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北部灣港口與物流合作的機遇與對策
2010-8-22 16:4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崔忠付
一、泛北部灣港口與物流合作發展的形勢
泛北部灣港口合作是在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下展開的海運、港口及物流服務領域合作,是一種介于自由貿易區與經濟聯盟之間的區域性專業領域合作。港口和物流合作將加速泛北部灣地區的經濟發展,提高泛北部灣區域在國際航運競爭格局中的地位,促進泛北部灣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共同繁榮與進步,從而推動太平洋西岸新的經濟增長極和經濟新高地的形成。近年,中國-東盟區域經濟發展和合作及區域港口的發展為泛北部灣港口合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與雙邊貿易迅速發展。
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中國迄今為止和發展中國家合作的最大的自貿區,涵蓋著將近19億的人口。中國與東盟國家,山水相連,雙方資源稟賦各具優勢,產業結構各有特點,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大。中國與東盟貿易額大幅增長,雙向投資迅速增加。東盟已成為中國吸引外資的重要來源地,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首選地之一。2002年雙方簽署《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正式啟動。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運行。
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2010年3月6日在全國“兩會”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2010年1月中國-東盟自貿區成立以來,當月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增長了52.8%,亞細安對中國的出口增長了117.3%,比中國的增長快了一倍。他強調,事實證明,這是一項雙贏的制度安排,說明中國與東盟兩大市場間極強的產業互補性與貿易機會。
2.泛北部灣合作已成為中國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自2008年1月,國務院批準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正在著力打造成為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構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是以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為背景和依托的,也是中國加強泛北部灣合作的主要內容之一。
3.在區域經濟合作背景下,港口與物流合作潛力很大。
泛北部灣經濟區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是我國西部惟一的沿海地區,港口和海運已經成為區域經濟交流的重要通道和樞紐。2008年中國-東盟雙邊貿易額2311億美元,其中有1300多億美元貨物通過海洋運輸完成;今年一季度,中國-東盟雙邊貿易額達到629億美元,同比增長61%。預計全年雙邊貿易額超過2500億美元,海洋運輸將承擔更大的比重。合理規劃和利用泛北部灣地區國家豐富的海上運輸資源,使其成為一個高效率、高效益的運作系統,必將給該區域各國帶來巨大的利益。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種天然、政策、經濟資源,推動泛北部灣港口群合作,是政府和企業所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
4.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需要發揮港口及物流的紐帶作用。
世界經濟格局正處于新一輪調整期,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區域發展與競爭的必然趨勢。泛北部灣在中國-東盟區域的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地位、臨港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港口和物流服務業在創新中擴大規模,具備引領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然而,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有賴于港口及物流業的支撐,泛北部灣綜合產業發展特點和區位優勢,要求發展以現代港口和物流業為主導的服務業,加強港口及物流服務業和腹地經濟及產業的融合,并以物流服務為中心將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串聯起來。泛北部灣需要利用港口資源優勢,把握高附加價值和高盈利率的機會,建設新型工業城市,帶動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
二、泛北部灣港口與物流合作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世界港口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代。港口已不是傳統的“運輸中心”,第三代港口功能定位為“國際物流中心”,除了作為海運的必經通道在國際貿易中繼續保持有形商品的強大集散功能之外,還具有集有形商品、技術、資本、信息的集散于一體的物流功能。
