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象山 向“海洋深處”謀效益
2010-12-24 12:0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臺臺高大的龍門吊矗立在寧靜的海灣,不遠處泊著剛剛下水的巨輪,工人們正在進行最后的檢修。
這里是浙江省象山縣石浦鎮上的船舶制造基地。5年前,這個叫做打鼓峙的地方還是一片荒島,如今,這里已經聚集了6家上規模的船舶制造企業,年船舶制造能力將近200萬載重噸,相關配套企業正在陸續進駐。
“到打鼓峙發展幾年,公司經歷了質的飛躍。”寧波東升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志遠說,現在,公司瞄準新能源開發的機遇,正在設計海上風力發電安裝船。
從漁船到海洋運輸船再到海上風力發電安裝船,東升公司的產品升級之路,折射出的正是象山海洋經濟升級之路。近年來,象山積極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保護海洋生態,弘揚海洋文化,“藍色象山”建設風生水起。
“這片海洋曾經是象山人民‘生存的海洋’,現在正在變成‘發展的海洋’、‘生活的海洋’、‘休閑的海洋’。”象山縣委書記李關定說,象山三面環海,坐擁象山港、石浦港兩個大港,海岸線925公里,“港、漁、涂、島”綜合優勢非常明顯。面對豐富的海洋資源,象山不斷延伸海洋經濟的產業鏈條,向海洋“深處”要效益,探索出“海陸一體、統籌兼顧、科學發展”的開發保護模式。
“2012年,象山港大橋將通車,屆時,象山到寧波半小時、杭州兩小時、上海兩個半小時,區位條件發生根本性轉變,這為海洋經濟轉型跨越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李關定說,走進“橋海新時代”,對象山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
向海洋“深處”要效益
發揮象山“港、漁、涂、島”俱全的綜合優勢,實現從海岸到海洋、從海面到海底、從近海到深海的全方位轉型,開發“立體式”海洋經濟,科技是關鍵。
“以前一條魚進來,賣出去還是一條魚的價錢;現在一條魚進來,賣出去幾十條魚的價錢;不久的將來,一條魚進來,可能能賣出一百條魚的價錢。”浙江飛日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光輝用三句話總結了企業轉型發展的歷程。
飛日集團是從謝光輝父子承包一個冷凍保鮮庫起家的,當時的生意是“一條鮮魚進來,一條冷凍魚出去”,掙的就是倉儲冷凍的錢。后來,飛日集團做起了水產精深加工,魚片等主打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受到歡迎,在日本、韓國等市場也非常暢銷。現在,他們請來了寧波大學水產學院的教授們,成立了研發中心,開始朝海洋生物方向轉型。
借助科技力量,發展海洋經濟,這是象山海洋經濟跨越轉型的一大亮點。原來象山“靠海吃海”,無非就是發展海洋捕撈、水產養殖加工等傳統產業,是對海洋資源的粗放利用,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則要借助科技力量,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深度利用。
沒有科技支撐,豐富的海上風能、潮汐能無法利用,臨港工業處于修修補補的起步階段,港口服務業停留在運輸等低層次業態。李關定說,“加快海洋基礎配套建設,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完善綜合管理協調機制,形成完備而有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構筑區域發展的獨特優勢,是象山勇于趕超先進發達地區、真正實現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的根本途徑。”
于是,在象山縣委、縣政府今年8月份出臺的《關于推進海洋經濟提升行動的實施意見》中,提升發展四大海洋產業,培育“藍色引擎”成為重要抓手,一系列扎實有效的舉措陸續推出。
——提升臨港工業,打造新型臨港工業基地。大力發展以港口裝備、漁業裝備、海洋工程為重點的臨港裝備制造業。加快開發檀頭山及沿海區域風力、潮汐能資源,實施海水淡化項目,發展海洋新能源及配套產業。推進水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快科技投入,扶持發展海洋生物、海洋醫藥、海洋保健食品等新興海洋產業。
