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物流企業培訓難?
2010-5-3 22:54: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李衛衛
2009年年底,深圳市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協會,曾經在深圳進行過一次物流企業培訓狀況的調查,最終的調研結果讓人頗為憂心。“在深圳的物流行業中,有94%的公司屬于員工規模在5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在這94%的企業中,有85%的公司明確表示自己有員工培訓方面的需求。但是實際的情況卻是,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沒有建立相應的企業培訓機制,甚至有些公司在培訓方面處于‘一窮二白’的境地。”負責此次調研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對于這樣的現狀,一位長期從事物流企業培訓工作的行業人士卻并不感到意外:“可以說,這個結果能夠反映目前國內物流企業在培訓方面的實際狀況。而且,真實的情況可能更加嚴峻。”
在他看來,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的物流業,在全國范圍內一直處于比較領先的水平。而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該地區的物流企業不管是在公司數量、發展規模,還是企業實力方面也都優于國內多數地方。但即便是在這樣一個物流業較為發達的地區,企業的培訓比例尚且如此之低,那“其他地區的狀況可能更加不容樂觀”。
人才 “蓄水池”
一直以來,人才缺乏都是制約我國物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大掣肘。不少物流企業的負責人都在各種場合大聲疾呼“招人難,招到一個有水平的人更是難上加難”。網上一些物流企業高薪誠聘的啟事常年高懸,我們也可以從中窺到一些端倪。
雖說近年來隨著國內物流教育規模的逐年擴大,越來越多的物流專業畢業生被輸送到人才市場,但是因為他們的實踐能力與企業的需求之間存在差距,很多物流公司并不買這些科班畢業生的賬。這就致使物流行業的人才缺口,由數量性短缺轉變為結構性緊缺。眾多的物流企業在人才需求上的捉襟見肘非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呈現出愈演愈烈的勢頭。
在這種背景下,不少有先見之明的物流企業,除了不放松在人才引進方面的力度,同時還將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增強自身人才“造血功能”上。而培訓作為緩解物流人才和高素質員工緊缺的權宜之計,也開始被一些實力較強的物流公司納入到員工培養計劃之中。
一位物流企業的負責人就坦言,與其將吸納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外部,還不如提升現有員工的業務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在企業內部搭建起屬于自己的人才“蓄水池”。這樣一來,企業的人才策略就不需要像過去那樣完全“仰人鼻息”。
而事實上,他所在的企業也的確在對員工進行培訓的過程中嘗到了不少的甜頭。據他介紹,企業培訓實施兩年多來,不但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高水平人才,而且還大大降低了員工的流失率,保證了公司人員的穩定性,營造了很好的企業文化氛圍。
培訓真空
雖說加強企業培訓對于物流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好處多多,但是仍然有不少物流企業出于各種主客觀因素,對培訓并不太熱衷。
在上海一家貨代企業工作的王先生就對公司的做法頗有微詞:“公司的負責人將大多數的精力和資金都投到了眼前的業務發展上,并不太愿意在員工培訓上投入時間和成本。”
一位國外調查公司的創辦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指出,中國物流從業人員質素欠佳已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的熱點問題。但是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企業眼見情況越發嚴重,卻仍然不愿將員工培訓納入公司的議事日程。對此,她提醒道:“如果這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正視,非但物流企業的服務質量不能得到明顯改善,更會阻礙中國物流業的未來發展。”
而一位在物流行業浸淫多年的資深人士,則將眼光投射到了物流行業最基層員工的培訓。他認為,物流行業的從業人員素質偏低,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對物流業的一種“共識”。而要扭轉這種狀況,勢必要提升司機、裝卸工等基層人員的素質。但是目前,鮮有企業針對這兩大群體開展相應的培訓。“我覺得現在國內的物流企業在用人的問題上,已經陷入了一種急功近利的怪圈。不少企業每每遭遇缺人的狀況,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到別的企業去‘挖墻腳’,而不是加強內部人員的培訓,使其水平能夠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一家物流企業培訓部的相關人士無奈地說。
該人士認為,要想扭轉目前國內物流企業不重視培訓的狀況,首先要轉變的就是用人上的“拿來主義”思維。大家都不想費力氣去培養,都想用現成的人才,這種現象很可怕。因為在這種“榜樣”力量的誘導之下,可能會有一部分企業放棄投入更大的員工培訓計劃,也轉而到處去挖別人培養好的“成品”。長此以往,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都不愿意在培訓上多加著力,那么多的新人又靠誰培養?如此,人才的供給源頭豈不是沒有了保障?
難在何處?
