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物流規劃展現新理念新視角
2009-9-13 2:1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德國物流業從服務于制造業、國際貿易起步,依托國內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先進的信息技術,逐漸成長為僅次于貿易、汽車業的第三大產業,以21%的市場份額成為當前歐洲物流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進一步鞏固德國作為歐洲物流中心的地位,增強國內企業的競爭力,德國聯邦政府成立了貨運與物流局,并于2008年9月正式出臺了《德國貨運與物流總體規劃》(簡稱《規劃》),指導未來德國物流業的發展。《規劃》展現了德國政府對于未來物流業發展的新思路、新理念和新視角。
其一,可持續成為衡量運輸政策的價值標準。從《規劃》的開篇,德國政府就開始強調可持續的重要性,在篇中更是專門論述了可持續對于衡量運輸政策的價值指標。指出聯邦運輸政策的制定要基于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可持續性發展的衡量標準,具體是:
經濟標準:要在更少地占用土地的情況下,為經濟繁榮、社會就業以及國家競爭力作出長久的貢獻。
生態標準:要保護好自然資源,保護好當前和子孫后代的生活質量。
社會標準:運輸政策的社會使命就是要確保運輸的機動性、安全性以及從業人員良好的工作環境。
其二,貨運與物流的發展成為可持續政策施行的關鍵。在《規劃》開篇,德國政府就給貨運與物流定了性。把未來貨運與物流的發展,與德國運輸系統的形象、與創造就業、促進經濟繁榮、與人類的快樂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強調了貨運與物流發展對于可持續的重要性。
其三,認清貨運與物流的地位,置其于社會變革的中心。面對經濟全球化、勞動力細分、氣候變化、環境保護以及人口老齡化、工作環境變化對技能人才的需求等社會新的發展需求,貨運與物流的發展既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主要途徑,同時也是受到這些社會變化影響的主要行業,聯邦政府非常清楚這樣一個現狀,明確地把貨運與物流置于社會變革的中心,直擊問題。
其四,強調發展環境友好、氣候宜人、無噪音、安全的交通運輸。這一點是德國政府明確提出的未來交通愿景。縱觀全文,可持續政策措施處處可見,每一項幾乎都是圍繞這一未來目標而設立的。包括把運輸轉向鐵路和水運,利用海上高速公路,設立分段收費制度等。
其五,著眼長遠,提升物流形象。德國是歐洲的物流中心,德國政府希望能繼續保持并且強化這一區域地位。在《規劃》中不僅開啟“燈塔計劃”,提升物流培訓的國際地位,而且實施相應的物流營銷戰略,向世界推銷德國的物流,使其成為更富吸引力的物流中心。
《規劃》全文共設置了35個具體措施,應對德國日益增長的客貨運輸的變化。其主要目的是提供運行高效的交通基礎設施,降低機動車能源消耗,提供一個更加清潔、高效、安靜的交通系統。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
優化利用交通基礎設施,使其更加高效。德國是世界交通發展較為完善的國家,對于他們來說,當前的任務是優化利用現有的交通基礎設施,發揮潛能。《規劃》中,德國政府的做法就是整合各種運輸方式,緩解交通擁堵問題的蔓延,提高整個交通系統的能力。
降低出行次數,確保機動性目標。在德國,聯邦交通、建設和城市事務部有兩大基本目標,其中之一的“機動性”就是針對交通運輸來說的。《規劃》中,聯邦政府提出要降低不必要的運輸來維護運輸的機動性,旨在提高整個運輸鏈的通暢效果,通過開發歐洲運輸網絡、充分利用近海運輸等措施來實現這一目標。
將更多的運輸轉向鐵路和水運。從環境友好需求角度出發,德國政府致力于把更多的交通運輸量轉移到對環境污染較少的鐵路和水路運輸上來。《規劃》中,聯邦政府承諾將對綜合運輸的投資從當前每年的6250萬歐元增加到11500萬歐元。并且將啟動相關戰略,把大氣污染、氣候變化、噪音污染以及交通擁堵等問題納入到成本考慮范疇,從而使對各種運輸方式的經濟性評價更為透明。
升級改造運輸通道和樞紐站場。盡管德國政府大力提升運輸通行能力,但是在一些主要的交通干道上還是存在著很多的瓶頸。聯邦政府通過對客運、貨運的分流來減少對同一基礎設施的使用沖突,從而減少交通的擁堵。
環境友好、氣候宜人、安靜、安全的交通。除了降低鐵路沿線的噪音外,聯邦政府同時強化了有關環境保護和安全方面的標準,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此外,還把大量的運輸轉向鐵路和水路,并根據不同路段、不同時段對通行車輛采取不同的稅收費率。
為貨運從業人員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提供良好的再教育機會。物流業在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地位,使得聯邦政府希望進一步提升德國物流的國際形象。通過改善貨運業從業人員的工作條件,開展基礎性和深度的培訓活動,為德國物流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