近年來,泛北部灣的港口及物流已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仍有很大的空間,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與國際先進的港口和物流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是港口物流發展的滯后,國際化、市場化、現代化程度低,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度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隨著經濟全球化、市場國際化和信息網絡化,泛北部灣港口與物流合作面臨廣闊的發展機遇。
1.區域政治秩序逐步穩定,為港口與物流提供了合作的基礎。
目前,泛北部灣區域內的政治環境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這為區域內各方實現經濟層面的合作共贏,提供了良好的歷史機遇。 (下轉A6版)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崔忠付
(上接A2版)
從縱向看,泛北部灣區域內各方國內政治局勢正處于一個相對較為穩定的時期,歷史上曾影響該區域內各方政局穩定的歷史、宗教、民族等熱點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雖然個別國家、地區內部仍存不同訴求,但求和平、謀發展已成為這一區域內的主流民意。從橫向看,泛北部灣區域內各方之間的國家高層交往頻繁,政治互信進一步增強。一是東南亞各國之間通過東盟這一平臺,已形成政治互信、經濟共榮的政治經濟共同體,對維護地區穩定,促進區域合作具有重要意義。二是“中國-東盟”關系不斷取得新的進展,政治互信進一步增強,經濟聯系日趨緊密,在應對公共安全、維護地區穩定和促進區域合作等方面達成了廣泛共識,雙方合作領域日趨廣泛、合作機制日臻完善。區域內穩定的政治局勢,保證了各國政策的連貫性和可預見性,有利于泛北部灣港口與物流的合作與發展。
2.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及區域內經濟快速發展,為泛北部灣港口與物流合作提供了需求基礎。
區域經濟發展要求實現港口及物流服務能力的整體提升和輻射能力的形成。依托泛北部灣港口及物流合作,合理布局基礎設施,不僅可以提升自身的集約化發展水平,還可以帶動區域港口、產業及腹地經濟在更高水平、質量和結構基礎上發展,實現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同時,港口與物流的發展離不開腹地經濟的發展及港口經濟體間的良性互動。泛北部灣區域各方經濟的發展和互補,促進了“中國-東盟”雙邊貿易的蓬勃發展,為港口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機。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增長迅速,發展速度驚人。在保持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經濟結構的互補性,為雙邊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礎。目前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商品主要為農產品、紡織品、機械儀表電器電子類商品、汽車摩托車、醫藥保健品醫療器械、建材產品、小商品、礦產品及其制品。近幾年來,中國與東盟的進出口發展增勢迅猛。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和東盟之間的貿易額近年來大幅飆升,2000~2008年間,東盟和中國雙邊貿易以26.7%的年增長率遞增,2008年中國與東盟貿易總額達2311.2億美元,同比增長13.9%。目前,中國已經是僅次于日本和歐盟之后的東盟第三大貿易伙伴。專家預計到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有望在總貿易額上超過北美自貿區,到2020年GDP總量上超過歐盟自貿區。泛北部灣區域各方經濟的良性互動和雙邊貿易的發展,為泛北部灣區域內港口與物流合作提供需求基礎和機遇。
3.經濟全球化發展及供應鏈的動態變化,要求提升泛北部灣港口和物流合作。
隨世界貿易的自由化發展,企業營運和采購朝全球化發展;全球布局,全球市場,全球采購,生產轉移,物流外包,全球服務等成為許多企業的競爭策略。港口與物流發展的外部環境變得越來越動態和競爭激烈。全球化發展和供應鏈的動態變化對港口及物流的發展產生顯著的影響。
在現代物流理念下,傳統港口成為貨物轉運、聚集、增值、拼裝和配送的中心,并且控制著貨物的及時流轉。港口質量高低已經不再是僅決定于船只進出的速度、碼頭處理貨物的速度和質量,而是越來越取決于與腹地聯系的質量、增值服務的質量,如物流和信息等。在這種形勢下,泛北部灣港口必須立足實際,抓住機遇,通過合作,從多方面提升區域港口及物流的競爭能力。泛北部灣港口群具備廣闊的腹地和復雜的供應鏈,應通過合作發揮區域港口在地區及世界供應鏈中的作用,擴展區域港口對全球及腹地經濟的服務廣度和深度。
4.港口與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功能互補性為港口與物流合作提供了機會。
泛北部灣港口及物流基礎設施參差不齊,大多數港口裝備較差。港口物流設施和裝備的標準化程度較低,各種運輸方式之間裝備標準不統一。因此,區域港口與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較大的合作機會,相關國家應放寬投資準入、加強港口與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與技術合作。
