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
2011-11-9 0:5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生鮮易腐農產品(以價值論)已經占到銷售總量的50%,并且還在繼續增長。農產品冷鏈物流對推動加拿大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加拿大新的經濟增長點。加拿大通過冷鏈物流使農產品減少了損耗、降低了成本,間接地增加了農產品產量和農業產值。例如,加拿大蔬菜冷鏈物流損耗僅為5%,是我國的1/6;物流成本不足30%,是我國的1/2。加拿大冷鏈物流通過低溫加工、低溫貯藏、低溫運輸及配送、低溫銷售四個環節,使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始終保持在低溫環境,有效地控制了有害微生物的滋生與蔓延,保障了食品安全。
一、加拿大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特點
加拿大農產品冷鏈物流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建起了水運、鐵路、公路、民航共同發展的綜合冷鏈物流體系,各種運輸方式之間實現了較好的銜接和配合,形成了與加拿大經濟發展相匹配的冷鏈物流網絡。主要有三大冷鏈運輸走廊,一是以哈利法克斯港和蒙特利爾港為中心的東海岸運輸走廊,覆蓋大西洋的主要海運業務;二是以溫哥華為中心的西海岸運輸走廓,主要處理加拿大與亞太地區和國家的貿易貨物;三是以五大湖地區為中心,由公路和鐵路組成的跨越美加口岸的南北運輸走廓,聯系著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貿易往來。此外,東西海岸間形成了沿美加邊境、貫穿東西的加拿大鐵路公司(CN)和太平洋鐵路公司(CP)的鐵路運輸通道和暢通發達的高速公路運輸網絡,以及聯接五大湖地區與東海岸的圣勞倫斯水道系統。
加拿大冷鏈物流的發展特點與其人口、經濟分布及經濟結構有密切關系。首先是人口因素。加拿大幅員遼闊,但人口總數僅3200萬,并集中分布在美加邊境一線,其5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十大城市之中。與人口分布相對應,形成了加拿大相對集中的區域經濟結構特點。經濟結構的這種特點決定了加拿大的冷鏈物流業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城市地區,如多倫多、蒙特利爾、溫哥華、渥太華和魁北克等,形成了有效連接各大城市的長距離運輸通道。同時,加拿大的原材料產地與加工業中心距離往往較遠,也要求加拿大必須有一個良好、高效的冷鏈物流體系。其次是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在加拿大經濟中占很大的比重。在出口貿易中,美國占83.6%,歐洲5.5%,日本3%;在進口貿易中,美國占71%,歐洲8%,日本3.2%。大量的進出口貿易要以發達的、高效的冷鏈物流體系為基礎。第三是企業組織結構的變化。加拿大作為發達國家,因其勞動力的成本價格昂貴和環境保護等要求較高,企業將生產過程分解,把勞動密集型的生產轉向勞動力價格較低的地區,把有污染的生產環節轉向發展中國家,因此產生了大量生產過程對運輸以及配送服務的需求,促進了多式聯運的發展。上述幾個方面的基本特點決定了加拿大要有一個先進的、高效的和低成本的冷鏈物流體系,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
二、加拿大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過程
加拿大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物流觀念的萌芽和產生階段(20世紀30年代):19世紀冷凍機發明和20世紀電冰箱的出現,使各種保鮮和冷凍食品開始進入市場。隨著以農業為主體的經濟向工業化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物流在商品流通及市場營銷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戰的爆發雖然影響了冷鏈物流的發展,但戰后又很快重建。這一時期是加拿大冷鏈物流的萌芽和初級階段。
物流管理的實踐與推廣階段(50年代至80年中期):進入50年代后,冷庫在加拿大得到大規模的普及,同時開發了能在低溫下工作的電動叉車,有力推動了冷鏈物流的快速發展。60年代末,家庭、商店、旅館、餐館中低溫冷柜的普及、公路運輸鼓風系統的運用,特別是超市的發展使加拿大冷鏈物流發展進入快車道。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計算機技術、應用軟件的發展為企業提供了有效的輔助管理手段,計算機的普及應用,使MRP(物料需求計劃)、MRPII、DRP(分銷需求計劃)、DRPII,Kanban(看板制)和Just-in-time(即時制)等先進的物流管理技術產生并得到不斷的完善,在生產調度、存量控制、訂單處理等一系列活動中得到應用,從中推動了物流活動一體化的進程。同時,各類農協和運輸協會的相繼成立,加拿大冷鏈物流業得到規范,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冷鏈物流體系。
國際化、信息化及迅速發展的階段(80年代中期以后):8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量和物流量大大增加,使物流業在加拿大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90年代開始,第三方物流在加拿大得到迅速發展。近年來,隨著加拿大服務經濟(Service Economy)的發展,物流業向信息化、自動化及智能化方向發展。物流信息系統、EDI技術、自動識別技術、衛星定位系統(GPS)及無線射頻技術等在物流領域得到愈來愈廣泛的應用。
目前加拿大冷鏈物流業發展呈現五大趨勢。一是系統化趨勢。為滿足用戶不斷變化的需求,冷鏈物流已成為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域的綜合系統,從為社會提供采購、運輸、倉儲等傳統服務,擴展到以現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綜合物流服務。二是信息化趨勢。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整個冷鏈物流系統實現管理電子化,進入了一個以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信息化階段。三是社會化趨勢。從原來供應商或銷售商單獨建立冷鏈物流中心,逐步轉變為由獨立的投資者建立社會化的冷鏈物流中心,節約了大量社會流通費用,實現了資金流的合理化。四是倉儲、運輸的現代化與綜合體系化趨勢。五是物流與商流、信息流一體化趨勢。現代冷鏈物流的功能逐步拓展,將商品的交易、產品的位移和信息的傳遞,綜合形成物流集成,實現三流合一。
