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資物流站上“同一起跑線”?
2010-12-21 18:2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林振強
11月中旬,一則關于國內某快遞企業“變身”的消息在內業流傳。這家在國內快遞業占有重要地位的企業,雖一直被看作本土品牌,卻因在海外注冊的緣故,擁有著“外資”身份。而今年下半年,他們悄然完成了由“外資”向“內資”的轉換,成為名副其實的民營快遞。
在企業“變身”背后,有人認為是為了拓展國內市場需要,有人認為是為了適應相關政策法規,而更多的人則表示,內外資企業政策正趨于統一,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自今年12月1日起,中國統一了內外資企業和個人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制度(合稱“兩稅”)。對此,業界認為,外資企業長期享受的“超國民待遇”將就此終結,內外資企業終于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統一稅收制度
“政策上的這種變化,實質是外資企業的優惠待遇變為平等待遇,從超國民待遇變為國民待遇。”對于12月1日開始施行的新規定,對外經貿大學FDI研究中心主任盧進勇如此評價。
外資企業在稅收方面享受優惠,由來已久。據盧進勇介紹,在改革開放初期,當時為了吸引外資,我國實行了一項重要政策,就是對內外資企業采用不同的稅收制度,并且外資企業享受一定的優惠待遇。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人們發現這種稅費制度已不符合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要求,而一些國內企業為了享受優惠政策,不惜變臉為外資,導致“假外資現象”涌現,因此要求統一內外資企業稅費制度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1994年是一個轉折點。那年之后,統一內外資企業稅收制度的工作開始逐步推進。直到今年12月1日前,除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兩項外,其他稅收制度均以先后實現了內外資統一。
在盧進勇看來,內外資稅費統一是早晚的事。因為盡管優惠政策在引入外資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同時對國內企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在資金、人才、規模等方面都占有優勢的外資企業,在優惠政策的助推下,不僅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并在一些領域建立了絕對優勢,從而擠壓了國內企業的生存空間。
在物流業,這種態勢同樣明顯。例如在國際快遞領域,外資企業的市場份額已達到80%的份額,國有與民營快遞僅占20%左右;在進出口物流方面,處在外資企業包圍下的國內企業,很難將觸角向外拓展。在并購市場,外資并購本土物流企業的案例頻繁發生。這種情況下,統一內外資企業稅收制度,顯然十分必要。
優待仍然存在
稅收制度上的調整,是否真的就可以終結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呢?內外資物流企業今后是否可以實現平等競爭呢?業內專家認為,情況并不那么簡單。“雖然國家層面內外資稅費已統一,但不排除某些地方在執行力上會打折扣。”一位業內專家向記者介紹,為吸引外資,地方政府往往會出臺諸多優惠政策,尤其是體制內的“稅收返還”,極有可能抵消內外資企業稅制統一帶來的影響。
據了解,在一些地方制定的招商條件中,都可找到類似的優惠條款,例如“利潤再投資的,返還再投資利潤所征稅款的40%”,“外資從事出口業務的,在適用的稅收減免期以后,在出口值占總產值70%以上的,減半征稅”等等。這種操作,不是直接降低稅率,而是政府財政或地稅部門在完成稅收后再進行“返還”。顯然,這并不違反國家政策,同時也實現了對外資的變相“優惠”。
其實,類似的優惠并不是少數,許多地方都有針對外資的“兩減兩免”、“三減兩免”等優惠。據了解,“兩免三減半”,指是的有些地方政府提出,外商投資企業可享受從獲利年度起兩年免征、3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待遇。對于設在中西部地區、國家鼓勵的外商投資企業,5年減免稅期滿后,還可延長3年減半征收所得稅。對外商投資設立的先進技術型企業,可享受3年免稅、6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待遇。
對于出口型企業,除享受上述“兩免三減”所得稅優惠外,只要企業年出口額占企業總銷售額70%以上,企業還可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優惠;對外商投資企業在投資總額內采購國產設備,如該類進口設備屬進口免稅目錄范圍,可按規定抵免企業所得稅等各種優惠政策。
然而,稅收制度上的傾斜,只是外資享受超國民待遇的一部分。全國政協委員、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今年就曾特意指出,目前雖然國家稅收政策內外資逐漸趨同,但許多地方政策和政府管理仍對內資有隱性歧視。例如,地方政府對于引進外資有指標有獎勵,引進內資則無相應政策,開發商存在著對外資低價招商招租的現象。
近年來,物流業快速發展,對土地需求也逐步加大。但中國儲運協會會長姜超峰表示,民營物流企業要想在各地城市周邊,以合理價格拿到合適地塊,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容易。而UPS、聯邦快遞、普洛斯等外資企業近年來紛紛在國內投資建設大型轉運中心、物流基地。可見,外資物流企業雖也會遇到土地難求的問題,但拿地阻力要小很多。
除了稅收、土地、招商條件等方面享有更多便利外,在車輛通行、貸款融資、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外資物流也普遍享有著比國內企業更好的待遇。姜超峰認為,按目前情況來看,這種“不對等”,很難一時就可以扭轉過來。
完善投資環境
對于統一內外資企業稅收制度的做法,也曾有人擔心,會挫傷外資企業在國內投資的熱情。現在看來,這種影響并不明顯。正如近鐵國際物流(深圳)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何聰所言,絕大多數外資企業到一個國家投資,不會只盯著優惠政策不放,而是更加看重當地整體投資環境如何。
只關注優惠政策的企業,不會取得太大成績;只有公平競爭,才能保障國內物流業平穩發展。那么,應如何建立公平競爭的環境呢?
目前,出于產業轉型升級目的,各地都很重視物流業發展,在招商企業的選擇和政策的制定上,卻經常帶著“有色眼鏡”——對外資企業更熱情,對內資企業則比較冷淡。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副所長荊林波認為,要想真正取消“超國民待遇”,使內外資企業平等競爭,統一內外資企業稅制,只是的第一步。各地還應在招商的心態和政策上,減少對外資的傾斜和對本土企業的歧視,也就是在稅收、土地等政策上對內外資一視同仁。
荊林波表示,首先需要承認的是,本土物流企業在整體實力、經營業績、人員結構等方面,仍是水平不一,真正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物流品牌還不是很多。這也是目前與外資企業最大的差距所在。但各地政府不能僅僅為了引進知名企業、為了吸引外企的巨大投資、為了稅收數字上的增長,而只把目光投向外資企業。同時,也不應在優惠政策上下功夫,而是要從引資戰略的調整上,合理使用國內外資源、充分調動國內外投資者的積極性,不可偏廢。
同時,荊林波也強調,內外資物流企業也應意識到,取消特殊優待,并不是為了限制和打壓外資企業的發展,而是為了更好地體現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需要,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和和諧的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