另外,區域港口在建設上要充分考慮相互之間的港口功能性互補,發揮各自優勢。一是在港口功能及貨物處理類型上要考慮所在城市和腹地經濟發展水平特點,加強區域港口合作;第二是在航線建設上考慮區域港口及集疏運連接;第三是在物流連接尤其是港口陸路集疏運系統建設方面加強合作。總之,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加快推進以高速公路和沿海港口為重點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泛北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夯實基礎,提供強有力的運輸通道和物流節點設施保障。
5.區域經濟互補性和產業發展的要求。
在自然資源和工業產品方面,中國-東盟存在很強的互補性。東盟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以石油、煤、木材、橡膠為主的礦物及原料,中國向東盟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以交通工具、機電產品、紡織服裝產品等為主。因此,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具有明顯的流向、流量和流動貨物品類上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是由于經濟互補性和產業鏈發展造成的。
區域內產業的發展對港口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泛北部灣區域產業規模的擴張需要擴大港口能力,港口能力的提高要求加強港口之間的合作,另一方面區域產業結構優化需要建設大型專用碼頭。對港口和物流布局的要求主要體現在:流入品種多和流入量較大的港口,如中國廣西的港口,在布局上需要具有多種功能和相對較大的規模,并具備較好的后方集疏運系統條件;對流入相對較小而流出量較大的港口,重點是提高較少品種的貨物出港功能的建設,以及使港口在空間布局上靠近出產地。
6.區域供應鏈發展與競爭的要求。
港口是為企業區域及全球供應鏈服務的。將原材料,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消費者的物流供應鏈上的企業,正逐步通過橫向一體化的構建現代物流戰略伙伴,以最快速度、最優服務、最廉價格適應市場變化,滿足客戶要求。作為供應鏈上重要節點的港口,應通過建設戰略伙伴和流程的重組,消除不增加價值的過程,實現互利的合作伙伴關系,準確的交貨到位和敏捷的市場響應; 通過使供應鏈協調一致,提高客戶服務的滿意度,適應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求。海運公司,港口服務公司及物流公司所提供的集成的物流服務使得港口競爭不僅只是單個港口的競爭,而是區域港口群、運輸鏈甚至供應鏈的競爭。在這種競爭環境中,一個港口最終的成功有賴于如何將港口運作與商業網絡及其供應鏈網絡集成。泛北部灣港口群具備廣闊的腹地和復雜的供應鏈。應通過合作發揮區域港口在地區及世界供應鏈中的作用,擴展區域港口對全球及腹地經濟的服務廣度和深度。
泛北部灣港口與物流合作也面臨著泛北部灣國家港口合作的迫切性認識有待加強,合作機制有待形成、經濟上存在競爭、中國主要的合作省區廣西的經濟實力有限、及南海問題等挑戰。但我們相信泛北部灣港口國家及城市最終能凝聚共識,抓住機遇,實現區域港口與物流的戰略及實施層面的合作。
三、泛北部灣港口與物流合作發展的戰略目標
泛北部灣港口群建設的全球定位是建立適應中國-東盟區域經濟發展的大環境,滿足泛北部灣的產業升級和優化、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的全球海運貿易的核心組合港。
1.總體目標。
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對港口合作的要求,考慮到區域港口及物流發展的基本現狀,泛北部灣區域港口和物流合作發展的總體目標是:
理順區域內部各港口之間的關系,建立完善的區域港口與物流合作機制,提升區域港口整體能力和物流基礎設施能力,通過發展港口及物流的服務功能、產業布局與發展功能,增進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業務交流,促進相互投資與貿易,形成相互協調、互利共贏、分工協作的泛北部灣港口群,使泛北部灣港口群成為太平洋西岸經濟發展的發動機,使泛北部灣地區成為世界具有重要地位的經濟新高地,最大程度地提升泛北部灣區域在國際經濟舞臺中的地位。
2.近期目標。
力爭在5年內,初步形成有影響力的泛北部灣區域港口和物流發展合作機制,實現港口基礎設施和業務流程的基本對接,初步實現中國-東盟之間商品貿易、旅游便利化,港口生產效益明顯提高。
3.中長期目標。
經過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建成務實高效、功能完善的泛北部灣港口和物流合作機制;建成基礎設施完備、多種運輸方式順暢銜接的區域性港口與物流網絡;建成航線密布,優勢互補,港口碼頭、岸線資源合理利用的區域港口群體網絡;港口通過能力與港口運輸需求基本平衡,港口生產經濟效益良好;泛北部灣海上旅游服務體系相對完善;形成開放、合作、協調、有序的泛北部灣港口利益共同體,對于世界海運、港口和物流事務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力;在港口和物流發展中注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使泛北部灣成為經濟、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型海洋次區域。
四、泛北部灣港口與物流合作的對策建議
1.建立港口與物流發展的合作和協調機制。
建議各個國家和地區聯合成立泛北部灣港口與物流合作委員會,該機構負責制定區域港口和物流發展的重大決策,協調各方投資關系,指導港口企業開展合法經營,發布區域港口信息,引導企業和市場健康發展。
通過協調機制促進泛北部灣港口構建戰略伙伴,建立具競爭力的港口群。避免腹地重疊的港口,重復投資和惡性競爭,發揮港口之間的優勢互補,促進港口和物流資源的戰略整合,推進以港口為重點的交通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產業布局,加快相關供應鏈和物流服務發展,提升泛北部灣港口群競爭力,有力促進中國-東盟區域經濟發展。
