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物流插上信息化“翅膀”
2010-10-2 10:2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張華義
高度重視
20世紀70年代后,在計算機技術等先進技術的推動下,發達國家軍隊首先邁開了軍事物流信息化發展的步伐,歷經20年左右的努力,終于在第一次海灣戰爭初露鋒芒。被稱為第一場信息化戰爭的海灣戰爭深深地震憾了世界各國軍隊,美軍在戰場上第一次出現的快速、精準、實時、可視的信息化軍事物流更是給各國軍隊的后勤保障部門開了眼界。
海灣戰爭一結束,一場以信息化為中心的新軍事變革在世界各國軍隊悄然展開。在我國,時任軍委主席的江澤民同志敏銳地洞悉到,世界新軍事變革正在進入一個新的質變階段,信息化是這場變革的核心。于是,他作出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重大戰略決策,提出必須按照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目標,走以機械化為基礎、信息化為主導,機械化、信息化復合發展之路,實現我軍現代化跨越式發展。
為貫徹落實江主席提出的“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重要指示,全軍上下迅速掀起了信息化建設熱潮。軍隊后勤部門更是沖鋒在前,認真研究海灣戰爭軍事物流信息化的具體應用,結合我軍后勤保障實際展開了一系列動作。著名軍事物流專家、后勤工程學院王豐教授告訴本報記者:“海灣戰爭讓我軍后勤保障部門充分認識到與外軍信息化建設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全軍后勤將士紛紛摩拳擦掌,準備迎頭趕上;軍隊開始把軍事物流信息化作為后勤發展的總體戰略目標之一,并通過搞好頂層設計、創新關鍵技術、完善裝備體系等有效措施,加快了軍事物流信息化建設的步伐。”
跨入新世紀,發生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兩場局部戰爭,再次引起全軍上下的關注。我軍軍事物流一線的將士們通過認真觀察研究遠在異國他鄉的戰火,充分認識到,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高新技術,正深刻改變著戰斗力要素的內涵,軍事物流信息化必須提速。與此同時,軍隊信息化建設再次被最高決策層所重視。2004年年末,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軍隊一次重要會議上要求我軍“以增強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全面提高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
2007年,中央軍委正式頒發《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綱要》,將保障手段向信息化邁進列為《綱要》的核心內容之一。之后,在去年底的軍委擴大會議上,胡主席又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完成全面建設現代后勤任務。為貫徹這一重大決策,總后勤部部長廖錫龍提出,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和科學求實的作風,加快整體推進全面建設現代后勤步伐,務求必成。
成果初顯
全軍上下對軍事物流信息化的重視,促使軍事物流信息化建設在我軍內部迅速開花結果。過去“紅米飯,南瓜湯”、“車輪滾滾支前忙”的情景,已經和“雙腳賽過敵人的汽車輪子”一起,被請進了我軍軍事物流保障的歷史。如今,隨著我軍軍事物流信息化建設的加速,網絡化的傳輸系統、精確化的補給系統、智能化的操作系統,正在日益成為我軍軍事物流將士的“左右手”、提高保障效率的“倍增器”。走馬我軍軍事物流一線,戰勤指揮一“網”聯三軍、物資調撥一“屏”覽全程、精確保障一“指”達終端的練兵場面,正在一座座“中軍帳”里精彩上演……
據解放軍總后勤部副部長秦銀河介紹,目前我軍后勤保障手段已按照胡主席提出的要求,逐步向信息化邁進。近年來,完成了第二代后勤裝備的體系論證、科研定型、批量生產和裝備部隊,后勤信息化、物資保障、軍事醫學、野戰生存、國防工程和節能環保等6個領域的技術創新取得了重大突破,構建了野戰化、輕型化、多功能化陸軍保障裝備系列,岸基保障、海上保障和岸海銜接的海軍保障裝備系列,多機種和空降保障為主體的空軍保障裝備系列,形成了門類齊全、系統配套、科技含量較高的現代后勤裝備體系,實現了后勤保障手段由人工和半機械化作業到機械化過硬、信息化管用的跨越,并在近年來一系列軍事行動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我軍投入的后勤裝備達201種10萬臺(套),為第一時間搶救傷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玉樹抗震救災,我軍充分利用高原炊事車、高壓氧艙、制氧機、野戰凈水車、洗滌車、淋浴車等信息化后勤裝備,組織現代化、集團式后勤保障,發揮了特殊的功效。