三、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存在的差距
加拿大冷鏈物流業的發展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在硬件設施、軟件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建設等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主要表現在: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高速發展,物流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專業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形成規模,共同配送成為主導;物流企業向集約化、協同化、全球化方向發展;教育培訓體系日趨完善,冷鏈物流專業人才濟濟;政府為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宏觀管理保障機制。與加拿大相比,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
1、完整獨立的食品冷鏈體系尚未成形成,損耗浪費驚人。
目前大約90%的肉類、80%的水產品、蔬菜水果基本上還是在沒有冷鏈保證的情況下運輸銷售,以蔬菜、水果為例,果蔬采后加工和流通設施落后,造成腐爛損失嚴重,物流成本提高,全國每年果品腐爛損失近1200萬噸,蔬菜腐爛損失1.3億噸,按1元/kg計算,經濟損失超過上千億元。
2、冷鏈物流的硬件設施陳舊落后,冷藏運輸效率低。
我國的冷凍冷藏運輸行業與國際標準相差巨大。內地貨運車輛約七成是敞篷式設計,只有約三成為密封式或廂式設計,而備有制冷機及保溫箱的冷藏車輛連一成都不到。特別是我國的鐵路冷藏運輸設施非常陳舊,大多是機械式的速凍車皮,缺乏規范保溫式的保鮮冷凍冷藏運輸車廂,冷藏食品運量僅占總貨物運量的1%。公路運輸中,易腐保鮮食品的冷凍冷藏運輸只占運輸總量的20%,其余80%左右的禽肉、水產品、水果、蔬菜大多是用普通卡車運輸。總體而言,發達國家預冷保鮮率為80%~100%、果蔬采后損失率5%,冷藏運輸率80%-90%,冷藏保溫汽車占貨運汽車比率1%~3%,而我國分別為30%、20%~40%、10%、0.3%,在硬件設施和運輸效率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
3、食品冷鏈的市場化程度很低,第三方介入很少。
我國的冷鏈物流業尚處于初級階段,市場規模還不大,區域特性比較強,除了外貿出口的部門以外,大部分在國內流通的生鮮易腐農產品的物流配送業務由生產商和經銷商完成。我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能提供的綜合性全程服務還不足總體需求的5%,而專門針對生鮮易腐農產品的物流服務更是微乎其微。缺乏有影響力的、全國性的第三方冷鏈物流行業領袖,服務網絡和信息系統不夠健全,準確性和時效性較差,冷鏈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損耗很高,造成生鮮易腐農產品的區域性過剩,從而大大挫傷了生產商的積極性和市場的健康發展。
4、冷鏈物流缺乏上下游的整體規劃和整合。
冷鏈物流的效率取決于冷鏈物流各節點的有效銜接。由于中國農業的產業化程度和產供銷一體化水平不高,從農業的初級產品來看,雖然產銷量巨大。但在初級農產品和生鮮易腐農產品供應鏈上,缺乏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整體規劃與協調,因此在一些局部發展中存在嚴重失衡和無法配套的現象,整體發展規劃的欠缺影響了食品冷鏈的資源整合以及行業的推動
四、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兒點建議
為了盡快推動我國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快速、健康發展,提出建議如下:
1、統籌規劃、多方協調,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
應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建立政府、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聯動機制,制定國家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根據目前我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和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特點,建立多種組織形式并存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以加工企業為核心,產供銷一體化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以物流配送中心為核心,發展區域內農產品短途冷鏈物流體系:利用第三方物流,發展跨區域的農產品長途冷鏈物流體系。實施供應鏈物流管理模式,推動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健康、穩定、快速發展。
2、整體設計、梯度推進。選擇重點品種、重點區域先行試點。
充分調動冷鏈環節行為主體的積極性,特別是重點培育第三方物流、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根據國家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的總體要求,以及區域資源稟賦和優勢農產品布局,積極推進各具特色的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選擇重要品種(高價值量農產品,如熱帶水果;易腐敗產品,如肉類等)建立冷鏈通道試點。一是在大城市開展“生產基地+配送中心+超市”冷鏈物流試點和“生產基地+大型批發市場+配送中心+超市”試點。二是在農產品出口優勢產區開展“加工企業+生產基地”冷鏈物流試點和“加工企業+生產基地+第三方物流”試點。在總結示范、試點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向全國輻射、推廣。
