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低碳謹防步入誤區 低碳概念含三個"不等式"
2010-3-13 0:2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今年“兩會”上,從全國政協“一號提案”內容,到會上會下委員談論的焦點,“低碳經濟”出盡風頭,成為最搶眼的字眼。有關低碳的話題中,不乏真知灼見。對于這些觀點,記者收集了有趣的三個低碳“不等式”,從中可以了解一下政協委員眼中的低碳。
低碳內需≠貧困生活
拉動內需和倡導低碳是時下兩大經濟熱門話題,政協委員劉曉莊提出,中國應該積極拉動低碳內需。
何謂低碳內需?劉曉莊解釋,可以從三個層面理解:一是物資消費能夠滿足低碳生活方式的要求;二是物資生產能夠符合低碳產業模式;三是投資項目能夠遵循低碳建設形式。也就是說,內需的內容應該規定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三低”框架之內。
有人認為,低碳內需會制約人們的消費需求,提高生產成本,導致經濟滯步。“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低碳內需不等于貧困生活。”劉曉莊反駁說,相反,低碳產品不僅可以幫助節省生產成本,還可以提高人們生活消費的質量。
劉曉莊舉例,比如傳統的白熾燈與先進的節能燈,低碳產品到底能帶來什么就很清楚了。拉動低碳內需,實際也是限制高碳產業的無序競爭。
成本最低≠碳排最優
現代經濟社會中,物流運輸被認為是碳排放的大戶。許多運輸企業提出,我們“成本最低化設計”,可以使碳排放達到最優。政協委員李未明表示,傳統的物流控制只是單純地進行了“成本最低化設計”,這并不等同于碳排放最優化設計。
因為在整個物流過程中,除了燃料這種剛性排放外,人工效率高低、調度是否得當都會影響碳排放。
對于物流運輸減少碳排放,許多人持這樣的觀點,最有效的方式是提高運輸的使用成本,比如增加燃油稅。李未明則不這么看,他表示,我國已經開征燃油稅,但其過程歷經了種種社會經濟方面的艱難,大幅提高燃油稅將增添社會風險成本。
“碳減排,絕不能以犧牲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為代價。”李未明說,如果我們能把貨品的送遞按所產生的碳排放大小,進行碳排放最優化設計,就有可能比單純的復合燃料技術研發更有效地減少碳排放。
李未明建議,中國應該獨立自主地開展“國內物流運輸碳排放最優化設計”科研計劃,在不影響經濟和社會穩定情況下,開創碳減排新天地。
發展低碳≠盲目補貼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主委王永慶認為,發展低碳經濟不應該“剃頭挑子一頭熱”,不用經濟手段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僅靠政府的巨額補貼是不行的。他建議對高碳消費品課以重稅,盡快促成低碳消費市場的形成。
王永慶委員舉了“1元節能燈”的例子:財政要在每盞燈的成本基礎上至少補貼3元,全國每年燈具銷售超過300億支,如果財政全部補貼,則此一項每年就要多支出近千億元。“這樣的補貼力度如果延伸到更多的節能減排領域,將會給財政帶來沉重負擔。”
王委員認為,由于排放本身不計入成本,使得高排放產業相比節能技術具有天然的成本競爭力,在沒有嚴厲懲罰措施的前提下,財政一味補貼節能產品,反而會刺激高碳產品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來降低成本,等于變相鼓勵了碳排放的增加。為此他建議采取綠色稅費的方式,對高碳消費品和消費行為征收類似“煙稅”的懲罰性稅費,同時讓低碳消費享受低稅費優惠政策,以經濟手段促使企業自覺節能減排,促進低碳消費市場環境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