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不景氣,應走港口整合之路
2009-9-23 19:34: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王凌峰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以出口貨源為主的深圳港集裝箱吞吐增長正在持續下滑。在中國深圳港中,擁有近40條北美航線的鹽田港區困境重重。由于美國采購商訂單驟減,班輪公司不得不選擇撤船、并線、減少或兼用艙位,將美國航線艙位轉至其他航線,致使去年前6個月,鹽田港的集裝箱業務首次出現了負增長。
中國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增幅有所下降。深圳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深圳港集裝箱的吞吐量比2007年增長1.5%,達到2141.62萬標箱。深圳市集裝箱運輸協會的相關人員認為,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實際上,去年的吞吐量首次出現下降。這并不是說官方的數據作假,實際情況是自去年6月以來,計算在吞吐量里的集裝箱中,重箱的比例下滑,港口空箱的比例上升,港口物流實際貨物的吞吐量下降了。
香港港口現狀
珠三角各地港口星羅棋布,港口物流貨柜運輸業成本低、收費便宜。香港跨境運輸公司要負擔兩地的牌費、兩地的保險費、兩地的驗車費。這些都是跨境運輸公司的成本。成本沒有減低,運費卻大幅度地下降。即便如此,如今,香港的中、小型貨柜運輸公司也很難接到訂單。
以往,香港和內地的直接競爭并不激烈,那是因為香港港口享有 “無形成本”的優勢。香港是自由貿易港,和內地港口相比,香港港口享有頻密和覆蓋面廣的航班輪次、高效率的港口生產力、快速的船舶注冊時間、順暢的海關服務系統、自由港的地位等,這些優勢都是貨主青睞的條件。如今,除了 “通關依然比內地港口通暢便利”,內地港口的服務水準基本和香港港口看齊。
至于有形成本,多份研究報告指出,港口有形成本偏高是香港和內地港口競爭所面對的主要問題。其中,道路托運費和碼頭處理費是成本問題的 “老大難”。以香港為目的地的托運費比以深圳為目的地高出一倍以上。比如,番禺到深圳每個集裝箱的運費是2000元,到香港猛增至4900元。此外,由于香港碼頭營運商頗像寡頭壟斷企業,它們之間缺乏有效競爭,這讓香港碼頭服務費并沒有因為競爭出現下調的壓力。無論哪一條航線、哪一種貨柜類型,香港的碼頭處理費都遠高于亞洲各主要港口,其中包括深圳港口。
此外,隨著大陸和臺灣關系好轉,三通逐步落實,這使香港喪失大部分經港轉口的經貿生意。據香港付貨人委員會估計,內地和臺灣的直航全面落實后,香港港口物流處理量將減少40萬~50萬個貨箱,約占香港貨柜吞吐量的2%。
深港應當走整合
深圳與香港共建全球物流中心,深港要加強海港和空港合作,加快深港機場合作進展,加強深港在高端航運服務領域的合作,打造世界級的港口群。建設全球資源配置功能的物流樞紐、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多式港口物流聯運中心和供應鏈管理中心。
深港航運物流業是時候要進行資源整合了,合作的前景也很值得憧憬。單純從深港兩地港口集裝箱的吞吐量來看,深圳、香港兩港2008年集裝箱吞吐量總和達4560萬標箱,這個規模堪稱世界巨無霸,比目前排名第一的新加坡港還高出50%,但資源的整合、錯位互補發展絕非是簡單的數字相加。
深港兩地之間不同的制度環境,不同的金融、貿易政策,海關和邊境的管治,信息流的阻斷,都為深港共建全球物流中心設置了障礙,提高了操作成本和時間成本。因此,政策方面能否突破體制差異,是建設全球物流中心的關鍵所在。內地的火車有寬軌車道和窄軌車道。從香港開出的車是寬軌,現在最擔心的就是開到深圳后變成了窄軌,也就是兩地政府難以達成具體的措施。如果沒有實實在在的措施保障戰略的實施,那一切都只是空談。
香港和深圳如何整合港口物流資源,形成一個拳頭?業界有個說法就是,香港著重拓展高增值服務業,深圳專注港口物流貨柜碼頭業,兩地錯位發展,形成優勢互補。有個例子能體現這種錯位發展的好處。
目前,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深港中小型物流公司都叫苦不迭,而香港物流商會主席羅煌楓的公司仍保持強勁勢頭。他的公司業務集中在珠西,總部和管理系統在香港。貨從珠西過來,香港是珠西的后勤。
如果深港的物流公司只是簡單地從事跨境運輸,一定走投無路。他的公司之所以仍能賺得盆滿缽滿,是提供了高增值服務,比如多司聯運、供應鏈管理等。國際港口物流專家舉了個例子,在中山,物流公司有50多輛貨柜車。車先從工廠把貨拖到碼頭,再上船。第二天早上到香港,然后交給香港的碼頭。一條船能運140個標箱,這個運力等同70多輛貨柜車。如果單純用貨柜車,拉一個柜從中山、珠海到香港,要4000多元錢,而羅煌楓的公司只要2000多元。這就是高增值服務的 “多司聯運”:車、船、車的概念。
香港港口物流有三大優勢:在法治制度方面擁有完備的、有效的法律仲裁制度;有良好的經商環境,包括信息、資金自由流通、低稅率、簡單稅制等;有發展成熟的航運服務業群,可提供全面的航運服務,法律、保險、融資。這也就是航運中心所必備的 “軟實力”,香港港口物流研究專家組成員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曾表示,這正是香港的軟肋,上海在航運服務業金融、保險、中介、航運咨詢等方面不如香港。
中國要建立以吞吐量為指標的港口物流中心比較容易,而要建立以航運服務為主的 “軟實力”,香港、倫敦都經歷了百年,上海在短時間內難以趕上香港。而香港專家也極力主張港府注重“軟實力”建設,國際港口物流研究專家就極力促進香港成立航交所,稱這不僅是為了鞏固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還關乎相對深圳與香港的港口物流在國際競爭力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