點,突出了以國家、區域和地區三級節點城市作為物流中轉樞紐的重要性,提出各級節點城市的發展任務,強調以節點城市為先導,輻射帶動本區域逐步發展的政策導向。在重點環節方面,《規劃》充分認識到技術和標準在物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對于物流標準和技術都提出了具體的發展要求。
三是注重整合現有資源。當前部門分割、地方封鎖和行業壟斷問題是制約我國物流效率提高的主要瓶頸之一,打破這些障礙,充分整合資源,形成一體化運作,是今后一段時期物流業發展的重要任務。解決這個問題,要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按照物流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來促進物流區域發展。《規劃》劃分了9大物流區域和10大物流通道,都是突破行政區劃的界限,強調推進和加深地區間合作,引導物流資源的跨區域整合,逐步形成區域一體化的物流服務格局。在體制方面,《規劃》提出要改革現行物流業相關行業管理體制,打破部門間和地區間的分割和封鎖,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促進物流服務的社會化和資源利用的市場化;要依法制止和查處濫用行政權力阻礙或限制跨地區、跨行業物流服務的行為,逐步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全國物流服務市場;要繼續深化各相關領域的體制改革,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規范行業管理,促進物流服務的規范化、市場化和國際化。在機制方面,《規劃》提出通過推進物流管理信息化,建立物流信息交換共享機制,加快行業和區域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并加快構建商務、金融、稅務、海關等部門的物流管理與服務公共信息平臺,促進地區間和行業間進一步整合資源。
《規劃》的指導思想和主要原則
(一)《規劃》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
伴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參與全球化競爭程度不斷加深,我國物流業加快由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轉變。現代物流的主要特點包括:一是適應經濟全球化,伴隨全球采購、全球生產、全球流通、全球消費而出現的一種新的產業分工;二是將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運作模式,實施供應鏈集成,達到共贏;三是以物流資源的優化整合為手段,實現多功能一體化運作;四是以信息網絡技術為支撐,實現物流運作全程信息化;五是第三方物流公司廣泛出現,成為專業物流服務提供商;六是隨著全球物流市場的形成,物流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全球與各國經濟穩定發展的有力支撐。因此,《規劃》強調了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加快發展物流業,特別是現代物流業的重要性,即突破傳統產業“大而全”、“小而全”的發展思路,探索適應新環境、新技術條件下新的產業增長模式,為國民經濟創造新的增長點,也為其他重點產業注入活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同時,考慮到物流服務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物流業發展水平關系到國民經濟運行效率和人民群眾的消費質量,《規劃》提出完善物流業發展的整體環境,推動建立起具有一定現代化水平的物流服務體系,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必要的支撐和保障。
(二)《規劃》提出了6項基本原則
一是立足應對危機,著眼長遠發展。《規劃》的首要任務是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同時也要為產業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二是堅持市場配置資源,政府營造環境。物流業是高度市場化的領域,不同規模、不同所有制、不同運營模式的物流企業間的競爭是產業活力的基礎,政府要為物流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扶持重要的物流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三是加強統籌規劃,注重協調聯動。各地區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科學引導。四是打破分割封鎖,整合現有資源。要優先整合和利用現有物流資源,提高物流設施的利用率。五是建立技術標準,推進一體化運作。要加快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突破物流一體化運作中的技術和標準障礙。六是創新服務方式,堅持科學發展。要創新物流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水平,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規劃》的目標
《規劃》提出了近期和3年兩個階段3個層次的目標:
在2009年,要力爭改善物流企業經營困難的狀況,保持產業的穩定發展。這一目標體現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提高企業抵御危機能力的要求。
到2011年,要實現3個層次的目標。
