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十二五”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綱要
2011-12-28 0:2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編者按:今年出臺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同時明確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為落實“十二五”規劃綱要,促進“十二五”期間我國物流業健康發展,我委專門印發了《關于做好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編制前期工作的通知》(發改辦經貿[2010]2490號),很多地方也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積極著手編制本地區“十二五”物流業發展規劃,其中浙江、寧夏、江蘇、天津等地的“十二五”物流業發展規劃已經正式印發。為進一步推動規劃編制工作的開展,我們將陸續轉發部分地區的“十二五”物流業發展規劃,供各地在工作中參考。
江蘇省“十二五”物流業發展規劃
“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既是我省全面實現小康并向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的重要時期,也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加快發展物流業,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區域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根據省委、省政府全力實施“轉型升級工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部署,依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特編制本規劃(2011-2015年)。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環境
第一節 發展成就
“十一五”以來,我省把大力發展物流業作為落實“服務業提速計劃”的重要內容,健全工作機制,明確目標任務,完善扶持政策,優化發展環境,推動物流業平穩快速發展,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流保障。
一、規模效率持續提升。“十一五”期間,全省物流規模不斷擴大。全省社會物流總額累計達431783.6億元,比“十五”期間增長155%,年均增長18.2%,其中,2010年全省社會物流總額達116226.3億元,約占全國的9.3%。物流業貢獻份額逐年提高。“十一五”期間,全省物流業增加值由1361.2億元擴大到2659.5億元,占GDP比重由6.3%提高到6.5%。物流運行效率明顯提高。“十一五”期間,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由17.8%下降到15.5%,其中,2010年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3個百分點。
二、重點項目持續推進。“十一五”期間,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后,針對國家《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提出的九大物流業重點工程,全省圍繞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城鄉配送、大宗商品和農村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等重點領域,加大對重點項目的扶持和推進力度,有力帶動和支撐了物流業的發展。物流服務專業化、規模化水平明顯提高,全省形成了一批較有影響力的本土第三方物流企業。現代化物流方式廣泛應用,物流配送體系不斷完善。農產品區域物流網絡初步形成,冷鏈物流初具規模,糧食倉儲物流能力逐步提高。南京、無錫、蘇州、南通等地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成效顯著,全省物流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條形碼、智能標簽、自動揀選、無線射頻識別等先進適用的物流技術逐步推廣應用,集裝箱運輸、甩掛運輸及多式聯運等現代化運輸方式快速發展。
三、運營主體持續壯大。“十一五”期間,一批具有現代經營意識的物流企業快速成長,形成了所有制多元化、服務網絡區域化和服務模式多樣化的物流企業群。2010年,全省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的物流企業達132家,136家省級重點物流企業平均業務收入3.66億元,平均利稅2920.6萬元。物流企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一批傳統運輸、倉儲、聯運企業通過模式創新、流程再造和服務延伸,加速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一批重點物流企業通過兼并、上市等形式推進資產重組和資源整合,發展成為具有競爭優勢的大型物流企業;一批實力強、知名度高的國內外大型物流企業入駐江蘇,提高了物流業整體發展水平。
四、集聚效應持續增強。依托交通樞紐、經濟開發區、制造業集聚區和商貿集中區,全省建設了一批投資多元、功能集成、特色鮮明的物流園區和物流基地。到2010年底,省級物流集聚區達32家,省級重點物流基地(園區)達55家。全省已形成一批功能較完善的物流園區,實現倉儲、運輸、配送、商務配套等功能集成,成為供需對接、集約化運作的物流平臺。此外,全省建成4個綜合保稅(港)區和一批疊加保稅物流功能的出口加工區,有力提升了我省保稅物流服務能力。優良的基礎設施和完善的配套服務,吸引了大量物流企業進駐,物流園區的集聚效應加速顯現。
五、區域聯動持續發展。“十一五”期間,隨著江蘇新一輪沿海開發步伐加快,我省與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地區、淮海經濟區等地的物流合作不斷加強。長三角區域物流一體化步伐加快,我省與上海、浙江在物流領域合作不斷深入。省內三大區域間在口岸合作機制建立、基礎設施建設、物流信息共享等方面統籌力度加大,形成了區域物流聯動發展格局。
