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物流
2011-5-22 2:1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楊龍魁一身醬色制服,干凈利落地站在我家門口,臉上是笑語吟吟的樣子。兩個小時前,他給我發過短信說,大約9 點到,如果不在家就告訴他。“你可真準時。”我有點高興地夸獎了他。他稍稍彎了一下腰,將手里的包裹捧著送給我,“這是您在凡客訂的貨,請查收。”我趕緊接過來,簽字。他撕下單據,又說,“要是不合適,您可以撥打我們的400 電話,我們免費為您退、換貨一次。”接著,他微笑著離開。
這簡直就像是在做戲,但它卻是真實的凡客誠品訂單配送服務,就發生在我寫這篇文章的前兩天。我將這些說給凡客旗下的北京如風達快遞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紅義聽,他哈哈大笑,“真的嗎?看來這小伙子做得很到位,這是我們的規定啊!”我奇怪一個快遞人員一天要接觸那么多客戶,每人都發一條短信,那得多少錢啊?“ 哪兒用他們出錢,他們的手機都是公司統一配的,手機費全部報銷啊。” 李紅義一臉正色。
我更是驚訝,“那公司得花多少錢?!” 現在,如風達的快遞人員已經3000 人之多了。“這算什么,我們馬上還要給他們一人配一臺3000 多元的手持終端做GPS 定位,實現每一個訂單的可視化跟蹤。”李紅義講得很激動,“你在電腦里查看你的訂單,可以看到一個小人正在地圖上朝你走來,點擊這個小人,就可以看到他現在離你有多遠。”他怕我想象不出來,又說,“就像你家車上的GPS 導航。”
我說:“那如果這位快遞先生,再帶上一個POS 機,再帶上發票打印機,不就成了一個移動柜臺了。”
移動的“柜臺”
沒錯!這就是作為商業基礎設施的物流在C 時代發生的變化。以前,我們買東西會到商場的柜臺,衣著光鮮的服務員迎來送往;現在,我們則以一顆狂熱的心,對著冰冷的電腦下單,唯一接觸到的為商品提供服務的人就是快遞員。快遞員成為商家的門面,或者說是它呈現給消費者的一個重要交互界面。如果這個界面不夠友好,那顆狂熱下單的心,又將如何收拾?
今年3月份,中國快遞業的龍頭企業——順豐速遞,開始在深圳推行一種服務:快遞人員在送上貨品、收完錢之后,可以立即打印發票。見到這個手持票據打印機的人說,東西很小,和小票打印機類似。這可以說是將柜臺服務進一步向前延伸的典型應用。
最近國家郵政局發布公告,今年3 月份我國快遞行業收入達到61.8 億元,單月業務首次突破60 億元大關,比起2 月的36.6 億元大增68.85%,簡單一加就可得出,一年快遞業務就達到700 多億元。
李紅義說,一般情況下,快遞規模與快遞投入是成正比的。如風達內部專門開發了一個軟件,用來測量當訂單增長到多少時,應該再建一個新的配送站。2007年末成立的凡客誠品,去年的銷售收入20 億元,CEO 陳年曾預測2011 年的目標是60 億元;如風達的快遞人數亦設定了相應的增長目標:將從去年底的近3000 人,增加到至少8000 人。
凡客誠品成立時,如風達還是一個只有15 人的物流部門。2008 年4 月注冊成獨立公司。此后如風達迅速布點杭州、無錫、山東、廣州、深圳等10 個地區。在其進駐的城市中,如風達的配送量平均占到凡客總配送量的50% 以上,北京和上海的比例則高達90%。
如風達是凡客的戰略布局點,銷售收入增加的同時,要提升物流配送體驗,否則投訴率會相應擴大。這一法則不僅適用于自建物流配送的電子商務公司,而且適用于順豐及“四通一達”快遞公司。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信息技術營造的移動互聯網環境。匯通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翟學魂舉了一個例子:10 年前中外運采購一批高通的GPS 車載系統,每臺車初始投入4 萬多元。今天,用這筆錢可以為客戶的一臺車提供80 多年的云計算服務!再看身邊的例子,幾年前帶GPS 定位的手機至少要5000 元以上,但現在幾乎成為每一款手機必帶的模塊設置。寬帶流量費也少了很多,一臺手機一個月1G 的流量對于一個人來說基本用不完。