一是在企業層面,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綜合物流企業集團,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節能環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服務體系。當前我國物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是企業規模小、抵御風險能力弱、缺少有實力的國家級、國際性物流企業。到2007年底,我國經工商部門批準登記的物流企業有5.2萬家,加上實際已運作物流業務的運輸、倉儲、快遞、貨代等企業,以及生產企業中分離出來的非法人物流實體,估計有10萬家,而根據物流企業分類國家標準,達到運輸型、倉儲型、綜合服務型物流企業1A至5A級的物流企業僅有370家,普遍欠缺與國際大型物流企業競爭的能力。因此,培育和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微觀企業主體以及服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在產業層面,進一步提高物流的社會化、專業化程度,擴大物流業產業規模,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我國企業習慣于“大而全”、“小而全”的運作模式,物流外包發展速度較慢,大量外包運輸與倉儲等低附加值業務,物流的高端服務外包較少,物流企業普遍難以進入供應物流與生產物流,而是停留在運輸與倉儲環節的惡性競爭。因此,要加快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加快第三方物流,促進物流業步入快速發展的良性軌道,壯大產業規模,拓展以信息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核心的高端物流服務領域。
三是在全社會層面,社會物流整體運行效率顯著提高,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比目前的水平有明顯下降。2008年,我國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8.3%,而發達國家一般為8%—10%。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物流運行效率低在三個方面:第一是物流成本高。物流成本高與一國產業結構有關,但是我國高出發達國家近一倍充分說明我國經濟的運行模式仍是比較粗放的。第二是庫存水平高。我國歷年庫存已占當年GDP的20%左右,而發達國家一般在3%左右,庫存過高,占用資金多,資金周轉速度慢,加大了生產與經營成本,降低了市場競爭力。第三是管理費用高。我國物流管理費用占GDP的比重2007年為2.3%,而美國、日本均只有0.4%,這一問題反映我國物流的體制性和機制性約束,部門分割、壟斷,地區封鎖的現象依然突出,尚未建立公正、公平、公開的物流競爭市場。因此,加快發展物流業,推進包括物流基礎設施、物流標準化、物流信息化、物流人才、物流科技、物流企業等的全面跨越式發展,將是今后3年的重要任務。
主要任務
《規劃》提出的10項主要任務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企業物流及物流企業,包括積極擴大物流市場需求、推進物流社會化和專業化、物流企業兼并重組。企業物流是生產和商貿企業內部的物流業務,要通過推廣現代物流管理,促進企業物流的發展,形成對物流企業的需求,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剝離或外包物流功能,促進企業內部物流社會化,促進物流企業發展。對于物流企業,要制定政策,鼓勵兼并重組、做大做強,提高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
(二)提出推動重點領域物流發展。包括了石油、煤炭、礦產品、糧食、棉花、農產品、農資、農村日用品、食品、倉儲、煙草、出版、藥品、汽車、廢棄物、化學危險品、快遞等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部分產品的物流體系建設,以及國際物流和保稅物流發展。
(三)優化物流業發展的區域布局。為防止地方在發展物流業過程中一哄而起,重復建設,《規劃》著力提出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和整體產業發展要求的物流區域布局,同時充分考慮各地區的發展條件和發展要求,即根據產業布局、市場需求、商品流向、資源環境、交通條件、區域規劃等因素,提出了物流區域、物流通道和物流節點城市的布局,并強調要加快重點區域和物流節點城市的物流發展,加強區域聯動,促進一體化服務格局的形成。
(四)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銜接與協調。《規劃》本著整合資源、提高效率的原則,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重點,即完善綜合運輸網絡布局,促進各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和配套,實現“無縫對接”。整合現有運輸、倉儲等物流基礎設施,合理布局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
(五)提高物流現代化水平。包括物流信息化、標準化和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規劃》強調了標準化在物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并對物流標準化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信息化和新技術是現代物流的基礎,《規劃》強調發展國家與區域、行業的公共信息平臺,實現信息共享,也鼓勵企業的信息平臺建設,同時提出要加強技術裝備的自主研發和推廣應用。
九項重點工程
9大重點工程可分為物流設施建設工程、重點領域物流工程和物流基礎工程3類。具體考慮是:
1.多式聯運和轉運設施工程主要是針對我國物流基礎設施不銜接、不配套、運營效率低而提出的。通過發展集裝箱多式聯運以及轉運設施,重點解決公路、鐵路、水運等不同運輸方式的不銜接問題,減少貨物多次搬倒、拆裝,實現運輸方式“無縫銜接”。
2.物流園區工程是我國物流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工程。按照“物流術語”國家標準,物流園區是“為了實現物流設施集約化和物流運作共同化,或者由于城市物流設施空間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邊等各區域,集中建設的物流設施群與眾多物流業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結地。”規劃建設物流園區是國際上成熟的經驗,在物流業運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據統計,全國現有物流園區總體運營并不理想,核心問題是規劃布局不合理、定位不清晰,急需通過規劃進行規范,節約土地資源,防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
3.城市配送工程對滿足城鄉居民生活需要、擴大消費具有重要作用。《規劃》提出鼓勵企業應用現代物流管理技術,適應電子商務和連鎖經營發展的需要,在大中城市發展面向流通企業和消費者的社會化共同配送,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網絡。