六、發展環境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十一五”期間,全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不斷完善,基本形成 “四縱四橫”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到2010年底,全省公路總里程達到15萬公里,鐵路運營總里程達到2008公里,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140萬標箱,四級以上高等級航道達到2000公里,“7+2”機場布局基本形成。物流政策環境不斷改善。部門合作協調機制初步形成,在財稅、土地、價格、人才、投融資、交通運輸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物流統計等行業基礎性工作得到加強。
第二節 存在問題
“十一五”期間,我省物流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還存在著總體發展水平偏低、增長方式比較粗放、服務體系不夠完善、服務水平和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問題。
一、物流質量和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從總體上看,我省物流組織化、規模化程度不高,物流企業“小而散”的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物流園區集約化程度低,物流質量和物流效益普遍較低。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缺乏有效銜接。物流信息共享機制尚未形成,公共信息平臺作用未能充分發揮。物流標準推廣力度還不夠,物流技術、服務標準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
二、物流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城市物流功能不夠完善,缺乏合理規劃。物流園區功能重復、同質競爭現象嚴重。物流企業核心業務不突出,功能單一,大部分物流企業只能提供基礎的物流服務功能,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應鏈,缺少擁有跨地區或全國性經營網絡的綜合性物流服務企業。第三方物流發展不夠充分,大量的物流需求未能得到有效釋放。
三、物流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有待進一步加強。蘇北地區物流企業在服務水平、創新能力等方面與蘇南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對農村地區物流、農產品物流重視程度不夠。物流園區、企業、專業市場等重要物流結點之間以及物流樞紐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缺乏有效銜接,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物流體系。
四、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物流管理體制尚未完全理順,行政壁壘、行業壁壘仍然存在。中高級專業物流人才匱乏,不能滿足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需要。對物流基礎設施、物流技術研發等投入不足,不能有效支撐物流業發展需求。支持物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還需進一步完善。
第三節 發展機遇
“十二五”時期,我省物流業發展面臨著一系列機遇:
從國際上看,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為物流業加快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下,經濟活動呈現國際化采購、國際化生產、國際化銷售的格局。對經濟國際化程度較高的江蘇來說,適應國際產業分工的變化,全面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將帶來巨大的國際物流需求,推動全省物流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從國內來看,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推動物流業發展形成新的格局。隨著長三角一體化和江蘇實施沿海開發戰略,江蘇與長三角地區之間,與環渤海經濟區、淮海經濟區、隴海蘭新經濟帶等國內主要經濟區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深入推進、全面深化。這將推動物流資源跨區域優化配置,實現物流與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有機融合,推進物流一體化格局的形成。
從我省來看,經濟快速增長為物流業加快發展帶來持續動力。“十二五”時期,我省經濟發展仍將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長,經濟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居民消費水平將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工業品、能源原材料和進出口商品的流通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必將推動物流業在新的起點上加速發展。
第四節 面臨挑戰
一、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對物流業發展提出新要求。“十二五”期間,我省將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加快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這對物流業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物流業要支撐經濟總量的持續增長,另一方面,要通過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改變傳統物流運作模式,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為經濟發展提供創新型、增值型和特色型的物流服務。
