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規劃綱要
2009-6-8 22:4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上接A1版)
(四)產業布局集聚化功能不斷強化。
服務業集聚發展,越秀、天河、白云、荔灣、海珠、番禺6個城區服務業增加值約占全市服務業的84.5%。2個國家級開發區、珠江新城中央商務區、琶洲國際會展商務區、大學城科教文化區等園區集聚效應不斷擴大,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集群初步形成,造船、鋼鐵等基地加速建設,高技術產業逐步形成以廣州科學城、天河軟件園、廣州國際生物島為中心,以電子信息和生物產業為龍頭的多個特色功能區,7個國家級高技術產業基地獲授牌,農業基本形成“三個圈層”都市農業布局,29個專業化、標準化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加快發展。
(五)產業發展的支撐環境進一步改善。
廣州港已建設成為華南地區主要物資集散地和最大的國際貿易中樞港,白云國際機場已成為我國三大樞紐機場之一,在建的廣州新客站將建成亞洲規模最大的鐵路客運站場,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高速公路網絡基本建成,廣州國際信息通信交換樞紐地位進一步鞏固。這些重大基礎設施的投產使用,必將極大地增強我市的要素集聚與輻射能力,成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強大支撐。
我市雖然已初步奠定現代產業體系的基本框架,但與建成全省現代產業體系“首善之區”的目標相比,產業結構和產業發展水平仍相對落后;與世界先進城市相比,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仍然偏低,產業發展方式仍較粗放,自主創新能力比較薄弱,城市綜合承載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機遇與挑戰
國際產業高端化、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知識化、品牌化發展的新特征,以及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第三次新技術革命的深入推進,為產業結構實現知識性躍遷提供了歷史機遇,廣州可以借助生產要素的加速雙向流動和高技術產業的國際關聯加強,實現產業資源高效配置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在大城市成為全球產業鏈控制中心、高度專業化生產性服務基地和珠三角產業一體化發展的趨勢引領下,廣州城市功能必須進行戰略性轉型,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以適應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戰略和引領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發展的要求。與此同時,廣州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也面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化,缺乏具有國際市場經驗的開放型、創新型高端產業人才,市場開放度和貿易便利化有待進一步提升,行政管理、社會管理有待進一步與國際接軌,政府服務效能有待進一步提高等方面的挑戰。
三、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全省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戰略規劃,強化廣州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和區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按照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發展集聚化、產業競爭力高端化和“三促進一保持”的總體要求,突破產業發展瓶頸,選準產業主攻方向,建設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高技術產業為引擎、先進制造業加速發展和優勢傳統產業鞏固提高的主體產業群,把我市建設成為產業高端發展、產業能級提升及產業功能輻射的全省現代產業體系“首善之區”。
(二)發展目標。
打造世界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基地,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設國際商務會展、現代物流、貿易中心和我國南方金融、科技創新、文化教育中心,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自主創新高地,率先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構筑產業發展“一帶六區”空間戰略新格局,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資源互補、產業關聯、梯度發展的多層次產業圈中心和帶動泛珠江三角洲區域產業發展的龍頭。到2012年,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5%,其中現代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比重達到78%(市口徑);到2015年,服務業占地區生產比重達到67%,現代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比重超過80%(市口徑)。