3、加大投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加拿大冷鏈物流發展的成功經驗表明,不管是物流企業、批發市場。還是配送中心,在起步階段,政府的支持和引導資金的投入至關重要。目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一方面,在硬件設施建設、微觀技術和宏觀管理上還缺乏經驗;另一方面。由于從“田間一餐桌”整個物流過程鏈條太長,一家企業難以完成冷鏈物流系統建設。2005年,我國物流業增加值為1.2萬億元,同比增長12.5%,物流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和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更需要政府對現有的交通運輸、倉儲、配送各環節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因此,根據冷鏈物流自身發展的特點和目前發展的實際需求,政府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并逐步形成多方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依據供應鏈物流管理模式和多種形式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的要求,政府引導資金支持的對象,一是大型批發市場和配送中心,二是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中心。三是產地加工企業。支持的重點內容主要是硬件設施建設、分析檢測設備、標準的制定與人員培訓等。
4、高度重視科技對推動冷連物流發展的重要作用。
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多式聯運基礎設施和硬件建設水平,加強生產、儲藏、加工、運輸、銷售各節點技術的改造與升級,全面推動我國農產品冷連物流跨越式發展。一是繼續加強運輸主干線及其附屬場站的基礎設施改造,盡快形成與多式聯運相適應的配套的綜合運輸網絡及完善的倉儲配送設施;二是鼓勵GPS、自動識別等技術的應用,通過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將承運人、用戶、制造商、供應商及相關的銀行、海關、商檢、保險等單位聯結起來,實現對貨物的全程監控和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提高全社會整體運輸效率;三是引進、推廣自動化冷庫技術和庫房管理系統、真空預冷技術、無損檢測與商品化處理技術、運輸車溫度自動控制技術等先進技術,提高技改能力和技術更新能力。
5、盡快制定農產品冷鏈物流法律法規和標準,建立健全檢查與監督機制。
加拿大冷鏈物流的健康發展得益于其完善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健全檢查與監督機構。同時,其中央與地方“分級管理、相互合作”的管理模式也值得我們借鑒。我國應盡快制定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指導準則與相關標準,包括整個冷鏈物流節點的相關標準和良好操作規范。如原料基地生產標準與規范、預冷與貯藏標準、加工標準、運輸標準(特別是農產品運輸溫度標準)、銷售標準、標簽標準,以及檢測方法標準、環境標準、服務標準等,并制定以GAP(良好農業規范)、GVP(良好獸醫規范)、GMP(良好生產規范)、HACCP(危害關鍵控制點分析)、ISO為基本原理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全程質量與安全控制技術規程,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現有國家和部門相關檢測機構的作用,根據冷鏈物流的要求,補充完善檢測項目和內容,并鼓勵在大型超市、批發市場建立相應的檢測平臺,為農產品物流提供快速檢測服務。此外,要建立健全檢查與監督機制,積極推行專業認證和市場準入制度,建立農產品冷鏈物流質量安全屏障。
6、盡早出臺農產品冷鏈物流業發展相關扶持政策。
為了盡快推動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國家必須盡早制定和實施科學、有效的宏觀政策。在科技政策方面:將冷鏈物流技術發展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和科技計劃;加大國家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科技政策性投入,設立專項基金,并列入預算;加大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火炬計劃、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國際合作等項目計劃的資助強度:重視農產品冷鏈物流平臺建設,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部門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質量標準與檢驗中心、食品安全評價研究中心等國家工程項目建設中,給予優先支持。在財政金融政策方面:建議把農產品冷鏈物流作為國家投資、政策引導和吸引外資的戰略重點,在預算安排和工農業建設項目計劃中,給予集中支持和傾斜;適當考慮冷鏈物流企業、批發市場、配送中心減免增值稅和所得稅;對農產品冷鏈物流業實行優惠貸款政策,包括低息、貼息、放寬還貸期限、放寬抵押條件、支持外資介入等。在產業政策方面:盡快理順多部門管理的局面,成立協調組織,理順科研、生產、貿易等部門的關系;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要求,根據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布局引導農產品冷鏈物流業的合理布局;加速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建設,引導一體化發展。在貿易政策方面:鼓勵、支持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采取有效手段和政策,扶持與保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商標和品牌,擴大其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引進、消化發達國家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包括項目、設備儀器等硬件,以及產權許可證貿易或軟件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