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物流需求結構出現新變化。“十二五”期間,我省將深入實施“三大計劃”,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這將使物流需求進一步釋放,精益化、定制化、供應鏈一體化等高端需求特別是新興產業物流需求將快速增長,對物流的成本、服務、速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加快推進“兩型”社會建設,促使物流業發展實現新突破。我省是資源消耗大省,緩解資源環境瓶頸約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已成為“十二五”發展的緊迫任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推動綠色增長是這一時期的發展趨勢。這就要求物流業加快創新運作模式和管理方式,積極利用先進技術,促進節能減排,打造綠色物流服務體系,實現集約化發展。
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提高物流服務的質量、能力、效率和現代化水平為重點,著力優化物流空間布局,著力創新物流發展方式,著力構建布局合理、技術先進、便捷高效、節能環保、安全有序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把江蘇打造成溝通國際、服務全國、輻射周邊的現代物流產業高地,為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提供堅實的物流支撐。
第二節 基本原則
一、市場運作、政府推動。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形成物流主體多元化、物流服務專業化發展格局。切實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加強行業指導,完善相關法規和政策措施,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二、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強統籌協調,推動國內國際、省內省外、城市農村物流協調發展。加強區域物流合作,完善區域物流網絡,實現區域物流協同發展。推進物流業與制造業、商貿業聯動發展,提升物流服務能力和水平。
三、優化布局、完善體系。依托重點產業帶及主要城市的物流需求,進一步優化物流業空間布局。圍繞交通樞紐和重點產業集聚區,合理布局重大物流項目,加快物流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打造具有江蘇特色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
四、創新模式、提升質量。加快傳統物流發展模式創新,積極探索新型物流業態,提升物流效率效益,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做強做優物流企業,打造物流知名品牌。倡導綠色物流理念,積極發展低碳物流。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15年,全省物流業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力爭達到5400億元,年均增長15%左右。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降至13.5%左右,比2010年降低2個百分點。重點打造20個省級綜合物流園區和40個省級專業物流園區,培育一批重點物流企業和一批有影響力的物流服務品牌,第三方物流比例明顯提高。到“十二五”末,力爭把江蘇打造成現代物流強省、長三角地區現代物流業的核心區以及全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先導區。
第三章 空間布局和定位
根據全省生產力布局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結合物流未來發展趨勢,著力培育“四核五帶”的物流空間布局,構建重點突出、層級清楚、功能完整、特色鮮明的物流業空間分布架構。
第一節 四大物流樞紐(四核)
(一)南京
以南京列入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為契機,依托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交匯形成的國家級綜合運輸樞紐優勢,完善服務南京都市圈、輻射中西部地區的國際物流功能,建成區域性國際分撥中心、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
(二)蘇錫常
依托毗鄰上海的區位優勢、發達的產業優勢、保稅物流政策優勢和綜合交通運輸優勢,充分發揮蘇南碩放機場在IT等高端制造業產品的分撥、交易和集散作用,建成面向國內、服務全球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西翼次中心、制造業國際分撥中心和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
(三)徐州
依托國家級綜合運輸樞紐優勢和五省通衢的區位優勢,充分發揮鐵路樞紐、公路樞紐、京杭大運河沿線港口群作用,建成沿東隴海線上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淮海經濟區商貿物流中心。
(四)連云港
依托國家級綜合運輸樞紐優勢和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海陸聯運,加快港口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物流服務能力,建成區域性國際物流樞紐。
第二節 五大物流帶(五帶)
(一)沿滬寧線物流帶:依托滬寧鐵路、滬寧高速公路、祿口機場、蘇南機場、奔牛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雄厚的產業基礎,重點建設沿滬寧線物流帶。
——建成全國重要的服務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物流發展帶,推動蘇南地區成為發展創新型經濟的先導區;
——建成全國重要的國際物流發展帶,推動蘇南成為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與分工的先導區;
——建成全省重要的商貿物流發展帶,擴大區域商貿的國際、國內輻射力和競爭力。
