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業化:“三化”協調發展的主導
2011-10-27 17:2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報告摘要
強化新型工業化主導,加快轉型升級、提升支撐能力。以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蓋廣、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為主要內涵的新型工業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決定性作用。要堅持做大總量和優化結構并重,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新興科技與新興產業融合,構建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節能環保、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有力支撐“三化”協調發展。
以做大做強為方向爭創工業新優勢
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推動生產規模由小到大、產業鏈條由短到長、產業層次由低到高、企業關聯由散到聚。以龍頭帶動、基地支撐、高端突破為著力點,大力發展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輕工、新型建材等高成長性產業;以精深加工、節能降耗、重組整合為著力點,積極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化工、有色、鋼鐵、紡織等傳統優勢產業;以核心關鍵技術研發、自主技術產業化為著力點,培育壯大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等先導產業,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食品工業關聯工業、農業、服務業,要發揮農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建設食品工業強省。優化投資結構、提升投資質量,提高工業項目投資在重點項目投資中的比重,發揮重點項目在產業升級中的帶動作用。
深入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壯大一批擁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培育一大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增強分工協作和產業配套能力。支持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
以拓展提升為重點發展壯大服務業
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拓寬領域、提升層次、優化環境,推動服務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突出發展現代物流業,培育一批全國性、區域性和地區性物流節點城市,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加快發展金融業,壯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動企業上市融資,發展創業投資基金;積極發展信息服務、科技服務、服務外包和會展業。
拓展生活性服務業領域,積極發展家政、養老、健身、社區服務等行業。加快發展旅游業,整合旅游資源,建設一批精品景區、精品線路,打造世界知名、全國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
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推動集聚發展
把新增建設用地和環境總量指標優先保障產業集聚區,加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促進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人口有序轉移,充分發揮產業集聚區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和自主創新體系中的承載作用。培育和引進龍頭型、基地型企業,促進同類企業、關聯企業和配套企業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
工業主導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省是全國重要的經濟大省、新興工業大省和全國第一糧食大省,但人均指標、效益指標還不高,人均生產總值和城鎮化率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由于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層次不高、競爭力不強,導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來得晚、影響深、走得遲”。當前,全省發展不僅面臨“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糧食怎么保、民生怎么辦”等“老四難”,“土地哪里來、減排哪里去、要素怎么保、物價怎么辦”等“新四難”也越發突出。
打破新老“四難”并存的局面,核心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省委書記盧展工高屋建瓴地指出,在中原經濟區建設實踐中,工業的發展首當其沖,工業化上不去,其他“化”都很難上去。所以,還是要堅持工業為主導的思想。盧展工書記關于工業主導的論述,站位全局,切中肯綮,順應了發展規律,指明了發展方向。因此,必須堅持把工業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作為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主戰場,堅持做大總量和優化結構并重,著力推動能源原材料初級產品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由過多地依賴傳統產業向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轉變,加快走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蓋廣、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中原經濟區建設和“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我省“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了未來五年全省工業發展的基本目標:2015年,全省工業增加值突破2萬億元,形成10個以上超千億元的產業集群和100家以上超百億元的企業集團。解讀《報告》,更堅定了全省人民實現宏偉藍圖的信心和決心。
做大做強是提升工業新優勢的必由之路
如何讓新型工業化在支撐“三化”協調發展過程中更給力?《報告》指出,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推動生產規模由小到大、產業鏈條由短到長、產業層次由低到高、企業關聯由散到聚。
推動工業轉型升級至關重要。未來五年,我省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按照高端、高質、高效的方向,著眼于搶占未來制高點與增強產業競爭力,突出自主創新、承接轉移、集約集聚、改造提升和龍頭帶動,抓增量、調結構、增后勁,發展壯大高成長性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培育先導產業,建設現代裝備制造業和消費品工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原材料工業競爭力顯著提高的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食品工業是我省傳統優勢產業,也是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2010年,全省食品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1%,實現利潤524.7億元,同比增長36.5%。因此,做大做強食品工業在爭創工業新優勢中不可或缺。未來五年,我省將強化原料基地、產品開發、冷鏈物流、安全檢測等關鍵環節建設,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和產業資本,推動食品工業和現代物流業互動融合,促進優質原材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一體化發展。通過引導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在農產品主產區集中布局,形成一批超500億元的食品產業集群。
服務業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
發展和壯大服務業是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報告》指出,要“拓寬領域、提升層次、優化環境,推動服務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報告》中的服務業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狹隘的服務行業,而是涵蓋了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現代旅游、現代消費等新興服務業。我省“十二五”規劃綱要對現代服務業在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作用和實現路徑進行了明確: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以重點項目、龍頭企業、特色園區為抓手,以改善政策和體制環境為保障,促進服務業總量擴張,結構優化、水平提升,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和服務業從業人員在全社會從業人員中的比重。
集聚發展是提升工業新優勢的重要抓手
《報告》明確指出,要“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推動集聚發展”。如何實現集聚發展?《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如是描述:依托中心城市和縣城,促進二、三產業高度集聚,強化產業分工協作,建設沿隴海產業帶、沿京廣產業帶,形成以產興城、依城促產的協調發展新格局。
目前,我省已規劃產業集聚區180個,其中,縣域內的集聚區有122個,省轄市域內的集聚區有58個。2010年,全省180個產業集聚區完成投資5330.8億元,占全省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38.3%;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24萬億元,占全省的比重超過37.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153.9萬人,占全省比重超過33.6%。其中,主營業務收入超300億元的集聚區達到4個,超過100億元的集聚區達到34個。
作為全省開放型經濟發展重要的抓手和平臺,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對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強化新型工業化主導作用也至關重要:發揮區位優越、勞動力資源豐富等優勢,完善產業配套條件,打造產業轉移承接平臺,健全產業轉移推進機制,全方位、多層次承接沿海地區和國際產業轉移。支持中心城市重點承接發展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推動縣城重點發展各具特色、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形成有序承接、集中布局、錯位發展、良性競爭的格局。
我省“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力爭2015年全省產業集聚區從業人員達到240萬人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超過4萬億元,建成一批功能定位明晰、競爭優勢突出、資源高效利用、產城互動發展的產業集聚區。
延伸解讀
新型工業化“新”在哪里?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力量和“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型工業化“新”在哪里?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楊盛道認為,新型工業化主要“新”在四個方面:
首先“新”在帶動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目前,內需擴大動力不足、第三產業發展遲緩等現狀,嚴重影響了我省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堅持以新型工業化帶動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把農業的發展放在國民經濟的循環中,把農村的進步放在整個社會的進步之中,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機制。
其次“新”在協調三次產業健康發展。新型工業化的突出特點是在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中實現工業化,它更關注產業融合、產業聯動和產業鏈建設。以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以工業的發展,帶動科技、教育、能源、信息等資源、要素的合理分配和聚集,充分發揮第三產業的吸收就業主渠道作用,積極全面地發展服務業,使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再次“新”在堅持“兩個不犧牲”可持續發展。新型工業化是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可持續發展的工業化。走的是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了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在注重低能耗、少污染和實現工業發展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強調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新型工業化是河南破解“土地哪里來、減排哪里去”的關鍵,是確保“兩個不犧牲”的總抓手。
最后“新”在和信息化的有機融合。“與工業化融合發展”是新型工業化的靈魂。信息化是“三化”催化劑,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發展,有利于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有利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產業素質;有利于管理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有利于資源綜合利用,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有利于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