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研究
2009-7-1 15:44: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程靜
不斷發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不僅嚴重威脅了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引發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機,而且也造成了生產經營企業重大的經濟損失,對相關行業造成了致命的沖擊;同時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一國經濟的發展,也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定。下面,讓我們從生產者、消費者和政府部門三個利益主體來分析造成我國嚴重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源。
食品安全問題原因多
一是生產者方面(供應方)。可以說生產者是直接該為任何食品事故負責埋單的利益主體。當前許多食品生產企業,“利”字當先,缺乏社會責任感,在“低成本、高效率,高產量”的思想指導下,盲目追求高產率,卻忽視了食品的質量和安全。一些廠商為謀取暴利,甚至置消費者的健康安全而不顧,公然違反食品生產行業的有關規定,釀成無法挽回的嚴重后果。
首先是在食品的源頭上,種植業和養殖業的食品安全令人擔憂。濫用化肥、農藥、獸藥、生長調節劑等化學品,給食品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據報道,我國每年氮肥的使用量高達2500萬噸,農藥超過130萬噸,單位面積使用量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而過量施肥,會造成蔬菜中硝酸鹽積累較多,而硝酸鹽會進一步形成強致癌物質亞硝酸,嚴重威脅到消費者的健康安全。同樣,因獸藥、激素和生長促進劑使用不當以及畜禽類和水產類生長環境的污染,使人們食用了相關產品后,對健康產生了極大的危害。
其次是食品的加工過程,也同樣是食品安全問題的重大隱患區。我國絕大多數食品加工企業規模都比較小,全國現有的700多萬家小型食品加工作坊、攤點中80%以上是10人以下的手工小作坊,無證無照非法生產經營問題較嚴重。這些小作坊類的食品加工企業生產環境惡劣,生產能力低下,生產設備薄弱,同時生產經營者素質較低,缺乏食品安全的法律知識,衛生意識也十分淡薄,更不可能要求他們對整個生產流程有規范的微生物殺菌系統。因此,從這類企業出來的食品,衛生方面的指標嚴重不合格。
而濫用食品添加劑也造成食品安全問題。有些不法廠商為了使其生產的食品色澤誘人、口感鮮美,非法濫用添加劑,甚至添加一些有毒的化學品,卻在食品標簽上虛假打出 “不含任何添加劑”的口號,在很多情況下誤導消費者食用這些富含“添加劑”的食品。
再次,食品流通領域的安全控制也是薄弱環節。食品的倉儲、儲運、貨柜達不到標準,致使許多出廠合格的產品,在流通環節腐敗變質。而由于管理不善,這些食品居然還堂而皇之的出現在各大零售賣場。
二是消費者方面(需求方)。雖然說消費者一向是以受害者的角色出現在種種食品安全事故中,但是最近接二連三的食品問題發生后,不得不從消費者的角度也找找原因。
試想,毒奶粉事件的高發地區為何不是沿海各發達城市,卻是內地較貧困落后的偏遠地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些地區人們的食品安全意識較薄弱,自我保護意識很缺乏;再加上經濟條件的限制,人們對這類低廉的奶粉就有了很大的需求。而那些不法的毒奶商就是利用這些民眾的心理,將黑手伸向了那些無辜的嬰幼兒。
正是由于消費者對食品衛生方面的警惕性較差,才致使那些路邊攤,食品加工小作坊有了存在的理由。因此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對目前嚴重的食品安全危機,也該認真反省。
三是政府部門。雖然現在鼓勵市場經濟,但是我們仍然離不開那只無形的手——國家的監管和調控,如果市場完全掙脫政府監管,完全自由化,后果將不堪設想。
首先,執法體系存在權限不清、職責不明現象。食品衛生安全監管,多頭的監管體系,往往導致監管的不力。各部門之間各吹各的調,各定各的標準,各走各的路,很難形成合力,責任也很難落到實處。這樣的格局很容易產生監管的真空區域,或監管脫節,從而釀成嚴重的后果。
其次,執法體系缺乏規范性和持續性。從“毒奶粉事件”來看,生產廠家并非臨時建立,而受害的嬰幼兒也并非一時出現的,那為何一直以來,相關的監管部門卻一點嗅覺都沒有?一點動作都沒有?據說是由于人手不足!質檢、工商管理等部門不會主動執法,完全是等事后媒體曝光了才開始被動執法。這種“事后”,這種“被動”等政府監管中的漏洞,需要進一步加強。
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對策
如何盡快擺脫這樣的困境,如何重塑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已是政府和人民一起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議題。今年的兩會中,各代表委員也將“食品安全問題”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來探討。下面筆者將結合以上的分析來談談幾點建議:
一是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在食品行業中,在食品安全這個問題上,決定食品質量的關鍵因素其實并不是技術,也不是管理和設備,而是食品生產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和道德準則,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感。食品生產經營者才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因此可以說如果能從企業經營者的素質,從企業文化來強調對社會的責任,能讓經營者放眼未來,做可持續的事業,讓經營者明白企業能走下去的根本不是高額利潤,而是保證食品的安全性,對于拯救我國的食品行業有很大的戰略意義。
二是增強廣大群眾的食品安全意識。維護自己身體健康還得靠我們自己把關,廣大群眾是劣質食品最直接的受害者,要擯棄貪便宜、圖方便等不良習慣,培養理性的科學消費觀。在消費過程中,要培養辨別真偽的意識,不斷提高自己的鑒別能力和自我保護的意識。同時,要增強維權意識,遇到劣質食品或不法廠商要積極向有關部門舉證,并協助有關部門的監督和調查工作。
三是政府部門要加強立法和監管。今年2月28日新出臺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隨即廢止了長達14年的《食品衛生法》。食品安全法體現了預防為主、科學管理、明確責任、綜合治理的食品安全工作指導思想,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打造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管,確保監管環節無縫銜接;借鑒國際先進的食品安全監管經驗,建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食品召回等制度,統一食品安全標準,加強對食品添加劑和保健食品的監管,完善食品安全事故的處置機制,強化監管責任,加大處罰力度,嚴格賠償責任。食品安全法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的食品安全工作進入了新階段。
但是僅靠建立《食品安全法》是遠遠不夠的,如何有效地貫徹實施,成為了如今更緊迫的任務。
首先要整合執法隊伍,解決多頭執法的問題。對質檢、工商、衛生、農業等承擔食品衛生監督管理的部門重新調整,改變各自為戰的局面。利用精簡、合并等手段,整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食品衛生監督管理隊伍,由這一部門對食品安全嚴格把關。這支執法隊伍應該不斷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除了業務能力,還要有道德素質方面的培養。
其次要從源頭抓起,提倡從農田到餐桌的監督管理過程,盡量改變群眾對其“事后管理”的印象,加強監管力度。從原料、生產、流通、銷售各環節控制食品的安全衛生,確保消費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現在食品的種類,以及生產食品的技術日新月異,執法隊伍能有效監管的前提就是自身的專業素質能與時俱進地更新,對食品和技術有全面的了解。同時要杜絕執法人員個人素質問題產生瀆職腐敗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