(三)基本原則。
——功能引領。以強化廣州中心城市功能為導向,加強與周邊城市協同共進,大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產業輻射帶動力,引領全省現代產業體系發展。
——創新驅動。著力推進自主創新,提升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形成多主體、多層次、開放互動的創新機制和環境,促進產業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
——集聚集約。集聚省內外優勢資源,促進產業要素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提高投入產出率,形成產業特色突出、產業鏈條完整、產業分工合理、產業布局優化的現代產業集群。
——優化提升。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管理模式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調整存量結構,拓展增量空間,促進產業升級發展。
——融合協調。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相促進,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相融合,實現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相適應,全面推進現代產業和相關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
——生態優先。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率先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建成全省宜居城市“首善之區”奠定基礎。
四、發展重點
(一)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
實施產業融合、布局優化和區域合作發展戰略,精心打造“廣州服務”品牌,把廣州建設成為在國內外具有較強影響力和輻射力的區域性現代服務業中心,重點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商務會展、總部經濟、信息服務、科技服務、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
1.現代物流。堅持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一體化,結合改造和整合利用現有設施,建設集物流園區體系、物流運輸平臺、物流信息平臺和倉儲、運輸、加工、配送、多式聯運及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物流體系。推進白云空港、廣州港等一批樞紐型現代物流園區建設,完善與現代物流業相匹配的基礎設施。加快推進塑料、煤炭、鋼鐵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設,形成廣州價格。構建中心城市多層次配送網絡,擴大現代物流區域覆蓋率。健全綜合運輸體系,加快實現陸、海、空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無縫對接。大力改善口岸通關物流配套環境建設,完善保稅物流體系和物流大通關信息平臺。運用電子商務,整合各類物流信息,積極引進專有技術和資金,重點打造2至3家電子物流信息平臺,大力發展物流咨詢,為華南地區提供綜合供應鏈解決方案和物流管理服務,建設南方物流信息交換中樞。大力推進產業基地和物流基地協同發展,培育現代物流龍頭企業,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實施產業物流示范工程,發展為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服務的專業化物流,促進物流社會化和現代化。努力把廣州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物流中心。
2.金融保險。不斷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構建具有廣州特色的金融產業支持政策體系。鼓勵支持現有駐穗金融機構做大做強,積極引進國內外金融機構,探索設立新型金融機構,大力發展金融總部經濟。加快建設珠江新城金融商務區、廣州金融創新服務區等金融核心功能區,引導金融機構集聚發展。建立全球金融信息服務平臺,設立廣州國際金融數據處理中心,加快廣州金融電子信息產業升級。打造金融市場高端交易平臺,依托廣州產權交易所建設國家級區域性產權交易中心,積極爭取恢復設立廣州期貨交易所。探索建立場外交易市場,推動廣州高技術產業區成為代辦股份轉讓試點。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和多樣化、較完善的金融綜合服務體系。構建企業上市“綠色通道”,積極推動企業上市,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形成交易活躍、影響面廣、帶動力強的證券市場“廣州板塊”。鼓勵上市公司整合現有資源,做優做強。積極培育和引進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產業投資基金等股權投資機構,促進股權投資市場發展,實現產業與金融互動。大力發展保險業,進一步發揮保險業風險保障、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功能。繼續深化地方金融機構改革,打造廣州金融品牌。以廣州列入國家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為契機,大力建設輻射亞太地區的現代金融產業后援服務基地。深化穗港澳臺金融合作,強化金融人才隊伍建設,推進金融創新,積極開展金融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建設區域金融中心。