——加快發展港口服務業,打造港航強縣。積極培育港口物流業,規劃建設象山港物流園區、遠洋漁業集散中心、石浦港水上貨運中心,加強港口設施建設,完善港口服務功能,培植現代港口物流企業,推動“水水中轉”、“水陸中轉”發展,謀劃建設鋼鐵、建材、成品油、特色農產品等為主的專業貿易集散地,加快形成海陸一體的物流體系。
——提升海洋休閑旅游業,打造中國優秀旅游目的地。發揮海洋獨特魅力,拓展海洋休閑旅游領域,完善海洋休閑旅游功能,大力開發濱海休閑度假產品,加快海島綜合開發,重點發展海上、海島旅游,積極發展海釣、游艇等海上運動項目,實現濱海觀光旅游向海洋休閑旅游的跨越。
——提升現代漁業,打造現代漁業強縣。調整優化捕撈結構,拓展遠洋漁業,發展休閑漁業。推進健康生態養殖,建設長三角貝類育苗種基地。完善中國水產城功能,建設國家級水產品精深加工基地。規范提升海鮮餐飲業,做精做強產業鏈,構建全國著名的現代漁業產業集群。
“象山發展海洋經濟具有‘港、漁、涂、島’的綜合性優勢,我們要堅持海陸統籌,依托半島向海洋延伸,借助科技力量實現從海岸到海洋、從海面到海底、從近海到深海的全方位轉型,開發‘立體式’海洋經濟。”李關定說,海洋資源的深度開發剛剛開始,利用好海洋資源,科技是關鍵。
謀求長遠發展
通過“鼓勵漁民上岸,游客下海”來為大海減壓,通過傳承漁文化來挖掘古老傳統的新活力,通過海洋和海島保護區建設來控制人為破壞活動,象山謀求的是長遠發展。
在象山,有三個“國字號”的海洋保護區:國家級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韭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漁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這充分說明了象山在保護海洋生態方面做出的努力。
“利用海洋資源,先要保護海洋生態”,這一觀點在象山早已深入人心。曾經認為“靠海吃海”天經地義的象山漁民,自發提出了“保護海洋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口號。
過去,由于捕撈強度劇增和海上養殖業發展,象山海域傳統的黃魚、鯧魚、墨魚、帶魚四大經濟魚類資源衰退,漁獲對象低齡化、小型化現象日趨嚴重。保護海洋生態,首先就要給大海“減壓”。
象山給大海“減壓”的對策是“鼓勵漁民上岸,游客下海”,縣里出臺了扶持政策措施,培訓漁民轉產轉業,他們有的去養殖,有的從事水產品深加工,有的開張“漁家樂”,有的轉向旅游業。
石浦港是中國四大漁港之一,上世紀初著名的電影《漁光曲》就是在這里取的外景。由于捕撈資源的萎縮,捕撈產業逐步轉型。現在,港灣里游弋的多是海上休閑旅游船。“春踏沙灘夏海釣,秋看開漁冬品鮮。”這些休閑旅游船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去海島觀光,去體驗海釣之樂。
“漁民上岸,游客下海”為象山轉變發展方式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過去人們出海打魚,掙的是賣魚的錢,現在辦起休閑漁業公司,把打魚變成了時尚的海釣運動;過去漁家織網、曬魚的生活場景,包裝成了別具風味的民俗特色游內容;而夜幕降臨,漁港萬家燈火、漁光點點的景致,也將成為“海上夜游”的看點。吃海鮮,環港游,出海海釣,趕沙灘節……如今僅石浦鎮一年的游客量已達200多萬人次,而象山一年的游客更是突破了650萬人次。
在漁業轉型過程中,古老的海洋漁文化煥發了新活力。在象山連續舉辦了13屆的中國開漁節,不僅讓散落在漁區、海島、漁民生活中的踩街、對歌、抬閣、掛魚燈、舞龍燈、跑馬燈等一系列古老的民間活動紛紛登臺亮相,重新煥發活力,而且成為象山發展海洋旅游業的寶貴資源。“中國開漁節”、“三月三·踏沙灘”民俗文化節、“國際海釣節”、“海鮮美食節”等節慶已經成為知名文化品牌。
通過海洋和海島保護區建設,來控制人為破壞活動,這是象山“生態護海”的又一有力舉措。他們在韭山列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建造船用專用碼頭,設立觀察瞭望哨,巡航執法檢查,清退核心區所有張網捕撈作業。
在保護的同時,象山還設法修復海洋生態環境,在北漁山列島海域啟動了人工魚礁建設項目,投放人工魚礁,給魚兒安“新家”。截至目前,已有7座船礁體約5000空立方沉入預定海域。在白石山群島海域,投放水泥魚礁體230個約5000空立方。
“我們正在探索具有象山特色的‘一體兩翼’海洋經濟科學發展之路,即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體,以海洋生態保護和海洋文化建設為‘兩翼’,大力促進產業、生態、文化三者和諧融合發展。”李關定說。(本文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