當移動互聯變得像自來水一樣方便,商業競爭又促使企業去提升客戶體驗時,快遞服務水平的提升就成為了必然。翟學魂在為如風達搭建包裹可視化跟蹤系統,“這好像一朵私有云。”凡客考慮到客戶數據安全問題,將服務器設在了自己公司內,匯通天下將系統嵌入到互聯網,再對接凡客的進銷存、訂單、配送等系統。如此下來,在外面行走著的快遞員就像一個個被激活的細胞,隨時隨地都可以向“云”端(即服務器系統)發回數據,再通過“云”傳送給每一個想查看訂單狀態的客戶。
翟學魂說,訂單的可視化跟蹤,將成為每一個快遞公司或電子商務公司的標配。京東商城就比凡客更早提供此項服務。3 月28 日下午,京東商城宣布其“包裹可視化跟蹤系統”(GIS) 正式上線,配送人員全部配備PDA 設備,用戶可在地圖上實時跟蹤所購商品在道路上移動等投遞情況,只要在訂單詳情里點擊“訂單軌跡”即可實現。這與凡客正在測試的系統幾乎一模一樣。
有人預計京東商城的日訂單量即將從13 萬單邁向20萬單,隨之而來的快遞人員則會在今年6 月份達到6000人。這樣算下來,僅凡客和京東商城兩家公司的快遞人員,就已經達到1.4 萬人以上,而且都是手持PDA 移動終端的人,如果再加上順豐那些隨身攜帶手持型發票打印機的人,你會發現,這個社會的快遞人員已經變得如此時尚,再也不是身上沾滿油污的外來民工。
物流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快遞業務與移動互聯網對接之后,成為商家的新“交付界面”。但是對接到此,并沒有結束。
被改造的倉儲
在網站下訂單之后,當你看到這些詳細的訂單跟蹤信息時,心中肯定會有種莫名踏實的感覺吧,這就是電子商務企業要為你營造的良好購物體驗。但是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特別是對那些從傳統物流企業轉換而來的倉庫,需要適應電子商務的節奏做很多革命性的改造。
傳統倉庫和B2C 電子商務的倉庫有明顯的差別:前者一箱一箱地整齊碼放在貨架上,但后者的貨架參差不齊,在亞馬遜北京通州倉庫里你甚至會發現襪子和牛肉干堆放在一起。這是因為兩者商業模式有根本差異:傳統倉庫基本都是B2B 的模式,只需要一車一車地把貨從一個倉庫運到另一個倉庫,后者的訂單特點是批次更多、批量更小,庫存里堆積著成千上萬種產品,如何迅速地將需要的產品一件件地分揀出來是關鍵。
要想達到迅速地分揀,就應該從入庫、收貨、擺放開始做功夫。亞馬遜在收貨時,都要一件件地做長、寬、高的標準化測量,以此優化包裝成本,同時通過給貨物稱重保證商品不會錯,這就是必須完成固定的收貨程序;上架時完全是隨機的,哪兒有空地兒就擺哪兒,但工作人員手中的PDA 會記錄下它所在的位置,這就是亞馬遜特有的random store 系統,所以你別看貨品擺放得歪七扭八,但它們都有自己固定的獨立身份,這樣也可以最合理地應用庫存面積;揀貨時,在工作人員的PDA 中已經獲得了一個最佳路徑,他們只要按此路徑去揀貨即可。亞馬遜北京通州倉庫最快的訂單出庫時間是兩小時,基本可以實現當天晚上11 點前下的訂單,可以保證第二天送達。
寶供物流是一個起步于1994 年的傳統物流企業,一直以來承接的都是B2B的業務,直到2008 年接下李寧的電子商務物流業務,為此不得不專門研發了一整套快速分揀的業務模式和IT 系統,這就是傳統物流企業在對接電子商務時必須做出的改變。
從2008 年開始,李寧在寶供的運營下并未出錯,直到去年淘寶發起光棍節促銷。負責給李寧做快遞對接的申通出了問題。促銷當天李寧官方店接了9 萬個訂單,平日訂單量大概在7000 單左右,這是超過10 倍的增長。那段時間,申通在昆明、貴陽、蘭州、西安、北京等具有中轉職能的網點,幾乎同時爆倉,因為淘寶訂單已占其業務總量60% 左右。
快遞爆倉之后,貨品就算高效地出了倉庫,也不能及時送達到用戶手中。所以,傳統物流企業在做B2C 業務,僅僅考慮倉庫的管理遠遠不夠。以前寶供物流董事長劉武總會強調倉庫改造的重要性,但現在會加上一句:“配送能力也很關鍵!”
