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共贏的創新模式
2011-5-25 23:4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殷向陽
當前,適合企業需要的物流人才非常少。如何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調配高校物流人力資源,解決企業及社會物流人才的需求?如何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發揮企業的市場主導作用、將研究領域的物流項目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官產學研”的合作聯盟顯得尤為重要。全球背景下的市場競爭是科技實力的較量,歸根結底是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創新能力,而“官產學研”合作正是推進政府平臺積極支持產學研聯盟建設的有效措施。
主要問題
產學研結合是對科學技術、資金、設備、人才等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產出和合理分配。目前主要的產學研形式有大學科技園模式、工程中心模式、校企聯合共建經濟實體、高校自辦經濟實體、政府推動產學研合作實體等。雖然形式多樣,但效果不明顯,歸根結底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政策導向
高校在產學研合作中,仍然充當輔助角色、執行者,一般是企業需要什么,高校研究什么,而主動去尋求科研成果轉化的情況較少。重視科研而不重視科技研發,原因是論文的發表成果獲獎是作為科技業務考評、職稱評定和選拔人才重要指標。另外,高校科技人員對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養、知識產權的轉化等方面意識比較淡薄,過于重視研發國內外前沿性項目。而對企業需求的項目和市場前景重視不夠,盡管企業在整個合作中起主導作用。但由于其利益驅動性科研的特色,使研究機構更多考慮其短期利益,沒有和企業合作的意向。因此,不利于其產學研向縱深方向發展。
■研究成果與企業需求不匹配
目前,大多數科技成果處于基礎研究和實驗室階段,距離市場較遠,無法實現產業化,與企業期盼的科研成果能夠快速進入市場,轉化為經濟效益不匹配。技術成果成熟度不夠,也是導致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資金問題亟待解決
目前,研發費用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是不菲的投入與支出,即使企業有意愿進行研發和技術革新,資金不足卻成了瓶頸,勢必阻礙產學研合作向深層發展。一批擬發展產學研的企業都在等待政府的立項和資助,政府的職能發揮顯得尤為重要。此外,高校及科研機構因政府用于研發投入的資金有限,科研成果轉化力度不夠,也限制了其科研經費的獲得。兩方面長期并存,形成了惡性循環。
■信息不暢、機制不全
目前,沈陽市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官產學研信息交流平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無法及時反映自身的需求與之進行信息交流,彼此信息不對稱使高校、科研機構等諸多科研成果無法轉化,企業尚不知從何處尋求滿意的科研成果為自身發展服務。同時,產學研合作之間仍停留于較低層面,并未形成系統的溝通渠道,無法形成長期合作關系來提高各自主體的運作成本。而且,產學研組織松散,使得各部門溝通、協調、統籌信息不暢,阻礙發展。
■產學研合作模式與機制問題
高校因體制問題和相關政策的約束,在與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時有些條件難以達成一致,特別是合作模式和機制方面。如創辦新公司、知識產權入股、多種技術轉移形式及科技人員參與形式等,導致產學研合作模式和機制成為合作不暢的瓶頸。
創新模式
官產學研是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之間借助政府平臺在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風險共擔、共同發展的基礎上開展的資源優勢的整合。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官產學研”的合作組織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關鍵需要共同協作,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官產學研合作聯盟”,最終實現企業高管充實了高校師資隊伍,學生就業有了保障,科技創新有了突破的局面,從而推動了物流產業的發展和社會效益的增加。
產學研結合,企業是重要一環。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沒有運營高效、規模龐大的物流企業群體,就不會有先進的物流業。近幾年,沈陽中深集團深知官產學研合作的實質意義,站在企業角度,一直積極努力地尋求官產學研結合的探索,力求與合作組織共同推進技術和項目的研發,促進物流產品轉化為生產力,推動物流產業的發展。
目前,沈陽中深集團已與遼寧省、市內多所高校簽署產學研合作協議,本著服務企業、滿足產業需求、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的原則,借助政府支持,搞物流產品的研發。主要根據現代物流市場需求,通過在高校中選取物流學科優秀的帶頭人與企業合作構建物流產學實訓基地,開發實驗室,建立工程研究所,開發物流信息平臺和物流軟件產品,研發供應鏈物流產品等,集成各類資源,以提升創新能力為目標,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2006年,通過省、市政府搭建平臺,該集團一直與諸多高校進行長期產學研合作,目的是為更好地促進公司資金和技術的聚集,帶動區域產業協調發展,提高整體效益。為滿足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企業進出口貿易需求,填補開發區保稅倉儲的空白,提升物流服務水平,加速通關效率,以實現“區港聯動”的綜合效應,沈陽中深集團向政府提出與科研院所共同組建開放性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平臺“公共保稅物流平臺”。項目于2005年建立,運營5年至今,成為產學研聯盟,科技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良好的范本。增強了科研院所項目研發的造血能力,為公司物流技術提高,為駐區企業的服務,為政府的稅收,為拉動城市物流業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2009年,沈陽中深集團已被批準為中國物流學會產學研基地,為加強官產學研進一步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各所高校與沈陽中深集團合作期間,雙方可謂受益匪淺。
高校根據公司的項目需求和企業難題,高校積極組織力量進行理論研究、成果轉化和技術攻關,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幫助公司解決經營中制約公司發展的技術難題、流程冗余及管理問題,支持企業創新,把學校的理論及技術成果優先提供給企業進行成果轉化,促進沈陽中深集團物流產業的發展。
雙方高層領導定期協商,及時研究并解決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協助公司制定長遠發展規劃和戰略定位,幫助其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為今后的長期合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高校派出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參與企業的運營管理和業務工作,充分利用沈陽中深集團的資源優勢和運營條件,為高校提供良好的實驗室和實訓基地,為集團人才培養、技術咨詢、課程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作了有利支持。同時,該集團也為高校解決了學生實訓和科研任務的完成;高校可優先推薦畢業生,到沈陽中深集團實習或定向培養,作為人才儲備力量。
對于投資少、成本低、附加值高、見效快的優秀科研成果,沈陽中深集團采取直接委托高校實施企業產業化開發和成果轉化;對于投資大、周期長、風險大、附加值高的科技產品,公司與高校采取專利技術許可、轉讓或股份轉讓、合資合作等方式靈活實現成果轉化。
總而言之,“官產學研”的合作,成為發展必然趨勢。政府、企業、高校及科研院需要充分借鑒國內外的產學研合作成功案例,充分考慮各方的需求和共同利益,吸取經驗,構建聯盟,高瞻遠矚,抓住機遇,將產學研工作向縱深發展,發揮企業培養專業人才,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的職能,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構成利益共同體,形成知識、技術和市場的融合。從而實現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推動物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及全社會的共同進步。(作者為沈陽中深集團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