軍內有關物流專家告訴本報記者,總后勤部2000年開始進行了“后勤裝備數字化試驗”、“戰略儲備物資可視化試驗”和“后勤野戰機動指揮系統試驗”等系列工作,拉開了我軍軍事物流裝備信息化的序幕。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已經研制的“移動跟蹤系統”,兼具衛星定位、導航和通信等功能,體積小、重量輕、安裝方便、操作簡單,指揮員可在屏幕上對機動保障平臺進行實時跟蹤和控制。“物資可視系統”由掌上電腦、配制在集裝箱上的記錄器、二維條形碼掃描儀及相關軟件組成,可實現野戰條件下貨場物資的快速收發、統計和尋找。“野戰指揮系統”由戰勤作業車、戰役野戰后勤指揮車組、后勤指揮作業箱組等組成,初步構成了上下銜接、左右連通的軍事物流“信息高速公路”。
經過全軍上下的共同努力,我軍軍事物流信息化成果被逐步轉換到“戰場”檢驗。在某大型實戰演習中,我防空兵偵察雷達損毀。南京軍區裝備部下轄某雷達修理所所長邢良東率搶修小組前出修理,發現多種零部件短缺。只見他將器材箱上的SD卡插入手持計算機,裝備指揮中心隨即收到預警信號,一個包含器材名稱、型號、數量的補給方案自動生成,指揮員立即通過指揮車下達保障命令。接到命令后,某倉庫主任徐建設迅速查看了庫存情況后,隨即向就近的“流動倉庫”發出器材保障指令和最佳路徑信息。10分鐘后,裝載著急需器材的保障車向指定陣地疾馳而去。
王豐強調說,軍事物流信息化成果在近幾年的各類救災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倉儲信息化系統進行救災物資的合理調度,通過軍交信息化系統對救災物資運輸進行全程監控等。由于信息化的高度運用,使救災物資可以達到在儲、在途、在用等全程可知、可視、可控的目標,有利于領導層作出正確的決策。
軍事物流信息化專家、后勤指揮學院金秀滿教授向記者透露,目前軍隊倉儲信息化分系統,軍交運輸信息化分系統,信息采集系統等都已在三軍后勤保障部門上線服役。下一步軍事物流信息化將與國家整體信息建設進行有機融合,建立并完善軍地物流信息化平臺,共同應對突發性事件、反恐及戰爭等,更好地完成平戰結合的軍事物流保障任務。
有待完善
軍事物流信息化在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時,也還存在許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金秀滿教授直言不諱地指出,軍事物流信息化成果雖然在近幾年進行的反恐維穩、大型實戰化演習及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災害救援等多樣化軍事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軍事物流信息化還不成體系,只是停留在物流信息技術的局部應用。比如,在救災過程中,曾一度暴露出資源調配不合理、局部環節物資擁堵,甚至發生物資分發混亂、物流不順暢、救援物資到位不及時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從技術和體制機制上下功夫。
王豐也認為,目前軍隊內部已經運用了許多軍事物流信息化分系統,但各分系統需要進一步整合,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全軍內部的綜合軍事物流信息化平臺;各部門不能各自為戰,需要打破條條框框,從戰略與戰術兩個層面來進行軍事物流的信息化建設。除軍隊內部整合外,軍事物流信息化系統還應該與國家、地方大型物流企業等物流信息化系統進行有效對接,真正做到全軍、全國、全民為保障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作貢獻。
綜合各方面情況來看,我軍物流信息化具備了一定的硬件基礎和應用條件。但是,信息化建設的“煙囪”和“孤島”現象明顯,軍事物流信息資源還處于松散狀態,綜合集成的廣度、深度都還不夠。雖然在物資保障的某些業務系統進行了一定程度資源整合和綜合集成應用,但是,無論是相關數據、業務系統,還是信息技術、信息裝備,整合的范圍十分有限,遠不能滿足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的要求。
軍事交通學院有關專家指出,目前我國軍事物流信息化要深化需求論證,把信息化建設的著眼點放在提高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后勤保障能力上,通過強化應用,促進信息化建設成果轉化,解決存在的問題,完善系統設計,提高建設效益。我軍軍事物流還亟待從全局、從戰略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實現物流信息資源更大范圍的整合,以形成軍隊內部物流信息資源高度一體化,軍、地物流信息資源高度融合,為適應信息化條件下我軍履行多樣化軍事任務,提供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化物資保障能力,進而為我軍現代軍事物流體系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