3.商務會展。積極發展和規范法律、咨詢、會計、審計、評估、廣告等行業,鼓勵發展與高技術企業和高技術成果轉化相關的科技中介評估服務機構,發展區域性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深化實施全國專利技術展示交易平臺,形成專業化、高水平的商務服務體系。完善會展業的管理體制和市場機制,加強與國際展覽公司的合作,積極引進國際品牌展會,大力培育龍頭會展企業,發展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業會展,擴大中國(廣州)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廣州)中小企業博覽會、廣州博覽會的國際影響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會展品牌。加快推動會展業的國際化、專業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努力把廣州建設成為國際商務會展中心。
4.總部經濟。堅持引進外源與吸引內源企業總部并重,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企業總部并重,立足總部經濟發展實際,積極服務好現有企業總部,著力吸引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總部,努力將本地優勢產業的企業培育成為區域性總部。鼓勵國內外大型企業集團在我市設立研發中心、投資與決策中心、財務中心、物流中心和營銷中心等具有總部功能的機構,特別注重引進中央大企業在廣州設立具有總部性質的機構,重視引進國內尤其是珠三角民營企業總部。加強規劃引導,優化總部經濟空間布局,改善總部經濟運行基礎條件和專業配套服務,力爭把廣州建設成為面向東南亞、影響全國、輻射泛珠三角的總部經濟核心區、亞太地區最具活力的“總部經濟之都”。
5.信息服務。積極發展下一代信息傳輸服務業,加快構建國際先進的樞紐型信息基礎設施體系,構建國家海量數據中心和容災中心、國際級數據中心和國家高性能計算網絡節點,全面拓展基于多網絡的信息增值服務業。突出抓好信息安全與防護、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衛星定位系統和數字地理信息等技術的應用,加快推動新型信息通信業務與應用的試驗和開發,加快建設超級計算機系統先進計算應用平臺、物流信息管理軟件和面向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平臺、三網融合有關業務平臺、面向應用的數據挖掘服務平臺、電子商務信用保障平臺等,加快確立廣州的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地位。
6.科技服務。積極培育和發展科技服務市場,推動科技創新活動向市場化、專業化方向發展。積極參與國家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工作,爭取引進國家級科技服務項目。鼓勵和支持專業性科技服務機構和企業發展,為現代產業發展提供委托研究服務、公共技術服務和生產性技術服務。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建設公共技術平臺,為企業提供產業共性技術服務,降低企業科技創新和生產經營成本。加快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提升科技中介機構服務能力和水平,增強科技型企業孵化器孵化功能,構建社會化、網絡化生產力促進中心服務體系,為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供專業化服務。
7.文化創意。緊緊圍繞廣州建設現代化大都市和創新型城市的目標,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全市統籌、多元發展”的原則,以創意為核心、文化為靈魂、科技為支撐、園區為依托、產業化為方向,通過政策支持和規劃引導,有效整合各種創意資源,努力營造適宜創意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完善文化創意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發展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文化創意企業集團,著力培育引進創意企業總部,重點發展文化、研發、設計、咨詢、時尚消費等領域創意產業,大力發展具有廣州優勢的建筑設計和建筑裝修,打造創意產業品牌。充分利用國家級網絡游戲動漫產業基地的政策優勢,鼓勵支持網游動漫企業創新發展,鞏固和提升網游動漫產業全國領先地位,進一步擴大網游動漫產品及衍生品的國內外市場份額。大力發展文化數字內容產業和數字傳播產業,將文化創意產業培育成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支柱。積極推動穗港澳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努力把廣州建設成為區域“創意之都”和華南文化教育中心。