(二)沿江物流帶:依托長江、沿江高速公路、寧啟鐵路、南京港、鎮江港、揚州港、江陰港、泰州港、蘇州港、南通港等交通基礎設施,發揮連江通海的區位優勢和臨港產業集聚的優勢,重點建設沿江物流帶。
——建成長江沿線地區重要的港口物流發展帶,促進蘇南、蘇中融合,互動發展;
——建成全省重要的集裝箱物流、裝備制造物流、石化物流、冶金物流、醫藥物流、糧食物流發展帶。
(三)沿海物流帶:以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鐵路、沿海港口為紐帶,依托北接環渤海、南融長三角的區位優勢和較好的產業基礎,重點建設沿海物流帶。
——建成全國東部沿海重要的港口物流發展帶,溝通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的經濟聯系,促進沿海地區建成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建成全省重要的汽車物流、能源化工物流、醫藥物流、紡織物流、農產品物流發展帶。
(四)沿東隴海線物流帶:依托沿東隴海線在生產力布局中的重要區位優勢,以新亞歐大陸橋、連云港港、觀音和白塔埠機場、連霍高速公路等交通設施為支撐,重點建設沿東隴海線物流帶。
——建成新亞歐大陸橋重要的國際物流發展帶,推動蘇北地區新型工業化加快發展;
——建成全省重要的醫藥物流、煤炭物流、冷鏈物流發展帶。
(五)沿運河物流帶:依托徐州港、宿遷港、淮安港、新長鐵路、寧宿徐高速公路等綜合交通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運河作為省內水運主通道和煤炭運輸通道的運輸能力,重點建設沿運河物流帶。
——圍繞徐州等煤炭中轉集散基地,建成全省重要的北煤南運物流通道。
——加快形成糧食、鋼鐵、建材、集裝箱等物流發展帶,帶動沿運河經濟帶的跨越式發展。
第三節 城市發展定位
1.南京。依托龍潭港、祿口機場大力發展港口物流、航空物流,充分發揮-12.5米長江深水航道的優勢,加快發展江海聯運、江鐵聯運、海鐵聯運,推進南京航運物流服務集聚區建設。重點發展能源化工物流、鋼鐵物流、醫藥物流、汽車物流等,建設一批大型商貿物流分撥中心。
2. 無錫。大力發展長江及內河港口物流;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高地優勢,打造“智慧物流”示范基地。重點發展IT物流、商貿物流、智能物流等。
3. 徐州。利用綜合運輸樞紐和商貿中心的雙重優勢,發揮徐州在東部產業轉移、西部資源東輸中的作用,加快發展多式聯運和公路快運,建成工程機械等優勢產業的區域性分撥配送中心。重點發展汽車物流、煤炭物流、糧食物流等。
4. 常州。大力推動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領域的物流發展,推進有區域影響力的新能源、新材料商貿物流服務平臺建設。重點發展商貿物流、醫藥物流、農產品物流等。
5. 蘇州。大力發展港口物流和保稅物流,整合完善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功能,提升國際物流發展水平;進一步壯大第三方物流,提高全球供應鏈物流服務能力。重點發展保稅物流、IT物流、鋼鐵物流等。
6. 南通。積極發揮濱江臨海、緊鄰上海的區位優勢,依托洋口港大力發展港口物流,著力提升江海中轉物流能力;加快推動船舶制造等領域的物流發展,建設能源、原材料綜合性物流加工基地。重點發展紡織物流、能源物流、糧食物流。
7. 連云港。充分發揮港口優勢,大力發展海鐵、海河聯運和陸橋運輸,開通集裝箱“五定班列”,加快面向東北亞的國際物流通道建設,強化溝通國際、輻射中西部的物流服務功能。重點發展醫藥物流、能源物流和冷鏈物流。
8. 淮安。依托漣水機場、京杭大運河等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優勢,打造蘇北地區內河集裝箱物流樞紐,建成面向蘇北、魯南、豫南、皖北地區的商貿物流分撥中心。重點發展鹽化工物流、IT物流、農產品物流等。
9. 鹽城。依托大豐港、南洋機場,加快港口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港口的服務能力,積極開展國際貨運包機服務。重點發展汽車物流、紡織物流、農產品物流等。
10. 揚州。依托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形成的水路樞紐、蘇中江都機場,大力發展公鐵水聯運;加快推動物流裝備制造的集聚發展,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物流裝備展示交易平臺。重點發展汽車物流、日化物流。
11. 鎮江。依托陸路、水路“雙十字”交匯的交通優勢,緊抓滬寧鐵路貨運能力釋放的機遇,大力發展鐵水聯運,完善港口物流服務功能。重點發展重型裝備物流、鋼鐵物流、汽配物流。
12. 泰州。依托泰州港、蘇中江都機場,加快推動船舶制造等物流發展。重點發展醫藥物流、糧食物流、不銹鋼物流和煤炭、農資、木材等生產資料物流。
13. 宿遷。依托京杭大運河、寧宿徐和徐宿淮鹽高速公路,建成淮海經濟區和沿運河物流帶重要的物流節點。重點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糧食物流、食品物流。
第四章發展重點
第一節 構建四大物流體系
一、港口物流體系。加快推進重點空港、水港建設和轉型升級,加強港口物流資源的有效整合,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和多式聯運體系,拓展增值服務,增強港口物流服務功能。提高港口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強對運載裝備和貨物的信息跟蹤與交換,推動重點港口和相關物流企業的信息共享。推廣應用先進物流組織方式,壯大港口物流主體,提高港口物流運行效率。重點打造南京祿口國際機場、蘇南碩放機場兩大航空物流樞紐,加強海鐵聯運場站樞紐建設,推進隴海蘭新沿線地區布局無水港,增強以連云港港為龍頭的沿海港口群區域物流服務能力,拓展太倉港、南京港江海聯運中轉樞紐功能,加快建成連云港港、太倉港兩大集裝箱干線港,提升徐州港和無錫港物流服務功能,打造以連云港港、太倉港、南京港為綜合物流樞紐,南通、鎮江、江陰、張家港等港口為特色物流樞紐,服務全省和中西部地區、面向世界的港口物流體系。
二、保稅物流體系。適應外貿發展方式轉變要求,不斷完善陸港、水港、空港的口岸物流服務功能,推進電子口岸和大通關建設。加強對全省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科學規劃與布局,推進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資源整合、功能疊加和優勢再造,繼續拓展商品展示、貿易服務等增值功能。用足用好保稅倉庫優惠政策,引導物流企業依托現有保稅倉庫開展物流業務。發揮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昆山綜合保稅區、蘇州高新區綜合保稅區、張家港保稅港區等的龍頭作用,進一步提升已有出口加工區、B型保稅物流中心、保稅倉庫等海關特殊監管區的服務功能與物流能力,加快完善多元化的保稅物流體系。積極探索建設具有自由貿易區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拓展服務貿易、離岸金融中心等功能,進一步提升全省保稅物流發展水平。
