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可追溯體系需過四座“火焰山”
2010-10-25 0:3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范云兵
“你現在銷售的蔬菜能夠實現流通過程的全程可追溯嗎?”在北京一家菜市場,居民韓建坤一邊拿著手里的蔬菜,一邊問攤主。
菜市場給出的答案大多是否定的,“我只知道這些蔬菜來自山東,具體來自哪里,我們也不清楚。我們大多數時候只跟批發商談價錢和蔬菜的質量。”攤主告訴韓建坤。
韓女士是一位家庭主婦,購買新鮮蔬菜、肉類以及禽蛋是她每天的主要工作之一。她告訴記者,寧愿貴一些,她也愿挑選最新鮮的蔬菜,這樣質量和營養都會有保障。
不過,韓女士從來不知道她所購買的蔬菜產自哪里、如何運輸到北京、在流通過程中采取過什么保鮮保質措施;更不知道這些蔬菜如果出現問題,該如何追溯問題的來源。而同韓女士一樣,有這種困惑的市民不在少數。
值得慶幸的是,國家今后將重點建設肉類、蔬菜的流通追溯體系,來保證消費者的權益。日前,商務部、財政部聯合下發的《關于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試點指導意見的通知》,對肉類、蔬菜的流通追溯體系建設做了具體規劃。而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給出試點建設的時限是3年。
而在這3年的時間里,要想建成一個完善的質量追溯體系,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技術:如何控制成本?“物美很早就已經開始進行生鮮和肉類的可追溯體制建設,到目前,物美銷售的所有肉類以及80%以上的蔬菜都能夠追溯到生產階段。”物美商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供應鏈總監馮邵桐告訴記者,物美只有一部分聯營的蔬菜尚未實現全程可追溯。
馮邵桐介紹說,目前物美銷售的蔬菜和肉來基本上來自基地采購,并具備農藥殘留檢測能力,包括設備和人員,每一個環節都有完整的信息記錄。
而事實上,物美肉類、蔬菜的可追溯,只是一種機制上的可追溯——即物美尋求、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在生產基地進行質量檢測,合格后進入物美賣場。但并不是所有生產基地的蔬菜都實行統一管理,其中一部分由不同的農戶經營。所以,這些蔬菜實際上無法追溯到具體生產戶的。“這需要信息化的控制,但信息化追溯的成本太高。”馮劭桐說,信息化追溯要給蔬菜流通提高多大成本,并沒有具體數字,但以他的經驗來看,至少要在5%以上。因此,物美僅對附加值較高的農產品進行條碼的信息化追溯。
同樣有著多年供應鏈工作經驗的陳銳也認為,投資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系統需要不菲的資金。他說:“河南眾品食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了上一套完整的ID技術系統,已經投入了1000多萬。在該系統下,肉類產品從原料采購、加工生產、物流、銷售過程100%實現了信息化可追溯。”
陳銳告訴記者,目前,雙匯、雨潤、金鑼、眾品等幾大肉企總的市場占有率僅為5%。也就是說,中國的肉類市場,絕大部分還是靠中小企業支撐,而中小企業是無法投入這樣的資金完成質量追溯體系的。“因此,要想實現中國肉類產品的全部可追溯,短時間內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好在,商務部的試點全部為大城市,試點環節為大型連鎖超市和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相信有了試點的帶動,有可能慢慢推廣開來。”
而作為技術供應方——博科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顧問王頤中證實了馮劭桐與陳銳的說法,他說,以國內目前比較流行的RFID技術來說,核心技術是一種芯片,價格非常貴。目前這種記錄信息的技術也主要應用于價值比較高的產品,但是對于蔬菜、肉制品這種價值比較低的農產品來說,會極大地提高其成本。
流通:如何縮短鏈條?
