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物流業是轉變流通經濟發展方式戰略重點
2011-10-21 15:2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市場學會、北京物資學院、中國流通經濟雜志社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中國北京流通現代化論壇近日在京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商務部、中國商業聯合會、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日本流通大學、韓國中央大學等中外流通、物流產業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及理論界、實業界的專家、學者、企業家200余人出席,圍繞加快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轉變流通發展方式等熱點問題進行了積極探討,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轉變流通發展方式,促進流通業又好又快發展。轉變流通發展方式,一要轉變發展理念,從做大、求規模、重形式向做強、求效益、重能力轉變,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向眼光長遠的長效機制轉變,從偏重硬件設施建設、市場容量擴張向兼顧服務提升、質量改進、環境和諧、低碳高效、集約有序轉變;二要轉變發展策略,從只重視單方利益最大化博弈向尋求生產、研發、流通、服務多方共贏的戰略合作商轉變,從只重視流通企業的銷售額、毛利率,向追求流通企業的盈利額、純利率轉變;三要轉變發展方式和發展手段,從粗放式的增長方式向精細化的、重視資源優化程度、重視資源運用效率的發展方式轉變,從主要依靠物質資本向注重依靠人力資本轉變;四要轉變流通模式和技術,從傳統的落后的流通經營模式向現代的先進的流通經營模式轉變,從零散采購、分散配送、非連鎖化經營向集中采購、統一配送、連鎖化經營轉變,從重視引進國外流通技術向追求我國自主技術創新轉變;五要轉變商品市場類型與定位,從注重有形市場、顯性市場、傳統市場、低附加值市場向注重無形市場、潛在市場、新興市場、高附加值市場轉變;六要轉變流通產業結構布局,從流通網絡疏密無序、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向流通網絡體系完善、結構布局合理轉變。“十二五”時期我國流通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是構建保障工業、農業、國防現代化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現代商品流通服務體系,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流通業,實現流通業從傳統到現代的歷史性跨躍,完善與健全流通業法律法規。為此,要做大做強連鎖經營,培育大型流通企業集團,培養流通業人才,開展流通科技研發與推廣,建立流通業征信體系,構建現代商品流通服務體系。
盡快建立多種渠道、多種業態、內外貫通、城鄉一體的現代流通服務體系。為了實現我國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必須建立包括政策法規行政管理體系、國內流通體系、國際或地區流通體系及其支撐保障體系的現代流通服務體系。“十二五”期間,要站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高度,把外貿和內貿,商流和物流、信息流、資金流、貨幣流都考慮進來,按照流通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規律制定政策,改革現有的以工業或制造業為核心的經濟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整合現有政策資源,支持包括流通業在內的服務業綜合發展和業態、模式創新,改革不利于服務業發展的稅收制度,支持流通業與工業、金融業融合發展,鼓勵流通業集聚發展;要加快建設城鄉對接的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以城市為中心的現代消費品流通體系,包括鋼材、礦石、糧食等在內的大宗商品(生產資料)市場流通體系,內外貿一體化的國際化流通體系。同時,要建立相應的財政、稅收、土地保障體系、應急保障體系等。
以貫徹“國九條”為契機,促進物流業及商貿物流業健康發展。加快發展物流業,是轉變流通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國九條”是落實物流業振興規劃的重要舉措,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必要保證。要切實減輕物流企業稅收負擔,擴大稅收試點,研究解決倉儲、配送和貨運代理等環節與運輸環節營業稅稅率不統一問題,完善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的土地使用稅政策。清理并降低過路過橋費,為配送車輛進城通行提供便利,切實治理“亂罰款”,制定大件運輸管理辦法,實事求是解決車輛運輸難題,促進物流車輛便利通行。與此同時,要以商業與物流業有機結合為切入點,以現代商貿物流服務體系建設為內容,構建區域性的商貿物流產業組織中心,發展“商貿物流城市”和“商貿物流節點城市”,使城市獲得服務于區域的集群化產業發展能力,創新商貿流通產業的擴張發展模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商貿物流業應整體推進,系統建設商貿物流基礎設施,改革創新商貿物流管理體制,加快基礎設施布局建設,扶持服務創新與技術進步,營造良好的金融服務體系,搭建公共信息平臺,推進關鍵項目建設,完善發展政策與措施。
多管齊下提高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第一,要進一步創新和完善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大力發展“公司+合作組織+農戶”及“合作組織+農戶”的渠道模式,提高農民參與度;大力提升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組織化程度,以物流為中心整合流通渠道,建立物流基地,積極推廣農產品電子交易類平臺。第二,要充分發揮不同市場的功能和作用。繼續發揮集貿市場的便利功能,大力發揮批發市場的集散、配送、庫存調整等功能,充分發揮期貨市場的價格導向、風險轉移和資源配置功能。第三,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升級改造,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尤其是冷鏈系統,切實加大對農村道路交通建設的投資力度。第四,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的信息化建設。建立信息機構和快速、準確、有效的農產品信息傳播網絡,以及有效的農村信息市場監控機制。第五,加大對農民合作組織的財政支持和信貸支持。第六,加快農產品流通立法,盡快出臺《農產品公平交易法》等相關法律。第七,加強對農產品市場的監管。第八,強化參與者、監管者的品牌意識和安全意識。
加強流通理論、流通制度、流通組織、流通模式、流通技術、流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在流通理論創新方面,要解放思想,大膽進行商品理論創新、產業理論創新、流通產業結構理論創新、流通勞動理論創新、渠道和環境理論創新、流通產業體系理論創新、流通分析方法創新。在流通制度創新方面,要推進流通產業政策和制度創新,通過制度創新降低生產成本、交易成本,改進和提高生產要素使用效率,為實現流通業發展方式轉變,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制度保障。在流通組織創新方面,要構建現代化流通平臺與高效率流通網絡,謀求使流通產業做大做強的有效手段,同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方式相適應,培養一批具有一定規模、擁有一定實力的流通實體。在流通模式創新方面,要鼓勵大型電子商務運營商創新海外營銷模式,擴大跨國交易平臺的輻射范圍,并在業態創新、物流革新、價值鏈拓展等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在流通技術創新方面,要發展科技支撐體系,以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創新為重點,加快電子商務從網絡銷售平臺向提供技術、支付、物流和營銷支持的綜合電子商務平臺轉變,努力建設符合現代化、市場化、國際化要求的,具有運行成本低、效率高的中國特色的現代流通體系。在流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方面,要堅持流通需求導向,制定流通人才培養政策,培養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熟悉現代流通規則、精通現代流通管理和掌握現代流通技術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