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規劃助力商貿流通
2010-5-24 0:5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
國家出臺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而沒有直接出臺流通業振興規劃。雖然,國家已經從國家層面,確立了整個商貿流通業的地位,但目前還存在很多制約現代物流業和整個流通業發育成長的瓶頸。
中國正緩慢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的服務經濟時代。在此背景下,全國各地掀起發展現代物流業、商貿業以及其他現代服務業的高潮,出現經濟“服務化”新趨向。同時,在過去的一年中,國家不僅明確“擴大內需”為我們的基本國策,還一口氣出臺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在這些規劃中,有關服務業的規劃就唯獨只有物流業。那么,各地如何振興和發展自己的物流業?如何正確處理它與商貿流通業的關系?如何明確它在服務業體系中的定位?
2009年,國家在出臺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的同時,還同時明確了五大國家中心城市、發布了十六個區域戰略規劃以及出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決議,這一切都是為中國未來三十年發展重新打造新的平臺和確定新的發展根基。所以,各地在落實物流業的產業振興規劃時,不能孤立地看待它的存在和意義,而應注意它與基本規劃和戰略定位相匹配的同步變化。尤其是五大國家中心城市和一系列重點區域,應該根據新出臺的相關區域規劃和發展戰略,重新明確現代物流和商貿流通業的產業地位。因為,沒有與國家中心城市和國家戰略區域相匹配的物流體系,就等于缺少了一個最基本的發展平臺,缺少了戰略調整和整體發展的支撐,其商流、信息流、資金流以及整體經濟,也就缺少了一個串接。
目前,五大中心城市中,上海、北京、重慶已經明確將商貿流通業作為支柱產業和戰略產業去發展,上海、北京也明確提出打造國際商貿中心。遺憾的是,廣州至今還沒有確立商貿流通業的戰略地位。相比而言,在五個國家中心城市中,廣州作為內外貿易的中心節點,更有條件和理由將商貿流通業列為支柱性產業和基礎性產業。全國各大中心城市應該根據自己的市情,站在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商業大都市的戰略高度,出臺類似的物流業或是整個商貿流通業的振興規劃,明確支柱產業的定位。同時,其他中小城市也應根據自身的基礎條件和現狀,按照物流業和商貿流通業(應將會展、餐飲、電子商務、外貿等統籌考慮)發展的規律對現行城市規劃進行適當修編,從城市整體規劃的角度對產業布局、功能劃分、產業轉移之后的土地利用等進行適當調整,以適應城市化進程以及城市轉型(從工業城市向商業城市)的需要。
中國物流業經過十余年培育、扶持和推進,其重要性已經廣為政府和企業所熟知。但在認識上,卻有兩點一直沒有認清:一是物流基礎設施的性質。至今還有不少地方,把與專業市場、分銷和渠道體系相配套的倉儲、配送、中轉、分銷等中心當成是市場和企業的事,未履行政府在其中的責任,任私人投資者在其中“折騰”;二是沒有明確商流和物流的關系,認為物流是一種單獨的經濟活動,可以脫離商流而獨立發展,這是沒有了解物流的起源和發展動力所致。正確的觀念是:商流是基礎和核心,物流是工具和平臺。
正是基于上述兩點認識,各地在落實和重新制定物流業振興規劃時,特別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對于重大或基礎性物流設施,政府應該納入財政投資或扶持計劃,作為新一輪投資的重點。相對于工業和城市基礎設施來說,商貿流通業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財政支撐。目前全國知名的品牌性大型批發市場,如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上海西北陸路物流園區等,幾乎都有地方政府的投資和財政支持。因為這些大型流通基礎設施,具有明顯的準公共產品性質。如果放手讓市場自由融資和調節,或者放手讓外資控股或獨資,必然會產生種種市場失靈的弊端,不利于物流基礎設施作用的發揮,不利于物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此外,在設計鐵路、港口、公路等交通設施時,必須考慮物流配套需要,不能完全任由市場調節。二是將物流業與商貿流通業統籌協調發展。“物流是商流的靈魂”,因此,政府在推進物流振興和擬定規劃的過程中,應該將大型貨場、特色商業街、重點購物場所、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特色專業市場、會展設施、美食城等,列為城市流通基礎設施,由政府來主導它的規劃和建設。
發展物流業是一項基于“千秋大業”的長久國策,它的產業生命周期幾乎是無限長的,因此,必須要夯實它的生存基礎,弄清它的“皮”與“肉”的關系,真正把商貿業做起來。有了商流,就有了“肉”,就會為物流提供源源不斷的“貨源”;反過來,物流業的發展則為商貿業的繁榮提供了強大的平臺,有一種“助推”的功效。為了夯實物流基礎,有必要“商流”這個龍頭帶動,為此,可以從三個方面推進:
首先,要以完善市場體系為基礎,全面梳理、整合和打造現代商貿流通體系。這些體系包括城鄉流通體系、城市物流配送體系、會展貿易體系、批發市場體系、電子商務體系、推廣宣傳體系等。其中,特別強調城市物流配送體系的地位和作用,在網絡生存和電子商務時代,一個城市未來的商業競爭力的大小,直接與其物流配送水平和能力有關。因此,現行的城市規劃和物流發展策略,必須將城市的物流配送體系提升到決定城市競爭力的戰略高度。
其次,要充分發揮各地城市的個性和特色。中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各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千差萬別,而各個城市的物流、商業、餐飲等都不可能千篇一律。要特別指出某些城市對發展本土物流業興趣不大,盲目追逐引進所謂跨國物流或批發零售企業的做法有待改進,各地應注意發揮自身優勢。例如,廣州雖然擁有建設國際性商業大都市的種種有利條件和優勢因素,但由于缺少有效的規劃、培育,有些優勢因素正在慢慢退化、老化甚至喪失,如果在這次推進現代服務業的大背景下,整體進行升級轉型,就會有利于全面打造與國家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商貿流通業體系。
再次,各地應打造與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大商圈和龍頭企業。例如,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商業大都市,應該有一批相匹配的商貿流通業的都市級商圈、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商貿流通類上市公司、一批知名的購物城(街)和美食娛樂城(街)、一批具有全國和世界影響力的批發市場等。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在全國排名前十的零售企業、批發市場、酒店、餐飲企業等,廣州都少有進入。因此,振興廣州商貿流通業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都市級商圈和龍頭企業。
最后,各地應充分認識到公路物流的基礎作用。有些城市,一談現代物流,就以為公路物流是傳統物流,對之不屑一顧。實際上,公路物流是全部物流的基礎,脫離它,而盲目發展所謂高端物流,且不說容易變成形式主義,至少實際效果是會大打折扣的,其政策體系也會出現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