8.服務外包。以國務院批準我市為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為契機,把促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作為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積極承接軟件開發、研發設計、網絡管理、技術培訓等信息技術外包(ITO)和金融結算、財務處理、跨國采購、客戶關系管理等商務流程外包(BPO),形成較為完整的國際服務業外包產業鏈。積極建設服務外包公共服務平臺、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和企業誠信評價體系,全面優化服務外包發展環境。
(二)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技術高端化、產業集群化、資源集約化、園區生態化推動制造業結構調整,以壯大支柱產業為重點,做強先進制造業高端環節,跨區域延伸產業鏈條。依托大產業、大項目和大基地建設,實現從發展中調整向發展中提高的轉變,打造國家先進制造業基地。著力提升汽車、現代裝備等優勢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優化發展鋼鐵、石化等基礎工業,提升裝備的國產化水平,全力建設以船用柴油機及輔助機械設備為突破口的世界級重大成套和技術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加快建設汽車、造船、石化、數控四大國家級產業基地。
1.汽車制造。繼續加快東部、南部和北部三大汽車產業基地和零部件產業基地建設,做強產值超千億元的特大型汽車制造企業,加快發展以自主品牌和自主技術為主的汽車產業集群。利用廣州成為汽車出口基地的契機,加快汽車零部件的標準化生產及出口,發展以汽車電子為核心的關鍵零部件產業,促進汽車金融、租賃、體育和文化等相關產業發展,建成我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汽車生產、研發和出口基地之一,建設國際汽車制造基地。
2.船舶、船用中低速柴油機及輔助機械。在南沙龍穴島形成年產800萬噸的造船能力,努力打造產能千萬噸級的世界級大型修造船基地;在番禺大崗建設世界一流的船舶和配套工業園,形成年造機能力1000萬馬力的船用低速柴油機生產基地、船用低速柴油機曲軸生產基地、大功率船用中速柴油機生產基地、柴油機配套產品生產基地和其他海洋工程配套產品生產基地,努力打造國家級的大型裝備產業基地。
3.數控機床。積極發展高檔次、多功能數控車床、車削中心、復合加工中心等,加強A/C擺動主軸、高速換刀單元、高速電主軸、數控回轉工作臺等關鍵技術的開發研究,創建服務全行業的數控激光中心。
4.石油化工。加大技術改造力度,降低原油加工成本,提高油品品質,滿足市場對清潔燃料的需求。加快發展石化深加工、汽車和電子化學品及其他有原料和市場優勢的精細化工產業和產品;積極發展新材料、節能等高技術產品;發展壯大中間學科產品。
5.高端鋼鐵。大力發展高精冷軋鋼板和深加工產業及集裝箱板等熱軋鋼板,改變廣東沒有大型現代化冷軋鋼板生產線和小轎車等高端鋼板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形成產品獨樹一幟的鋼鐵產業基地。
6.重型裝備。開發系列斷面掘進機械成套裝備,發展地鐵車輛、港口機械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建筑機械、垃圾焚燒爐等成套設備。發展百萬千瓦級核電設備、重型燃氣輪機、超臨界火電機組、空冷機組、各種發電機勵磁裝備、大型抽水蓄能電站等新型發電設備及其他發電設備生產,推動輸變配電開關控制產品向智能化、集成化、小型化、環保型、節能型發展。
(三)著力發展高技術產業。
加快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培育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著力發展高端產業和產業鏈高端環節,加快提升高技術產業核心競爭力。力爭在若干高技術重點領域實現重大突破。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環保、新能源、海洋等產業,把大力加強自主創新作為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核心戰略,提高高技術企業知識產權創造能力和擁有量,推進高技術產業從加工組裝向研發設計及品牌服務兩極延伸。著力將廣州建設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集聚力、輻射力的華南科技創新中心,率先成為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全國重要的高技術產業基地、高技術產品出口基地。 (下轉A6版)
(2009—2015年)
(上接A5版)
1.電子信息。落實國家和省振興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劃,實施重大專項,集中力量重點發展平板顯示、集成電路、數字家庭、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數控裝備、發光二極管(LED)半導體照明和太陽能薄膜電池產業,著力推進自主創新,培育新的增長點,進一步強化電子信息支柱產業地位。著力打造五大產業集群,加快引進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和集成電路生產線,突破產業發展瓶頸,打造平板顯示和集成電路兩大產業集群;發展信息電視、商務電視和娛樂電視,打造以交互式數字電視應用為核心的數字家庭產業集群;把握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3G)發展機遇,形成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集群;啟動半導體照明示范工程,著眼于以LED芯片為核心的整個產業鏈建設,推動產業聚集,打造LED半導體照明產業集群。加快發展RFID產業,推進現代物流業發展,推動數控裝備產業向中高檔延伸。著力發展軟件和現代信息服務業,重點發展嵌入式軟件、行業應用軟件、網游動漫和信息安全等軟件產品和服務平臺,做大軟件外包產業規模。