據一位資深的培訓人士介紹,大型企業對于培訓的重視程度確實比中小企業要高得多。在他所參與的一次培訓課程中就發現,最需要培訓的中小物流公司一個人都沒有來,而一些大型物流企業公司的員工卻擠滿了整個培訓教室。這讓人不禁發出“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感慨。
但實際上,一些中小物流企業并非沒有意識到培訓的重要性,他們之所以在培訓上留有“真空”也的確是有很多難言之隱。
“之前就因為我們公司對員工的職業生涯缺乏規劃,好幾個業務骨干都跳槽到了一些大公司,讓公司業務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其實,我也想像一些大型物流公司一樣,對員工進行系統的培訓,更好地留住人才。但是,有時候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位中小物流企業的負責人坦言。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將眾多中小企業擋在培訓大門之外的一個關鍵性的障礙就是經費不足。因為這些企業大多都處于發展的初期,資金實力并不是很雄厚,需要將有限的資金花在“刀刃”上。
深圳市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協會的調查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據統計,有超過83%的企業反映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生意難做,發展遭遇瓶頸”,對于他們來說,培訓無疑是一種“奢侈品”。因此,騰不出更多的資金對職工開展培訓。
除此之外,一些公司也表示,企業規模不大,人員配置本來就不太富裕,很多時候只能通過加班來維持業務的正常進行。在這種情況下,員工的工作壓力非常大,根本沒有多余的時間開展所謂的培訓。“很多中小公司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還處于恢復元氣的階段。在掙扎著求生存的過程中,我們最關心的自然是如何千方百計地降低成本投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一位物流企業的老總表示,“其實我也知道,培訓對企業未來的持續健康發展很重要,但是無奈我們財力、人力都比較匱乏,只能做一些可以在短期內見效的工作。至于培訓還是等今后公司實力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再說。”
而對于張先生來說,他之所以放棄在培訓上面的著力,并非是不舍得投入。原來,早在幾年前,公司業務尚處于初始階段的時候,張先生就頗有遠見地將員工培訓納入到了企業的議事日程中。但是人員培養起來之后,發生的事情讓他始料未及。
“我始終認為人才是企業發展最關鍵的因素,因此當年我在員工培訓上投入了巨大人力和財力。但是很多員工在培訓結束之后,卻并沒有像我設想中的那樣留在公司,同企業共同進步,而是選擇跳槽到薪酬更高的公司。”張先生告訴記者,“自己費心費力培養的人,最終成為競爭對手的得力干將,這讓我覺得很受打擊。自此之后,我就放棄了在培訓上的投入,也開始學習‘挖墻腳’。”
而跟張先生有著同樣遭遇的林先生的“教訓”則更加慘痛。原來,他為了讓新進員工盡快上手,在培訓中采取了師傅帶徒弟的模式,最終的培訓效果也的確讓他很滿意。但是,這種讓他當初得意了一陣子的“高招”,卻給企業造成了很大的人事“災難”。
“物流行業的進入門檻低,很多對業務掌握熟練的員工要么跳槽,要么自己當起了小老板。而且很多時候,師傅一走,幾個他帶過的徒弟也跟著追隨而去,使企業的人員流失率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公司的正常運營。”林先生無奈地對記者說。
破解之法
針對一些中小物流企業培訓資金不足的現實,深圳市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協會通過多方調研和咨詢,發現了一種可以幫助這些企業以“零”費用開展企業培訓的模式——建立物流企業大學。
在這個企業大學中,一些實力不很雄厚的中小物流企業,不但可以享受到資深專家為其量身定做的培訓課程,而且還能夠使員工無需走進校園,就可享受到修讀國家承認的大專或者本科學歷文憑的便利。
據了解,目前,該協會已經同西南交通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商學院等國內一些在物流教育方面頗有建樹的高校達成了合作意向,并邀請了一大批具有實戰經驗的資深企業培訓專家,拉近中小物流企業同培訓之間的距離。
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針對企業培訓的問題,也有代表和委員提出了相關的提案和議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商會副會長陳經緯就認為,企業培訓作為國家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予以鼓勵。他建議,加快企業所得稅率改革,從稅收手段上鼓勵企業逐年加大對職工再教育培訓的投入。其次,相關部門還應聯合制定規劃,在全國按行業多設立各類再教育學校和專業學科,根據各專業的特點,注重實踐能力的提升,加快企業員工的培訓步伐。相信如果這些建議被采納,盤亙在企業培訓路上的絆腳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掃除。
除此之外,也有培訓專家認為,要想扭轉物流企業在培訓上積極性不強的狀況,最關鍵的還是要讓他們真正認識到培訓所帶來的效果。而這就要求企業應在建立有效的培訓方案的前提下,依據企業現狀和人員特點,合理設計培訓方法,采用多種培訓方式相結合,提高培訓的有效性,并降低培訓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