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科學發展 做強縣域經濟
2010-8-25 20:0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遼中縣位于遼寧省中部,是沈陽市的近郊縣,區域面積1470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1個省級經濟區,總人口47.5萬。2009年,縣域綜合經濟實力位居遼寧省縣域第11位、沈陽市首位。近年來,遼中還榮獲了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產品出口示范縣、全國綠色小康縣、國家生態示范區、國家食品安全示范縣、國家文明縣城等13項國家級榮譽稱號。
——主要指標高速增長。近五年來,固定資產投資年遞增50.4%,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遞增41.8%,農民人均收入年遞增16.9%。尤其今年上半年,發展繼續提速,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1.2億元、同比增長42.2%,固定資產投資100.2億元、增長100.4%,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51億元、增長33.4%。在全市重點排名的9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中,遼中均居15個縣(市、區)前5名,其中有4項位居第一。
——發展方式明顯轉變。今年上半年,二三產業占三次產業比達到85%,比2005年提高了24.5個百分點,稅收收入占一般預算收入比重比上年提高17.5個百分點,產業結構、財稅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經濟增勢強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283.4億元、同比增長74.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397家,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35.5%,工業的拉動、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三產業蓬勃發展。保稅物流中心完成進出口貨值1億美元,營口港沈陽陸港投入運營,區港聯動,公海聯運、鐵海聯運、空港聯運“一動三聯”的大物流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家電下鄉”銷售額、銷售量位列全省第一;現代農業快速推進。
——對外開放碩果累累。全國第10家綜合保稅區和國家現代環保產業示范基地兩大“國家級”牌子落戶遼中,遼中的品牌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已經成為遼寧乃至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新高地。重大項目紛至沓來。三年來引進3000萬元以上項目205個,其中億元以上64個,10億元以上項目10個。投資10億元的和世泰鈦業等一批項目竣工投產,投資84億元的中鋼北方金屬、投資50億元的進口可利用廢物再生示范園、投資20億元的東方鋼鐵、投資16億元的世紀騰龍(集團)石化裝備制造等一批重點項目開工建設。
——城鎮建設全面加速。以近海新城、珍珠水城“雙城”為兩磁、以滿都戶鎮等2個中心鎮為重點,“雙城雙鎮”的城鎮發展格局全面拉開。近海新城建設快速推進,投資1億元建設了近海綠洲公園,實施了“三橫兩縱”路網建設,完成綠化42萬平方米,自來水廠等配套設施投入使用。房地產市場不斷升溫,知名房地產企業紛紛入駐,全年可突破120萬平方米。與此同時,重點鎮建設成效顯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重鎮、生態新鎮、商貿大鎮,輻射能力和集聚效應進一步增強。全縣人均綠地面積13.8平方米,城市綠化率達到22.2%,連續五年獲得省政府城鎮建設“綠葉杯”。
——百姓福祉大幅提升。投資2.6億元在全省率先完成九年一貫制學校建設,成為全省唯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示范縣;大力實施生態創建工程,國家生態縣建設去年通過省級驗收,今年有望成為東北第一生態縣;新農合常住人口參合率達98%,率先完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連續5年獲得省級平安縣,連續4年獲得省級信訪穩定工作先進縣。
在做強縣域經濟的具體實踐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創新發展理念,探索出跨越發展新路徑