三、工業物流體系。加快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高新區、出口加工區等制造業集聚區物流服務的配套完善和功能整合,鼓勵區內物流基礎設施、物流信息資源共享共用。積極引導制造業釋放物流需求,鼓勵制造企業分離、分立物流業務,創新物流管理流程。加快推進工業品電子交易平臺建設發展,積極引導制造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進行網上交易,推動工業品電子商務物流發展。圍繞裝備制造、汽車、船舶、醫藥、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培育和引進一批具有全球經營網絡和強大供應鏈管理能力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構建支撐江蘇制造業發展的區域性、一體化工業物流體系。
四、商貿物流體系。圍繞大中城市、商貿業聚集地、大型批發市場等商貿物流需求集中區,統籌規劃建設一批面向全國乃至國際的具有展示交易、價格發現、信息發布、電子商務等一體化物流服務功能的商貿物流園區。大力發展連鎖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業態,加快培育交易量大、輻射面廣、影響力強的B to B、B to C電子交易平臺,促進現有電子交易平臺的有效整合與資源共享,推動網絡市場和實體市場的共同發展。進一步發揮蘇寧、蘇果、蘇農、宏圖三胞等大型商貿流通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重點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商貿物流服務主體,加快形成集展示、交易、倉儲、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體的商貿物流體系。
第二節 推進五項重點工程
一、物流園區工程。結合城市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依托物流樞紐和中心城市,在加強資源整合的基礎上,重點打造20個多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長短途運輸有效對接、物流組織化程度高、技術水平先進、集散能力突出、公共服務能力強,對物流業發展具有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綜合物流園區。依托制造業集聚區和商貿集中區,重點打造40個產業特色明顯、物流規模大、專業物流能力強、行業配套功能全、對行業物流發展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專業物流園區。著力提升物流園區的綜合服務能力,積極推進園區內外部基礎設施及中轉聯運、配送中心等功能設施建設,加快物流企業、倉儲設施等向園區集聚。建立物流園區公共信息平臺,開展物流金融、保稅通關、交易展示、咨詢培訓等增值服務。推進物流園區間的戰略合作,推動園區的信息聯動、業務聯動、營運聯動、資本聯動。
二、城鄉配送工程。優化城市物流配送網絡,大力發展面向流通企業和消費者的社會化共同配送。順應網絡購物快速發展的需要,推進快遞物流服務與電子商務的融合發展。加快農村物流網點建設,鼓勵和支持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向農村延伸。進一步擴大供銷社、郵政系統農村服務網絡,提升物流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提升和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物流功能。暢通城鄉雙向物流渠道,加快推進農產品從產地到銷地的直銷和配送以及農資、農機、日用工業品的配送下鄉,推動農村物流網絡與城市配送網絡的有效銜接,打造便利、快捷、高效的城鄉一體化配送物流體系。
三、物流金融工程。積極推動物流業與金融業的融合互動。結合物流業發展趨勢和金融服務需求,推進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物流金融服務產品,提升物流金融服務供給能力,完善物流金融服務體系,開展倉單質押、保兌倉、存貨質押、融資租賃、供應鏈金融以及票據融資等金融業務,為物流企業提供便捷的融資、結算、保險等個性化金融服務。加快推進物流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與金融機構的信息共享及業務合作,提高物流企業的監管和服務水平,增強融資能力。加快構建符合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融資體系,搭建銀企合作平臺,推進連接銀行、物流企業和客戶的信息網絡和數據庫建設。加強對物流金融市場的有效監管,加快制定物流金融行業服務標準,提高行業服務水平。圍繞鋼鐵、煤炭、汽車、農產品等重點領域,推進一批物流金融示范項目建設。
四、物聯網物流應用示范工程。積極推動物聯網、云計算、3G網絡、移動互聯網等高新技術在物流領域的研發應用,提高全省物流的智能化水平。加快物聯網技術在重點城市、重點物流園區和重點物流項目中的應用,引進和培育一批智能化水平高、示范帶動作用強的智慧物流企業,構筑智能化物流服務體系。以省、市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為基礎,探索建設智慧物流數據中心和分析應用中心,實現物流作業和物流過程的智能化、網絡化、自動化。推動物聯網技術在港口物流、冷鏈物流、產品溯源管理等重點領域的應用,在全省建設一批智慧物流研發及應用示范項目。依托南京、無錫、蘇州等城市和一批重點物流園區,推進物流過程可視化智能管理調度中心、智能化物流配送中心、智能化口岸物流等物聯網物流應用示范工程建設。
