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為誰敲響警鐘?
2011-2-27 15:2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駱建領
2月10日上午,安徽省六安市2011年“春風行動”最后一場招聘會在皋城廣場舉行。2月11日,湖北省為農民工“送崗位、送信息、送培訓、送信心”春風行動在咸寧市啟動,省委省政府、各廳局主要負責人高調出席。與此同時,上海、廣東等沿海各地企業紛紛奔赴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到“家門口”爭搶農民工。
幾年前就曾熱議的“用工荒”問題,在今年尤其受到關注。隨著中國經濟地圖的悄然變化,中西部已開始與東部展開激烈的農民工“爭奪戰”。據悉,新春伊始,東部沿海各企業就已如坐針氈,開始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采取“賄賂”、“長途奔襲”、“暗送秋波”等各種手段截留、挖取農民工。而一向沉默持重的中西部今年也開始高調進入與東部的用工爭奪戰。
“用工荒”現象的產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產業發展的趨向。隨著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的推進,中西部地區投資條件逐漸改善,沿海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步向中西部轉移。像武漢的電子加工、機械制造、餐飲服務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用工需求增速已首次超過沿海,表現出強勢的競爭力。大量低端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西進內遷,給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能量,拉動中西部地區的用工需求,同時也加速了一些內陸省份打工者從沿海向內地的回流,加劇了沿海地區的“用工荒”。這些情況似乎表明,“孔雀東南飛”的老皇歷真要改改了。
二十多年過去了,“民工潮”變成了“用工荒”。面對此境,東部的一些企業為了留住人才,紛紛拋出“高薪”、“高福利”的誘人橄欖枝,向廣大農民工“示好”。而中西部地區更是充分利用區位等各種優勢積極“鋪路搭橋”,大打親情牌,想從感情上拴住徘徊不定的農民工。相對于高消費、強競爭的東部沿海,中西部地區多是農民工的家鄉,出于求穩心態,如果不出遠門就能找到工作,似乎廣大務工者更樂意就近“安營扎寨”,而不會再舍近求遠。另據調研發現,相對于平均工資僅僅高出中西部5%的東部地區,象征性的加薪和福利待遇已不能對農民工產生太大的誘惑,而與東部差距不斷縮小的中西部則越來越具有吸引農民工的優勢。
當然,這并不等于中西部企業就可以高枕無憂,坐待農民工上門了。“用工荒”讓東部地區招工難的同時,也倒逼一些企業提高工資水平、提升福利待遇,倒逼地方政府打破城鄉藩籬,給農民工以平等的社會待遇。尤其對于中西部大量低端產業,特別是以服務為主要特征的物流業,更需要有緊迫感和憂患意識。如果說“用工荒”警示東部地區必須轉型升級、“騰籠換鳥”,那么中西部地區更應該認識到“前車之覆,后車之鑒”的道理,積極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加快企業由傳統向現代、由低端向高端的轉型升級,實現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的過渡,擯棄依靠勞動力紅利、人口紅利求生存謀發展的錯誤思想,真正做到未雨綢繆。
雖然“用工荒”使農民工一定程度上有了更多的選擇余地,多了些與企業討價還價、“分庭抗禮”的籌碼。但農民工并不是鷸蚌相爭而得利的漁翁,并不是這場博弈戰的最終受益者。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民工雖然創造了超過50%的GDP,但是中國農民工的身份卻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而導致“用工荒”的根本原因似乎就在于此。外出打工的漂泊感、生存的危機感,遭遇的身份歧視、發展限制等各種不公正待遇,成為誘發“用工荒”的內因。
所以,中西部地區及廣大企業更應該關注“用工荒”背后的農民工生存和發展問題,關注農民工的社會身份和歸屬問題。只有留住農民工的心,才能真正留住他們的人,也才能從根本上擺脫“用工荒”的困擾。“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留在,在那時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離去,請把我埋在,埋在這春天里。”2011年春晚,農民工組合旭日陽剛真誠而樸實的《春天里》,唱出了當代廣大農民工的心聲。相信下一個春天,不要讓“用工荒”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