遼中的跨越發展,源于思想觀念的轉變。近年來,我們不斷推進思想解放,以開放的思維謀劃縣域經濟發展,形成了“三個轉變”:“觀念之變”,克服“等、靠、要”思想,樹立了“大開放大發展,小開放慢發展,不開放沒發展”的開放進取意識;“格局之變”,轉變過去依托沈陽單極發展的思維定勢,轉身向海、背靠沈陽母城,借勢老工業基地振興與沿海開放雙重機遇,變腹地沈陽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末梢為近海沈陽開放經濟的前沿,闖出一條因海而興的新路子;“角色之變”,跳出了遠郊農業縣的藩籬,明確了腹地港城、工業副城、北方水城的定位,遼中產業實現了由內陸農業到近海經濟先導區、近海經濟先導區到綜合保稅區再到綜合保稅區與現代環保產業基地競相發展的“三次提升”。
二、堅持規劃先行,打造縣域經濟新空間
空間是發展的前提。堅持規劃先行,聘請法國新歐洲空間規劃設計院、上海同濟大學、深圳城市空間規劃設計院等知名規劃機構,系統編制了總體規劃、城市規劃、生態規劃、產業規劃等各類規劃,實現了規劃全域覆蓋。目標定位,到2012年,縣域綜合經濟實力沖入全國百強縣,建成繁榮富庶、活力開放、和諧幸福、生態友好的科學發展新遼中。產業定位,把遼中打造成為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國家現代環保產業示范基地、裝備制造及其配套產業基地、綠色農產品出口加工產業基地。戰略定位,優先發展環保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強工擴城;優先發展保稅物流業和出口加工業,借港興城;優先發展生態經濟和現代都市農業,特色建城。空間定位,“一城、兩帶、三區”,一城即“近海新城”,兩帶即出海通道產業帶、蒲河生態廊道景觀帶,三區即沈陽綜合保稅區、近海經濟區和農業經濟區。
三、抓實項目經濟,構筑縣域經濟新支撐
我們把項目視為生命線。堅持“三看”,狠抓項目建設。堅持目光向外看,擴大開放引項目。僅今年上半年,就新引進3000萬元以上項目71個,新開工3000萬元以上項目51個。堅持目光聚焦看,全力攻堅盯項目。緊盯世界500強、中直大型企業及馳名品牌等具有產業鏈效應的龍頭項目不放,以集群項目、新興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成功引進中鋼、中鹽等“國字頭”項目,以及綜合保稅區、營口港沈陽陸港等重大項目。堅持目光向內看,扶優扶強壯項目。大力實施“龍頭企業推進計劃”,全縣50戶重點工業企業納稅額占全縣工業納稅總額的69%,龍頭企業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與此同時,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規模以上農事龍頭企業發展到278家。
四、狠抓生態建設,創造縣域發展新優勢
牢固樹立“生態環境是生產力,更是競爭力”的理念。圍繞創建國家級生態縣目標,科學整合現有資源,統籌發展生態水系、綠色林帶、環保產業,構建了覆蓋全縣的大生態格局。大力實施城鄉環境整治,整體推進污水處理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興建了遼河流域最大的縣城中心污水處理廠和7個鄉鎮區域污水處理廠。積極實施循環經濟示范工程,嚴格執行項目準入制度,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和環境保護力度,兩年來就徹底關停高污染、高能耗企業29家。2009年,通過了國家生態縣省級驗收,目前正向東北第一生態縣目標邁進。
五、創新體制機制,激發縣域發展新活力
我們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激發活力的關鍵來抓。引進競爭激勵機制,實施副縣級領導包園區、包產業等“四包”工作機制,構建了區域招商、產業招商與專業招商相結合的大招商格局,既當指揮員,更當戰斗員。設立招商引資獎勵資金,采取“全員聘用、檔案封存、績效考核、獎優罰劣”的用人機制,三年來面向全社會選聘各類人才100余人。完善服務機制,建立政府、銀行、企業三方對接制度,實行行政審批“一站式”、“一費制”服務,開辟了項目服務的“綠色通道”。圍繞破解要素制約,創新土地、拆遷、規劃、融資等體制機制,發展活力全面釋放。與此同時,創新實施“五推三考”初始提名辦法,樹立了以實績論英雄、有為有位的用人導向,全面推行“四三三”干部考核評價管理辦法,定崗、定責、定效,能者上、平者讓,發達地區出干部、落后單位有動力,全面激發廣大干部干事創業激情。
六、強化作風建設,為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牢固樹立“干不到第一就是落后”的觀念,以身邊典型潘作良為榜樣,發揚“5+2”、“白+黑”作風,苦干實干、大干快干,在全縣涌現出了一批“奮力拼搏、苦干實干”的好黨員、好干部。越有壓力越爭行、越有困難越向前,認準的事一抓到底、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執著意志,以及“敢為人先、勇于超越,只爭朝夕、高效成事,不事張揚、埋頭苦干”的創業精神,已成為遼中干部的鮮明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