2.依據港口特點,發展多種形式的港口與物流合作。
建議根據區域港口各自的區位優勢和產業與功能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港口與物流合作:1)開放港口投資與發展,共同投資港口建設;建設區域內集成的港口服務網絡(如港口作業模式,裝卸設備與技術,共享的貨運信息系統等);2)泛北部灣主要港口在航線航班建設方面合作,從供應鏈按時、保質、保鮮的運輸要求出發,建立港口間集裝箱、散貨、旅游航線航班;3)協調與世界其他地區(如北美,歐洲)港口航線航班的設立,避免不必要的惡性競爭;4)共建港口信息系統和調度指揮中心,如港口提前通知來往航班和可能的變化;5)港口安全合作:可包括安全標準,檢查程序合作,安全監控信息共享等。
3.加強港口及物流基礎建設合作和區域集疏運系統銜接。
建議加強港口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提高區域內港口綜合通過能力。一是各有關政府為促進區域港口合作,在資金和政策上支持港口碼頭、進港航道、集疏運系統、供應設施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提高資源整合、一體化服務的能力。依托港口開展一體化的物流服務,提供貨物在港口、海運及其他運輸過程中的最佳物流解決方案,包括腹地運輸、報關、報驗、包裝、庫存管理、提供金融、保險方面整合服務。
建議建立協調和規劃區域集疏運系統發展的平臺,統一協調對區域物流包括集疏運系統合作的認識,設立專門協調機構,規劃區域內港口與物流合作,尤其是涉及區域內多個國家的港口集疏運項目的建設。相互借鑒集疏運系統發展經驗,在政策層面為區域港口及集疏運系統合作與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并為不同交通管理模式的協調及物流(集疏運)企業的運營、管理和資源整合提供交流合作平臺。
4.加強港口與物流發展的金融與投資服務合作。
隨區域經濟發展及國際貿易量增長,泛北部灣港口以及相關集疏運系統發展需求增長迅速,現有鐵路,公路等交通設施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求。然而,集疏運系統(公路,鐵路)建設,以及港口和集疏運相關設施的建設的投入相當巨大。相關國家除可考慮加大國家財政支持外,也應改善或制定有利于區域港口物流及集疏運系統發展的投資政策,鼓勵和吸收國際和私人資本共同參與大型物流及集疏運項目,加快泛北部灣區域港口及物流系統建設,為區域經濟的進一步合作和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
5.加強區域港口與物流企業主體市場的發展。
建議各個國家和地區努力為區域港口與物流企業提供更寬松的發展環境和發展機遇。鼓勵支持各國企業間以經濟為紐帶進行多種方式的合作,如相互參股融資、聯合建設碼頭、聯合開辟班輪航線、相互設置服務代理機構、碼頭租賃經營等。采取切實措施,降低港口與物流企業在區域國家投資與發展的門檻,培育與泛北部灣及相鄰區域產業需求配套的物流服務形態,建立起服務質量好、技術先進與國際接軌,并能滿足泛北部灣及其所輻射地區的物流服務需求,具備國際化、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信息化特色的現代港口與物流企業群體。
6.推進綜合快速通關,實現區域內港口業務與貿易便利化。
加強港口口岸管理合作和貿易便利化建設。通過政府合作,企業參與,采用現代管理和信息化手段,建立統一的電子口岸數據平臺,暢通口岸進出口貨物的信息流、單證流、貨物流和資金流,相互簡化出入境手續,推進檢驗檢疫、海關、海事、邊防之間的相互聯合、協作,逐步制定區域內統一的標準,簡化區域內人員和貨物流動的手續,加快通關速度,縮短人員及貨物在港時間,提高通關效率。
7.加強港口與物流管理與技術合作。
泛北部灣國家發展水平不一,在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管理、港口與物流的規劃、設計和運作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水平也不一致。如新加坡等國,港口及其集疏運系統規劃,管理,和技術等方面比較成熟;中國在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港口集疏運設施發展方面已具備一定管理經驗和技術優勢。區域國家可通過交流合作,結合本國實際情況吸收管理和技術經驗與技能,創造條件鼓勵和支持有管理和技術經驗的大型現代化物流和集疏運相關企業的跨地區經營,加快區域港口與物流發展。
8.加強港口與物流信息系統建設合作。
泛北部灣港口應加強港口及物流信息系統建設合作,以信息流帶動區域物流、人流和資金流效率提升。以港務管理部門為主體,建設港口信息中心,推進港口管理信息化、和港口貿易無紙化。在航運綜合信息共享上有所突破,推進港口、海關、海事、商檢等在綜合信息共享,拉動區域航運與物流市場發展,并通過信息手段加強物流市場的規范化管理。
9.建立區域港口科研及咨詢機構,有力支撐政府和企業科學決策。
泛北部灣地區多數國家的港口與物流發展仍處于發展階段,建議成立區域港口合作發展研究中心,共同探索港口與物流發展新模式新政策研究,凝聚區域港口發展合力。作為掛靠區域港口合作委員會直屬的科研機構,輔助和支撐各國政府制定區域合作政策,服務于區域內外各種企業關于區域港口區域發展領域各個方面的投資決策,跟蹤區域內外港口動態,支持區域港口群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決策。
10.推動臨港工業的發展,充分發揮港口的社會功能。
建議各個國家和地區政府圍繞港區辟出一定范圍,建立臨港工業區、物流園區、保稅港區和自由貿易區,制定泛北部灣區域相對一致的優惠政策,吸引區域內各種資源、企業、人才參與臨港工業的發展。
(本文系作者2010年8月13日在第五屆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