五、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工程。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的原則,加快建設匯集全省物流信息資源、溝通全國其它物流信息平臺的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圍繞汽車、鋼鐵、醫藥、農產品等重點行業,積極整合行業物流信息資源,加快建成一批提供全程供應鏈物流服務的行業物流專業信息平臺。加快推進具有品牌效應、規模優勢、區域影響力的物流資源交易平臺建設,優化交易方式,創新運營模式,實現社會物流資源的有效配置。加快推進通關便捷高效、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口岸物流信息平臺建設,推動港口、航運、物流、監管等口岸信息共享,加強與周邊地區電子口岸的互聯互通。
第三節 做強六大專業物流
依托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大力發展一批在全省具有行業特色的專業物流,提升全省專業物流服務水平。
一、汽車物流。加強汽車整車生產商、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等之間的戰略聯盟,推進整車省內外分撥配送網絡建設,擴大服務半徑,提升配送能力。圍繞整車生產基地,培育壯大一批專業化汽車物流企業,推進悅達環球、上汽賽克等汽車物流項目建設。加強對現有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整合,優化供應鏈流程,實施集中倉儲、統一配送。推動大型專業汽配物流市場創新經營模式,積極開展產品展示、質量檢測、電子商務、共同配送、售后維修等集成服務。加快蘇州、徐州、鎮江等城市的專業汽配市場升級改造,做大做強張家港正大富通、徐州中汽連鎖等一批汽配連鎖配送企業,形成體系健全、高效便捷、特色鮮明的整車、零部件物流服務體系。
二、鋼鐵物流。圍繞主要鋼鐵生產基地和大型專業市場,科學規劃和有序推進鋼鐵物流園區建設,推動鋼鐵貿易商、物流企業向物流園區集中。依托南京、鎮江、張家港等港口樞紐,重點推進南京濱江、鎮江惠龍港、沙鋼玖隆等一批鋼鐵物流園區建設,提升沙鋼、南鋼等鋼鐵主要生產基地的鋼鐵物流專業化水平,做大做強無錫大明物流等一批供應鏈物流企業。積極推動鋼鐵物流模式創新,加強物流金融、電子交易、期貨交割等新型物流模式的推廣應用。推進物流信息技術在鋼鐵物流中的應用,加快構建全省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的鋼鐵物流資源共享平臺。加快南京幕燕鋼鐵數碼港等虛擬交易平臺建設。
三、醫藥物流。推動大中型醫藥物流企業向居民社區和村鎮延伸配送網絡,加快構建面向城市、輻射鄉村的現代化醫藥物流配送體系。大力發展規范化的藥品連鎖經營,拓展跨區域和全國性連鎖網絡,實現連鎖經營、物流配送與電子商務的有效結合。加快推進醫藥物流標準體系建設,構建醫藥物流信息平臺。增強大中型醫藥物流企業供應鏈服務能力,重點推進南京醫藥、亞邦醫藥等物流項目建設。圍繞泰州國家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快醫藥物流基地規劃和建設,全面提升全省醫藥物流現代化水平。
四、能源物流。圍繞主要能源供應基地,加強石油、煤炭等能源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物流配套服務,建立完善的現代化能源物流體系。依托港口、鐵路積極發展煤炭多式聯運,重點打造徐州、濱海、大豐、太倉、靖江和鎮江等煤炭中轉儲備基地,加快形成具有洗選、混配、加工、配送、電子交易等功能的煤炭專業物流園區。建立大型煤炭物流企業與重點用煤企業之間的長期合作機制,開展定制化供應業務。推進煤炭交易中心和煤炭儲備基地開展網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加強成品油分銷服務網絡建設,形成以區域中心油庫為樞紐,市級分銷油庫為地區配送中心,其它直銷油庫為補充的多層次、高效率成品油倉儲配送體系。充分發揮沿海區位優勢,建設千萬噸級石油儲備基地,推進連云港、南通等大型原油物流項目建設。以打造沿海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為目標,積極推進連云港、南通等大型風機物流項目建設。
五、農產品物流。以糧食、棉花等大宗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努力提升全省農產品物流現代化水平。按照“兩縱兩橫、四大通道”的總體布局,圍繞國家級和省級糧食物流節點,加快構建以“四散化”為核心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按照新形勢下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要求,著力提升棉花物流設施現代化水平,加快推進集倉儲、加工、配送、電子交割、保稅于一體的面向全國的棉花物流平臺建設。加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完善各類保鮮、冷藏、冷凍、預冷、運輸、查驗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冷鏈物流產品監控和追溯系統,建設一批全國一流、輻射華東的冷鏈物流重點工程,把江蘇打造成為全國冷鏈物流標準化研究基地。繼續加快全省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構建全省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綜合信息平臺,推進南通、泰州、鹽城、宿遷等一批重點農產品物流項目建設,打造南京農副產品物流園、凌家塘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等一批國內一流的農產品物流項目。
六、快遞物流。著力構建集約化、規模化、網絡化的快遞物流服務體系,推進快遞轉運中心建設,加快形成面向企業和終端客戶的快遞物流網絡。加強對現有快遞企業的資源整合,積極培育品牌優、規模大、實力強的本地快遞企業。推動快遞基本業務與電子商務配送、供應鏈管理等新業務的融合發展,引導快遞企業加快進入制造業供應鏈服務領域。充分發揮郵政企業網絡優勢,依托南京中郵航空速遞物流集散中心,加快形成區域性速遞物流網絡。加快郵政農村物流網點建設,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的快遞物流服務。重點規劃建設南京祿口、蘇南碩放航空快遞樞紐、連云港航空快遞支線等航空轉運中心,推進無錫、南京陸路快遞樞紐和泰州、南通陸路快遞支線建設。
第五章 主要任務
第一節 加快物流企業發展
推動物流企業發展壯大。通過兼并聯合、資產重組等方式,壯大企業規模和實力,培育一批技術水平先進、主營業務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做強做優第三方物流企業,進一步加快制造企業、商貿企業分離物流業務,推進物流企業托管置換工商企業的物流要素,推動物流企業參與制造業供應鏈管理。
