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托起西北邊關保障大動脈
2010-4-24 9:3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新疆幅員遼闊,自然環境惡劣,雪山戈壁重重,裝備器材保障難,長期制約著新疆軍區所屬部隊的戰斗力建設。如何醫治這一“頑疾”呢?新疆軍區裝備部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堅持寓軍于民的原則,大膽創新,依托地方方便快捷的物流網絡,在天山南北開辟出一條條新的保障通道。他們的探索經歷啟示我們:讓“市場”服務于“戰場”,用新手段解決老問題,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柳 剛)
“坐堂行醫”保障模式不靈了
人們常說,不到新疆體會不到祖國之大。新疆軍區最遠的邊防連隊距離軍區機關有3000多公里。
路途遙遠,道路條件復雜,裝備器材保障的難度出乎常人想象。
一年春天,駐南疆某汽車團為保障即將展開的高原運輸任務,向軍區裝備部申請了百余萬元的車輛器材。報告批下來后,該團安排了8臺車輛、16名駕駛員和一名帶車干部,赴烏魯木齊拉運車輛器材。為確保安全,車隊行駛速度較慢。誰料,半途遇上雨雪天氣,原本計劃往返9天的路程,居然用了整整15天,差點耽誤了部隊執行的運輸任務。
無獨有偶。一次,一場實裝對抗演練在天山南麓展開。某師攜行器材很快消耗殆盡。于是,該師立即抽調專人前往駐烏魯木齊倉庫請領器材。沒想到,等器材拉回來,演練已經結束。
如此低的裝備器材保障效率,怎能適應未來信息化戰爭的快節奏、高消耗?
痛定思痛,新疆軍區裝備部領導進行了深刻反思。從表面上看,器材保障效率低主要是路途遙遠所致。實際上,病根還是在落后的保障模式上——裝備器材生產廠家把器材送到烏魯木齊,交由軍區裝備部所屬器材倉庫暫存,然后各部隊再千里迢迢前來請領。
據有關數據顯示,部隊每拉運一次器材,所花費的吃、住、車輛磨損費和油費,平均占器材價值總數的3%,每年需要占用部隊幾十個工作日,而且還帶來了安全隱憂。
這種傳統的“坐堂行醫”式器材供應模式,已無法滿足當前為部隊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提供遠程保障、快速保障、精確保障的需求,改革勢在必行。
引入市場機制,攜手編織器材保障網絡
解決老問題,一定要用新思路、新手段。
立足現有條件,新疆軍區裝備部運用科學發展觀這把“金鑰匙”,按照市場為戰場服務的理念,依托地方物流快遞公司,在雪域戈壁攜手編織集約化的裝備器材供應保障新通道。
不求我有,但求我用。新疆軍區裝備部利用地方方便快捷的物流設施,與信譽好、效率高的“阿凡提”、“三得利”等5家物流公司簽訂長期的運輸合同。裝備器材庫房只需清點裝箱,物流快遞公司就可以直接裝車運送到營區,結束了過去基層部隊為幾個小配件長途跋涉前來請領的狀況。為保證器材數質量,他們還要求接貨部隊在接收時必須逐器材、逐箱檢查驗收,并及時向軍區裝備部反饋到位情況。
與此同時,他們還與數家實力雄厚的生產廠家協商,達成了由廠家直接組織運輸力量,免費送貨到指定地點的“一條龍服務”協議,形成了廠家直接送、部隊直接用的另一種物流保障新模式。
筆者在他們與物流快遞公司簽訂的合同上看到:在平時保障的基礎上,他們特別強調在戰時緊急情況下,物流快遞公司要調整發貨計劃,全力保障部隊。
與此同時,為改變以往那種層層報批的落后請領程序,他們在網上建立器材供應超市,部隊只需要輕點鼠標,裝備部機關很快就能掌握部隊需求、器材品種等信息。
物流帶來器材保障新景觀
“一線救災裝備損壞嚴重,急需大批器材,請求快速供應。”今年1月,新疆伊犁、阿勒泰、塔城等地遭遇60年不遇的雪災,執行救災任務部隊的裝備器材緊缺。
接到求援信息后,新疆軍區裝備部馬上聯系到烏魯木齊的“阿凡提”物流公司。1個小時后,滿載各類裝備器材的10輛大卡車快速駛向救災一線。第二天下午,這批器材就送到救災現場。
新鮮!地方物流公司成為部隊裝備器材供應的“送貨員”。
神速!翻雪山、過達坂, 2天內將10大車器材送到千公里之外的救災部隊手中。
這是新疆軍區裝備部依靠地方物流公司,實現裝備器材快速供應保障的一個縮影。
昔日勞師動眾拉器材,如今足不出戶用器材。兩種巨大的反差,折射出集約化裝備器材供應保障新通道帶來的巨大效益。讓我們透過一組數據看變化——
以往,部隊前來拉器材,按每輛車配備2名駕駛員,每個車隊配備1名帶車干部來算,每年需動用兵力近千人、車輛數百臺。而現在采取物流公司送貨的方式,部隊不需動一兵一車,就能快速得到裝備器材。
部隊長途奔波拉器材,看似使用的是自己的人力物力,其實花費比地方物流送貨更多。現在,交給地方物流快遞公司和生產廠家的運輸公司,成本只需要以往的60%,每年至少可為部隊節約運費50萬元以上。
物流快遞公司送貨上門,最直接的轉變就是由“往返跑”變為“單程跑”,時間上快了一倍。目前,駐南疆部隊采取現行物流供應方式,平均至少可提前3天將器材送到邊防一線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