從根源上來說,中國食品可追溯難的原因,是從生產到銷售的鏈條過長。山東榮慶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鄭全軍告訴記者,物流環節是肉類、蔬菜流通過程不可或缺的環節,也是其最容易丟失產品信息的環節。他說:“我們是蔬菜冷鏈物流企業,在蔬菜從生產基地搬運到冷藏車,再到運往銷售地的整個過程,其冷藏溫度可以做到全程跟蹤、可控。”
但是,物流公司的能力僅限于此,至于生產、零售環節,鄭全軍表示,物流環節就“無能為力”了。他舉例說,榮慶集團負責世博會的蔬菜供應,蔬菜從基地生產到世博園,大概要經過以下幾個環節:生產、質量檢測、簡單的加工包裝、物流配送。“我們只能負責從蔬菜基地到世博園8小時物流配送過程中的安全監控和信息記錄。”
從生產到銷售,不同環節之間的鏈接中,目前的一個難題是信息化的接口不統一。王頤中告訴記者:“我國的可追溯信息化技術,事實上是一個一個的‘信息孤島’——互相不溝通,無法實現信息的銜接。”
而商務部的此次試點中,要求各地按照統一采集指標、統一編碼規則、統一傳輸格式、統一接口規范、統一追溯規程的“五統一”要求建設追溯體系,從而保障不同追溯技術模式信息的互聯互通,跨區域無縫對接,實現全國范圍內信息的追溯查詢。
這需要建立一個公共的信息平臺。很多人認為這樣一個平臺的建設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但王頤中認為,這其實是一個很好解決的問題,只要建立一個網站和鏈接,企業就能輕松進行信息錄入,實現規劃中的“跨區域無縫對接,實現全國范圍內信息的追溯查詢”。
“關鍵是由誰來牽頭、誰來投入、誰來監管的問題。只要解決了的這些問題,一切信息化的可追溯技術都可迎刃而解。”王頤中說。
管理:如何實現統籌?
王頤中認為,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肯定要由政府來牽頭和投資,但由哪一家來牽頭,這是個問題。因為,信息平臺的建設涉及到不同管理部門的責任,更重要的是,還涉及到這些部門的利益。
對于這一點,從事生產的陳銳更有體會。“一套完整的信息追溯系統,要從農業部開始,經過質監部門、商務部門、工商部門、還有工信部門,信息可追溯技術是一套IT系統,沒有工信部門的參與是不可能實現的。”陳銳說。
而一個部門的觸角不可能延伸到另一個部門的管理領域,這就需要實現有效的溝通。此時,強大的協會力量是不可忽視的。
王頤中介紹說,目前信息化的追溯難題還是標準的問題。目前,不同管理部門的標準嚴重不統一。他認為,當由協會來完成標準的制定和統一,因為行業協會對行業的了解程度遠比政府要深得多,其服務觸角也更深入。
理念:如何 “反彈琵琶”?
此次試點,明確了“反彈琵琶”機制——不是從上到下的監管企業,而是要從消費環節促進企業建立可追溯體系的積極性。
對此,專家認為,“反彈琵琶”是有必要的,但其根源在于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轉變。只有消費者有了相應的需求,企業才會有發展的根本動力。
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冷鏈物流分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劉衛戰也表示,國家與其拿出大量資金上一套冷鏈信息化系統,不如把這些資金用于大眾媒體的宣傳,讓老百姓認識到冷鏈物流信息化可追溯的重要性。
陳銳對此表示認同。他說,在部分沿海發達地區,比如上海、青島這樣的城市,已經具備了良好的肉類蔬菜可追溯體系建設的基礎,消費者的維權觀念也比較強;而且,商務部在這些試點城市推行追溯體系,預算了充足的時間。“只要政府的宣傳到位、扶持到位,試點的目標不難實現。”
而肉類蔬菜流通可追溯的難點,是小型的農貿市場和落后地區,因為這些地方不具備經濟和市場基礎。“希望國家能夠大力發展經濟,轉變老百姓的觀念。試點城市只是一個階段目標,我們的最終目標還是在全國推行食品的可追溯。”陳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