4.大宗商品和農村物流工程是落實重點領域物流發展任務的具體措施。重點發展大宗商品和農村物流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煤炭、油氣、糧食、鮮活農產品以及農資和農村消費品現代物流,建立大宗商品和農村物流體系。
5.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工程提出了適應制造業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建設內容。根據國際經驗,物流業發展始終與制造業緊密聯系,因此《規劃》也選擇制造業作為物流業發展的突破口,提出要加快推進制造業物流業務分離外包,培育一批適應現代制造業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即在擴大物流服務需求與滿足物流服務供給兩方面提出促進物流業發展的建設內容,促進現代制造業與物流業有機融合、聯動發展。
6.物流標準和技術推廣工程、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工程和物流科技攻關工程是落實規劃任務的具體體現。《規劃》提出加快對現有物流設施和工具的標準化改造,推廣實施托盤等的國家標準,鼓勵企業采用國際先進的物流新技術,開展物流標準化試點工作并逐步推廣;加快建設行業和區域的物流信息資源平臺,重點建設電子口岸、綜合運輸、倉儲資源和大宗商品交易信息平臺,發展面向中小企業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加強物流新技術的自主研發,支持物流關鍵技術攻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先進物流設備的研制和應用,提高物流裝備的現代化水平。
7.應急物流工程是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建立應急物流體系的重要措施。《規劃》提出要建立應急生產、流通、運輸和相關企業信息系統以及多層次的政府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加強應急物流設施設備建設,選擇和培育一批具有應急能力的物流企業,建立應急物流體系。
政策措施
為保證《規劃》的實施,需要落實9項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和協調。物流業發展涉及國務院的33個部門和4個行業協會,《規劃》的實施需要加強部門間的組織和協調。《規劃》提出要加強對現代物流業的組織和協調,研究協調重大問題與政策,各地區政府也要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目前,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了《落實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部門分工方案》(發改經貿[2009]1018號),并牽頭成立了落實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工作小組,由各部門派出成員和聯絡員,負責溝通情況,協調《規劃》落實過程中的事宜,規劃工作小組的總體協調由國家發改委經貿司負責。
2.改革物流管理體制。物流管理體制是制約物流業發展的重要瓶頸,《規劃》提出要繼續深化物流有關領域體制改革,改革倉儲企業經營體制。打破行業壟斷,消除地區封鎖,逐步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全國物流服務市場,促進物流資源的規范、公平、有序和高效流動。
3.完善物流政策法規體系。當前物流業發展面臨著一系列政策制約,需要抓緊制訂有關政策,解決影響物流業發展的土地、稅收、收費、融資和交通管理等方面問題,研究制訂系統的物流產業政策,完善物流的法律法規體系。
4.制訂落實專項規劃。《規劃》作為指導整個物流業發展的綱要性文件,推進落實需要進一步制訂專項規劃和區域發展規劃,制訂更為詳細、操作性和針對性更強的發展目標和政策措施。當前主要是制訂煤炭、糧食、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應急物流等幾個專項規劃。
5.多渠道增加對物流業的投入。物流業發展主要依靠企業自身投入,《規劃》同時提出了鼓勵通過銀行貸款、股票上市、發行債券、增資擴股、企業兼并、中外合資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同時,《規劃》明確了對涉及全國性、區域性重大物流基礎設施項目等,中央和地方政府可適當安排中央和地方預算內建設投資給予支持。今年,已經在新增中央投資中設立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專項,扶持物流企業的發展和設施建設。
6.完善物流統計指標體系。物流業統計是物流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規劃》提出要完善物流業統計調查和信息管理制度,建立科學的物流業統計調查方法和指標體系。貫徹實施社會物流統計核算與報表制度,推動地方物流統計工作,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建立健全共享機制,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7.擴大物流業對外開放。現代物流業發展離不開經濟全球化推動,《規劃》提出要與有關國家和地區開展物流方面的政策協調和技術合作,推動物流業“引進來”和“走出去”,加強國內物流企業同國際先進物流企業的合資、合作與交流,引進和吸收國外促進現代物流發展的先進經驗和管理方法,提高物流業的全球化與區域化程度,加強國際物流“軟環境”建設。
8.加快物流人才培養。物流業人才培養在我國剛剛起步,迫切需要加快發展。《規劃》提出要發展多層次教育體系和在職人員物流培訓體系,強化職業技能教育,開展物流領域的職業資質培訓與認證工作,加強與國外物流教育與培訓機構的聯合與合作。
9.發揮行業社團組織的作用。物流業是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產業,行業社團組織在其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規劃》提出要發揮物流業社團組織在行業服務、自律、協調等方面的職能,使其成為政府與企業聯系的橋梁和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