2.生物醫藥和海洋產業。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成果的開發和應用為核心,加快發展新型疫苗、診斷試劑、創新藥物、現代中藥、生物醫學材料、醫療設備等生物醫藥產業,大力發展生物育種、畜禽新型疫苗、海洋生物等生物農業和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制造等生物制造業。重點發展海洋生物、海洋資源綜合利用、海洋工程應用等。
3.新材料。重點發展高性能高分子結構材料、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高性能鋼鐵及有色金屬等材料的制備技術及產品,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壯大產業規模;重點突破高性能PAN碳纖維、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芯片制造的工程化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
4.環保和新能源。著力發展環保技術與裝備、環境服務產業等。重點推廣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燃料電池系統集成技術和垃圾焚燒發電技術的應用,著力建設分布型能源系統,加大工業余熱回收利用,加大各種新型節能技術及產品的研制力度。
(四)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
加快優勢傳統產業的集聚與轉移,實現優勢進一步提升,規模進一步擴大,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加快應用科學管理模式、先進適用技術和發展現代經營業態,優化提升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旅游服務等傳統服務業。加快信息技術在家電、輕工、建材、紡織、造紙、中藥等傳統工業中的應用。運用工業化手段和產業化經營方式促進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蔬菜、花卉、水果、水產、農林牧漁服務業、觀光休閑農業、種子種苗等向產業高端的新興都市農業發展。
1.商貿旅游。推進商貿業由傳統業態向現代業態轉變,鼓勵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網上經營等新業態發展,大力建設現代展貿中心和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平臺,積極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運用現代流通組織形式提升發展農村商貿業。高起點、高標準、組團式開發旅游片區,拓展國內外旅游市場區域合作和企業合作,鞏固商務旅游,提升發展文化、購物、美食、生態等多種類型旅游,開發以都市休閑、城郊觀光和鄉村特色體驗為主、具有嶺南氣息的旅游產品。
2.重點工業名牌產品產業。(1)鋼琴。加強研發,運用先進制造技術不斷開發新產品,增強競爭力,打造世界上最大的鋼琴制造基地。(2)體育器材。適應全民健身運動和市民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品牌體育用品為龍頭,加強上下游產業環節的配套與完善,加快形成頗具特色的廣州體育器材產業。(3)智能家電。加強傳統家電系列產品的更新換代與高端化工作,支持企業開發功能集中、智能、節能、節水和環保的新式家電,支持企業重振廣州“粵家電”品牌產業。(4)食品飲料。加強技術開發,應用新材料,健全監測與監控體系,提高產品質量標準,應用各項信息技術改善銷售方式和渠道,依靠“廣式食品”的傳統美譽,做強做大“廣式臘味”、“廣式月餅”,更好地體現嶺南美食文化。(5)服裝。加大服裝設計與材料研發力度,開發高端產品,占領高端市場和特色客戶,重新煥發“嶺南衣”的新競爭優勢。
3.造紙印刷。通過環保搬遷、園區集聚和技術升級,提高造紙工藝技術水平,開發各類高檔新聞紙和高檔文化用紙。進一步發展廣州特色的高檔印刷業,打造印刷時尚之都。
4.都市農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拓展外向型農業的廣度和深度,增強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嚴格全程監控。(1)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都市型農業示范區。加大重點蔬菜基地建設力度,調整優化近郊蔬菜種植結構,推進蔬菜基地向中遠郊轉移,形成合理的蔬菜基地分工與布局;建好20個蔬菜專業村、10大蔬菜生產基地。優化品種結構,培育一批優勢產品、特色品牌和果品保鮮加工企業,促進水果產業化經營。因地制宜發展20個以嶺南特色小水果和亞熱帶水果為主的專業村,促進品種多樣化和特色化。重點發展觀葉植物、高檔盆花、出口盆景、冬春季鮮切花四大類優勢特色花卉生產。搞好規劃,優化布局,擴大規模,初步形成10個區域化花卉產業基地。積極發展花卉流通和包裝儲運等相關產業,完善產業鏈,形成花卉的產業優勢。建設50個現代化、標準化、環保型生豬養殖基地。