加強物流品牌建設。鼓勵優勢物流企業整合物流資源,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創新特色服務,加快品牌培育,逐步形成一批區域服務網絡廣、供應鏈管理能力強、物流服務水平優、品牌影響力大的現代物流知名企業。在醫藥、農產品、連鎖配送、信息服務、智能物流等領域加快培養一批本土物流品牌。加快物流領域馳名商標、著名商標的培育創建工作,逐步擴大品牌效應,推動品牌物流企業做大做強做優,提升品牌價值。
提高物流企業國際化水平。鼓勵本地物流企業與國際知名物流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的物流管理方法、運作模式和技術裝備。推動大型物流企業整合、并購國際物流資源,盡快納入區域乃至國際采購供應鏈,提高在國際范圍內配置物流資源的能力。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在江蘇設立地區總部、采購中心和配送中心,努力使江蘇成為中外物流企業的總部集聚地。加快物流服務“走出去”步伐,推動物流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逐步增加貨物貿易中物流服務比重。
第二節 創新物流發展模式
推動物流運作模式創新。加強物流企業與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推廣應用VMI、JIT模式,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精細化的供應鏈物流服務。加快連鎖配送企業物流與商流融合發展,推動物流與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集成化運作。引導物流企業發展一體化、多功能、全流程的高端物流業務,提升供應鏈管理能力。推動城市公共貨運、共同配送等新型物流組織方式,提高物流運作效率和服務水平。
促進物流業轉型升級。應用供應鏈管理理念、方法和技術,大力推廣實施采購、生產、銷售和物品回收物流一體化運作方式,拓展現有運輸、倉儲、聯運、快遞等企業的資源整合和服務延伸,加快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
倡導發展綠色物流。鼓勵和引導物流企業選用節能環保車輛、新能源汽車等節能環保物流設施,引導企業建立逆向物流體系,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推動托盤共用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甩掛運輸與多式聯運等先進運輸組織方式。
第三節 推進物流業區域聯動
積極推進物流業的跨區域交流與合作,打破區域壁壘,引導物流資源跨區域整合,建立統一開放、通暢高效的現代物流市場體系。以蘇南經濟轉型升級、蘇中經濟國際化和蘇北新型工業化為契機,加快發展蘇南高端物流業,推進蘇中、蘇北物流業的轉型升級,推動物流園區南北共建和物流企業合作發展。加強與長三角其他地區物流基礎設施的功能對接,推動建立長三角物流業與制造業供需對接平臺,創建物流誠信體系,建立物流信息、人才交流共享機制。深入推進蘇浙滬兩省一市地方電子口岸“大通關”合作,逐步實現跨關區、跨檢區的申報、審單、驗放協作機制。繼續推進與國內其他主要物流區域之間的深層次物流合作和聯動發展。加快發展適應國際中轉、國際采購、國際配送、國際轉口貿易業務要求的國際物流,逐步形成順應全球物流業發展的物流服務格局。
第四節 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大力推進以鐵路、水運、機場為重點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構建沿海、沿江、沿東隴海和滬寧四大國家級綜合交通運輸通道,加快建設淮揚鎮常、徐宿寧杭、寧連和徐宿淮鹽四條省級綜合運輸通道,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順暢、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推進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之間、城鄉之間和城際之間物流設施的銜接協調,加強公、鐵、水及航空樞紐之間的有效銜接,完善中轉聯運設施和集疏運體系。在重點鐵路貨場、港口、機場建設集裝箱中轉站、貨物轉運站,在交通樞紐、貨物集散地、產業集聚區及大中城市周邊合理規劃、改造和建設一批具備多式聯運條件的物流基礎設施,推進公共聯運樞紐建設。加強鐵路、港口、機場、多式聯運企業及物流園區之間的合作,創新多式聯運運營模式,著力推進物流園區與運輸樞紐之間的有效銜接。推動多式聯運信息平臺建設,切實提高物流基礎設施的網絡化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全省多式聯運的發展水平。
第五節 提高物流信息化與標準化水平
加強物流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物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物流信息采集的智能化,提升物流信息采集的速度、效率及準確率。制定和推廣物流信息技術標準和信息資源標準,建立全省物流信息采集、交換、共享機制。整合各部門物流相關信息資源,推進與物流相關的政務信息系統的協調與開放。推動重點行業、重點物流園區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實現資源共享、數據共用、信息互通。
加快物流標準化建設。以物流信息標準、服務標準和管理標準為切入點,抓緊研究制定一批對全省物流發展和服務水平提升有重大影響的物流標準。加快推動條形碼等物流技術以及托盤、集裝箱等物流裝卸設施設備的標準化,加快倉儲、轉運設施、運輸工具標準化改造。推進重點物流企業參與醫藥、汽車、電子、家電、冷鏈等行業及港口、物聯網、城市配送等領域物流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的制定和試點工作,引導有條件的物流企業參與相關國際標準的研究與制定。依托重點物流企業和物流園區,實施一批標準化示范工程。加快省級物流標準信息庫建設,推動物流標準的認證、咨詢、推廣實施等配套工作。
第六節 加快物流技術開發應用