一旦打通了快遞環節,傳統物流企業就算實現了與電子商務的對接。用戶也就可以在電腦上看到訂單追蹤信息,同時享用如移動柜臺一樣的快遞服務。要知道,凡客、京東商城都經歷嚴重的爆倉事件。而且與亞馬遜等美國公司相比,他們的IT技術還差得很遠。
要不然,在美國考察的京東商城總裁劉強東,不會寫下這樣感慨:“這是我見過的電子商務公司中揀貨效率最高的一個物流中心。7 名揀貨員可以輕松達到15000單/天,國內同行共同努力呀!”據了解,京東商城的倉庫,現在每個揀貨員一天能揀出50 單左右。
由于傳統物流企業向電子商務物流需要時間和技巧,這就導致了一個巨大的缺口,畢竟電子商務正車輪滾滾地向人們奔來。誰來填補第三方倉儲物流的空缺?創立于2007年的五洲在線,最初是一家提供電子商務解決方案的公司,2010 年其創始人梁凱看到了電子商務物流的機會,果斷轉型倉儲物流。上海酷武物流有限公司2010 年4 月8 日成立,同年6 月份接到淘寶C 店的第一個物流訂單,此后不到一年已為50 多個品牌服務,還承接了淘寶商超的所有物流運營。
C 時代的物流已經呈現出較明顯的特點:由移動互聯網技術引發了消費者對便捷性的需求,即較高客戶體驗需求的出現,由此推動了對快遞業務的改革,促使每一個快遞員都要像一個個被激活的細胞,迅速而有效地適應客戶需求,最終成為移動的“柜臺”。這些來自終端的需求,再帶動倉庫的改造,使其具備同樣靈活的反應系統。
但事情到此,還是沒有結束。
可感知的貨物運輸
翟學魂正想辦法讓所有物流企業的貨車上網,只要連上網絡,“跑在路上的所有貨車,可以隨時向企業總部發回數據信息。”此前,在運輸過程中,貨車司機需要在固定節點手工輸入數據,以備做貨物信息跟蹤。
現在,只要給貨物裝上RFID 標簽,同時把每輛貨車連上移動互聯網,就不需要手工輸入了。“如果每輛車每隔幾秒上傳數據,這個數據是海量的,在過去確實無法實現,但是移動互聯環境和IT 技術如今已經十分成熟便捷。”翟學魂認為,只要搭建一個云平臺,就可以實現海量數據的管理。“數據傳到云端,再傳到客戶那里。”
事實上,關于物流運輸的全程可視化跟蹤,業內早有設想。也就是,以GIS 技術、定位技術、無線通信技術之間相互集成產生新的應用:GIS 可以作為基礎的信息系統平臺,具有可視化、地理分析和空間分析、數據庫統一管理等的優勢;GPS 定位和導航技術根據具體的應用需要,可以實時獲取不同精度的目標位置信息;GSM通信技術可以實現大范圍內數據傳輸,對于信息系統指揮、調度、監控、管理等具有重大的意義。這三項技術的集成,可以有效地實現對運輸車輛實時動態地追蹤與監控。
不過,這種設想并未得到劉武的認可。“每個貨物都裝上RFID,你知道那得多少錢?一個RFID 芯片就要1 塊多錢。”劉武覺得,現在的物流業拼價格已經拼得這么慘烈,而汽油等成本也在不斷飛升,如果再無端增加成本就會失去競爭力。他還講了另一個業內門道:傳統物流企業大多沒有自己完備的運輸隊伍,都是找第三方貨運公司,有的貨運公司規模、技術先進,可能愿意做改造,但有的規模小如散兵游勇,他怎么可能做技術改造?此外,物流業內的標準也極不統一,“條碼、包裝、托盤、車廂等等都沒有統一標準,在這種情況下,怎么可能實現所有貨車的聯動?”
就在傳統物流企業觀望而不敢輕易舉步之時,敢想敢干的馬云,已經有了一個偉大的物流戰略。阿里集團要建全國性大倉,目前圈定了7 個地方,將在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華中、西南和西北7 大區域選擇中心位置進行倉儲設施投資。在阿里內部的一張物流規劃圖中,基本已經選定了7 個城市:烏魯木齊、成都、廣州、上海、鄭州、北京、沈陽。7 大倉建好之后,就相當于淘寶建立了能夠覆蓋全國的干線物流。從這7 大倉出發,又可完成向各自區域輻射的支線物流,如此便可形成了傳統物流業常常掛在口頭的夢想:開弓兩把箭,一支干線一支支線,射向全國。
計劃中,大倉的運營全部交由第三方倉儲物流公司,而阿里巴巴自己負責倉庫之間的信息化管理,即不斷完善“物流寶”。馬云的邏輯十分清楚,有了信息系統,淘寶就可以調遣整個商業大盤,從進貨、發貨到出貨、運輸、配送,整個過程阿里即可一覽無余。
一旦有了阿里大倉和物流寶平臺,那么就可“貨不動數據動”,貨全部放在阿里大倉里面,只有訂單牽動的數據在物流寶平臺跑動即可,數據跑到消費者那里之后,貨再從大倉直接發往消費者手中。
馬云的大物流架構,縮減了大量的運輸環節,最終可實現全國貨物即需即用的調配。如果再往后匹配高效率的倉儲運營管理,以及隨時可以連接到的快遞員,那么C 時代的物流就將無處不在,如同當下無處不在的通信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