高標準整治連片魚塘4000公頃,建設一批專業化、規模化、設施化水產養殖基地,提高水產的綜合生產能力。加快發展名特優水產養殖業及觀賞漁業、苗種產業、遠洋漁業、水產加工出口業等高附加值產業。轉變水產養殖模式,大力推進標準化養殖和健康養殖,確保水產品安全。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園藝產業帶和農產品現代物流體系。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區建設,確保糧食種植面積,改造水利灌溉設施,不斷優化農業設施裝備結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2)種子種苗。大力發展種子種苗產業,扶持和壯大擁有優良種質資源,主導產品繁育技術領先的苗種企業,提升我市種子種苗科技創新能力和市場占有率。(3)觀光休閑農業。綜合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環境資源及農家生活、鄉村文化,積極發展農業旅游,規劃建設6至8條集生產、觀光、休閑、品嘗、體驗、教育于一體的“廣州農業一日游”路線。
五、產業布局
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引領,結合“南拓、北優、東進、西聯、中調”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銜接下,依托重大樞紐型設施,高效配置資源,有序整合空間,形成“一帶六區”產業空間結構,重點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十大載體,建成核心競爭力強、高端產業集聚的帶動全省、輻射華南的現代產業示范區。
(一)“一帶六區”空間布局。
1.東部產業帶。整合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科學城及蘿崗周邊地區、天河軟件園高唐新建區、增城南部制造業基地東部各組團產業發展,形成天河東部、黃埔、蘿崗至增城南部新塘—石灘的帶狀空間結構產業集聚帶。統籌該區域產業發展規劃、定位和重點,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打造高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帶。
2.南部臨港產業區。充分發揮南沙區位優勢,依托南沙港,加強經濟輻射能力,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合理規劃產業布局,打造華南地區國際化臨港經濟中心和珠三角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成為珠三角產業協同發展的重心城區之一,充分發揮粵港澳區域合作和聯合創新示范區作用。
3.北部空港經濟區。以白云國際機場為中心,主要包括白云北部、科學城北區、花都東部及從化西南部,打造空港物流、高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集聚區。
4.中部現代服務業核心聚集區。深化“中調”戰略,梳理越秀、荔灣、天河、黃埔、海珠及白云南部地區產業布局,集聚金融、會展、商貿、信息、物流、創意等產業的企業總部,打造亞太地區最具活力的總部之都核心區。
5.東南部產學研創新區。以廣州大學城、廣州國際生物島、天河軟件園、廣州科學城為重要載體,打造集教育、培訓、研發、產業化于一體的科技創新區,形成廣州產業創新要素的集聚地、產業能級提升的動力源、產業技術引領的示范區。
6.中南部服務業發展區。以廣州鐵路新客站—長隆—萬博為軸線,結合新客運站、地鐵、快速路等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整合發展沿帶旅游、商貿等多個功能組團,建成商貿中心區、動感旅游區、時尚精品區和現代購物中心(Mall)區,打造商貿、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優化發展區。
7.東北部生態休閑旅游區。充分利用東北部山區的自然資源,在從化東北部及增城北部進一步強化生態保護與建設,整合現有旅游景點,大力開發中小型會議度假等商務旅游,加速發展都市高效農業板塊、生態觀光農業板塊,努力打造溫泉之都、產業綠谷、廣州后花園等復合型生態休閑旅游經濟區。
(二)加快推進十大載體建設。
1.加快建設廣州總部經濟集聚區。依據我市總部經濟發展規劃,重點打造珠江新城—員村—琶洲和環市東—東風路及天河北商務區兩大總部經濟片區,加快建設科學城、天河軟件園產業總部、研發中心和軟件服務外包總部聚集區以及越秀、荔灣創意產業總部集聚區、荔灣中小企業總部集聚區等專業型總部集聚區,加快推進城市新中軸線區域、白鵝潭經濟圈和白云新城周邊地區企業總部集聚發展,加快建設廣州(黃埔)臨港商務區,完善“片區帶動,多點支撐”的總部經濟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與周邊城市的合作發展,加快推動廣佛同城化,并與深港錯位發展。構建布局合理、功能清晰、設施完善、服務優質、科學和諧的總部經濟示范生態圈。
2.加快建設廣州空港—海港經濟區。按照把廣州建設成為亞洲物流中心的戰略要求,全力打造大型國際化現代物流樞紐,形成空港、海港雙核型現代物流集聚高端基地。重點依托白云國際機場、廣州港南沙港區和廣州保稅區,加快推進保稅物流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廣州空港綜合保稅區、南沙保稅港區。把廣州電子口岸建設成為集口岸大通關執法管理和相關物流商務服務為一體的大通關、大物流、大商貿統一信息平臺,并完善通關物流與國內物流交易的銜接,逐步向國內物流延伸服務,形成區域性的電子口岸中心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