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調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積極性,加速推進物流先進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應用。推廣物聯網技術在產品可追溯、在線調度管理、全自動物流配送以及智能配貨等領域的應用。在農產品、醫藥、汽車、家電、化工、集裝箱等行業開展RFID技術的應用示范,提高物流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推廣應用電子數據交換(EDI)、貨物跟蹤、自動分揀、自動導引車輛(AGV)、不停車自動交費系統(ETC)等物流新技術,加強物流新裝備的研發與生產,加強物流新技術和裝備在采購、生產、管理等環節中的應用。推進物流科技研發基地建設,提高物流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
第六章 規劃實施和保障
一、加強管理協調。建立健全分工明確、統一協調的全省物流業管理體制,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推進全省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合力。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加快推進政務公開,及時發布引導物流業發展的市場信息、政策信息,完善物流信息采集、交換、共享、開放機制,為物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政務環境。加快推進物流管理體制改革,清理阻礙或限制跨行業、跨地區物流服務的政策措施,支持物流企業跨地區經營,促進物流企業公平競爭。清理、取消涉及物流企業的不合理行政收費,降低企業運作成本。完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加強依法行政,完善政府監管,強化行業自律。發揮行業協會溝通政府和企業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快開展物流標準的推廣、物流技術的應用、物流人才的交流等工作。
二、強化規劃引導。加強對規劃組織與實施、政策制定與落實、項目建設與推進等方面的監督檢查與跟蹤評估,定期開展考核評價。根據規劃提出的思路、目標和重點,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或修訂物流業各專項規劃,形成完整的物流業發展規劃體系。省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物流園區、能源物流、農產品冷鏈物流等專項規劃,省經濟與信息化委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物流信息化專項規劃,省商務廳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商貿物流專項規劃,省交通運輸廳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港口物流、空港物流、多式聯運等專項規劃,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物流標準化專項規劃。各市要將現代物流業發展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物流樞紐城市要加快制定本地區的物流業發展規劃。
三、加大政策扶持。在財政扶持方面,各級政府要加大對物流基礎設施的投資扶持。對重大物流項目、重大基礎設施、物流人才培養、物流技術研發、物流標準制定及標準化示范、物流平臺建設等給予重點扶持,對省級物流園區和列入規劃的重點物流項目優先支持。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通過貼息或補助方式支持重點項目建設。在用地保障方面,加大對物流業的土地政策支持力度,適當增加物流業發展用地。對省級物流園區和納入規劃的重點物流項目用地給予重點保障。支持將工業企業舊廠房、倉庫和存量土地資源用于發展物流業。對分離后新設立的物流企業,在不改變土地用途、不重新開發建設的情況下,可暫不辦理土地變更手續。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的企業或單位利用原有工業廠房、倉儲用房興辦物流業的,土地用途和土地使用權人可暫不變更。在稅收優惠方面,加大對發展現代物流業的稅收扶持力度,切實減輕物流企業稅收負擔。繼續開展稅收試點物流企業認定工作,經認定的物流企業差額征收營業稅。用足用好物流營業稅抵扣政策。在企業主輔分離過程中,對分離出的符合條件的交通運輸企業,經審核認定后,可直接認定為自開票納稅人。在投融資方面,鼓勵不同所有制投資者參與物流項目和物流園區的建設,鼓勵物流企業通過股票上市、發行債券、增資擴股、融資租賃、保險資金等途徑籌集資金。進一步做實、做強物流園區融資平臺,切實提升融資能力。加大金融機構信貸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物流企業信用擔保機制,創新金融工具,提高對物流企業的金融服務水平。鼓勵有條件的項目引入基礎產業投資基金等,為項目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在交通管理方面,進一步促進物流車輛便利通行,優化城市物流配送車輛的交通管理,對進入市區的物流配送車輛,優先發放貨車通行證,為配送車輛在市區通行和停車提供便利。進一步放寬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在考慮城市交通和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研究制定城市物流配送車輛便利通行的政策措施。
四、加強考核獎勵。省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制定省級物流園區的認定辦法并開展認定工作。經認定的省級物流園區在物流項目審批、資金扶持、土地利用、稅費優惠、項目用電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建立省級物流園區綜合考核評價體系。
五、提升基礎工作。進一步完善物流法律法規體系,清理廢除各類不適應物流業發展的行政規定,促進公平競爭。完善物流統計指標體系和核算方法,建立江蘇物流業發展的預警、預測和信息發布制度,促進物流業統計信息交流,建立健全共享機制,提高統計數據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六、強化人才支撐。充分發揮我省科教人才優勢,支持物流相關學科建設和產學研基地建設,推動物流企業與科研單位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在對全省物流人才數量及結構需求科學預測的基礎上,加強物流業在職人員培訓,大力培養物流業適用技能人才,大力引進通曉國際規則、熟悉現代管理的高層次物流專業人才,為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