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物流發展分析
2010-4-25 9:1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趙梅陽
國家《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制定,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綜合物流企業集團。筆者經過對中國糧食物流行業發展分析,發現中國糧食產量將連創新高,連續多年增產,糧食物流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
◎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計劃經濟時期農產品物流的起步階段(1949~1978年),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計劃收購;采購、運輸、倉儲、包裝、加工、運輸、配送等,均完全通過計劃手段進行管理和控制,企業基本沒有自主經營的空間,商流環節眾多。
第二階段是農產品物流市場化的初步發展階段(1978~1991年),自由產銷的新興批發市場逐漸取代了國營、合作社商業的傳統封閉式批發網絡而成為主要物流通道;物流技術裝備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開始建設糧食立體自動倉庫,農產品運輸出現散裝運輸、集裝箱運輸和聯合運輸等多種運輸方式。
第三階段是市場經濟時期農產品物流的迅速發展階段(1992年至今),通過農戶加運銷企業、公司加農戶加保險、公司加合作社等物流模式也逐漸發展起來; 1998年至今,第三方物流成為主導型模式。
◎突出問題
從糧食運輸方式看,主要是鐵路、公路和水路運輸。鐵路運輸,主要承擔從收納庫到終端庫的糧食運輸,運量大、連續性強,鐵路糧食運輸在發達國家仍占有較高的比重。公路運輸,主要承擔糧站庫到收納庫之間的糧食運輸。水路運輸,主要承擔由中轉庫向終端庫集并的糧食運輸和出口糧食的運輸。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集裝箱運輸發展很快,集裝箱運輸與火車相比,優勢在于裝卸糧食方便,可實行“門到門”的服務,集裝箱運輸就可以減輕或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有效保護糧食品質。集中壟斷的格局,由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壟斷主要品種糧食的收購;糧食收購實際上形成了國有糧食收儲企業中的買方壟斷。糧食物流很大程度上受國有糧食企業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和支配。
中國糧食物流水平低,基礎設施差,自動化程度低,交易方式落后,運輸方式現代化和銜接配套不足。
物流成本高,我國糧食流通企業以高過國外同行10%以上的流通成本;包裝損耗嚴重,一些中、小型民營企業以塑料編織袋占據糧食包裝市場,卸船、裝車、疊堆等作業造成很大的困難;物流網絡不完善,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其倉庫、廠、站、點布局比較分散、規模較小,糧源和生產能力配置不合理。
◎角色分工
糧食運輸需具備鐵路、公路的核心資源優勢,進入機會不大;糧食倉儲投資大,糧食倉儲企業一般同時從事糧食貿易、糧油加工,否則難以形成整體優勢;糧食內河中轉需要依附內河資源和陸上運輸網絡;沿海糧食碼頭可從事進出口和中轉業務,需要專業糧庫和碼頭設備的投入。
糧食運輸,如哈鐵瑞威,糧食聯營協作,與常州希望糧食購銷公司、黑龍江建三江中谷集團聯營,共同出資成立“黑龍江中谷-常州希望灣城糧油批發中心”,哈鐵瑞威解決了物流運轉能力,也增加了自身運輸收入;6條糧食物流通道:東北地區糧食流出通道、黃淮海地區小麥流出通道、長江中下游稻谷流出通道;華東沿海地區流入通道、華南沿海地區流入通道、京津地區流入通道,每年跨省糧運輸達6000萬~7000萬噸;由于糧食收購地分散,運力緊張,收購高峰季節糧食運不出去的現象極為普遍。
糧食倉儲,如三河匯福糧油集團,自建倉儲物流體系,投資建設京東物流中心,建成以后倉儲能力達100萬噸,年可實現糧食中轉能力1000萬噸;國有倉儲業占據80%左右份額,經營艱難,2007年加快整合步伐;外企和民營企業將進一步涉足該領域。
內河碼頭中轉服務,如嘉興港合資建設,由嘉興市農業發展投資公司、杭州市交通集團和浙江華瑞集團三方成立嘉興港糧食中轉碼頭;需建立在內河水網并依附暢通的公路、鐵路網為碼頭開展海河聯運、海陸聯運提供便利;需要配套起重機、皮帶機等碼頭設備以及配套糧食儲備筒倉。
沿海碼頭中轉服務,如大連港綜合化經營,是東北、內蒙古糧食進出口主要集散地。從事糧食碼頭轉運業務,同時兼顧水泥、煤炭、鋼材、雜貨等;需要專業散糧裝卸深水泊位,碼頭設備、糧倉等;港內與集裝箱公司、物流公司等聯手發展外貿進口散糧接卸中轉、自動化灌包和倉儲運輸業務成為趨勢。
◎壁壘與風險
糧食運輸為國有鐵路、大型公路運輸企業壟斷,壁壘高;需要與國有糧食局有良好的合作關系。糧食倉儲為國有糧食局占主要份額,糧庫盈利艱難,非國有企業僅作為進行糧油加工、貿易的一個必要環節,政策、投資門檻高,進入壁壘、風險大。內河碼頭中轉服務,對陸地運輸配套要求高,需要鐵路、公路、水路運輸的資源整合,運作難度大。沿海碼頭中轉服務,首先需要有基礎的碼頭資源,進入壁壘高,圍繞碼頭服務進行的資源整合,對于碼頭物流企業相對容易。
內陸運輸和倉儲服務由于國有糧食局、鐵路運輸的壟斷地位,壁壘高,其他企業沒有運作優勢;內河碼頭實際上是內陸運輸的延伸,整合難度大;對于有著沿海的碼頭資源優勢的公司,可以通過設施完善,可將服務延伸為包括糧食物流的綜合性服務碼頭。
◎發展趨勢
信息化:大型糧食經營企業將進行信息化改造,添置必要的軟硬件設備,逐步形成信息主導型的糧食運輸、調撥、加工、批發配送物流體系。
散化:即散裝、散卸、散運、散存。
標準化:將實施糧食物流標準化建設。加快實現糧食物流倉儲設施、運輸工具、裝卸機械、信息交換、品質檢測、商品編碼、市場交易的標準化。
中國的糧食流通形成“中糧西送”與“南進北出”的格局,即中部糧食主產區的小麥、稻米等流向西部地區,南部沿誨地區進口部分飼用糧、北方地區出口部分食用、飼用糧與中西部地區出口優質雜糧。以大型糧庫作為小型零散的公路和水運糧食集散地;通過鐵路、水運和海運將糧食運往目的地進行銷售或儲藏。
目前糧食進出口企業的主體國有或國有控股的糧油進出口企業壟斷經營;由于糧食關系重大,這種壟斷在入世后并未發生變化。由于國內糧食價格高于國際均價30%以上,中國糧食目前自給率達95%,對進口依賴度保持在5%左右。而加入WTO后將逐步取消進口數量限制;2008年中國糧食進口超過3000噸噸,2010~2020年期間中國糧食的進口量將保持在年均3000~3500萬噸的水平。
(本報根據相關材料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