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外貿順差占比并非最佳選擇
2011-5-28 13:4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從上述數(shù)據(jù)來看,中國外貿處于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階段。但是進口增加似乎是一個趨勢。因為中國巨量的外匯儲備要現(xiàn)實化,不能僅僅是一個債務數(shù)據(jù),更應當兌現(xiàn)成現(xiàn)實的資產、資源和產品。因此,進口增加似乎將成為中國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特征。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預計中國今年的貿易順差或降至1000億美元左右,建議應逐步降低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今年的貿易順差會從去年的1800億降到1200億美元左右,甚至有可能降至1000億美元左右,外貿順差占GDP比重將降到2%以下,甚至1%~1.5%的水平。但是,降低外貿順差占GDP的比重并非最優(yōu)選擇,因為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外貿過剩論,對中國來說,外貿出口的強大,依然是必須的。
目前,中國企業(yè)在從事外貿活動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從企業(yè)角度來看,很多企業(yè)靠出口退稅度日。
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外匯匯率的波動,給中國外貿企業(yè)帶來巨大的風險。大約70%國家的商品勞務是用美元計價的,但由于匯率的頻繁波動,企業(yè)在進行國際貿易活動時,難以估算費用和盈利,為合同的簽訂以及合同的盈利水平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如何有效規(guī)避匯率波動風險,金融危機發(fā)生前,有很多中國企業(yè)墜入西方金融工具的圈套里,不但沒有對沖風險,反而將自己陷進去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給中國企業(yè)增加了勞動力、原材料成本,但是價格卻沒有提高,因此,利潤削弱的很厲害,很多貿易企業(yè)舉步維艱,靠退稅過日子。
外貿拉動經濟增長遭遇到瓶頸,這種困難,根源于當前的貿易模式。中國現(xiàn)行的貿易格局,依然處于價值鏈的低端。
首先,國際分工檔次低、產品附加值低、收益少、核心競爭力差,中國處于微笑曲線中間,現(xiàn)在還是世界加工廠。因此,要加大自主創(chuàng)新力度,讓“中國制造”真正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jù)有力的位置。
其次,目前的外貿產品,多為耗能型產業(yè),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較嚴重,給環(huán)境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中國的企業(yè)家應當進入新興產業(yè),改變中國制造的層次和種類,發(fā)展低碳型的產業(yè)。
再次,低價競爭引起貿易摩擦,近日歐洲與中國的貿易摩擦一觸即發(fā)。這種低工資和低價格模式不可持續(xù),需要改進工人的技術,提高工人技能。
最后,過度低價格、低工資,不僅沒有提高人們的收入,還使資源流失嚴重,出口對就業(yè)盡管有較大的貢獻但付出的代價也異常昂貴。
另外,多年的創(chuàng)匯型出口政策,使得中國積累了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些巨額外匯,構成了M2的過度擴張,外匯占款問題直接導致通脹的壓力。央行可能通過擴大負債,也就是通過貨幣發(fā)行的機制,承擔這一巨額外匯占款對沖成本,即因此放大了基礎貨幣和廣義貨幣供應量M2,將增加通脹壓力。由此給貨幣政策帶來了兩難,如果加息,則因為這種貨幣供應是內生型的,沒有作用;如果不加息,則通脹壓力向全社會擴散。
中國長年保持經常項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雙順差”,導致國家外匯儲備過高,給人留下話柄,損失了很多福利。因為作為債務型的美元,失去其與黃金、資源、產品掛鉤的基礎,容易貶值,構成我們的福利損失。而且,美元長期貶值的趨勢,并沒真正的改變,雖然有時候出于某種被迫的義務,美元會短暫升值。
隨著外匯儲備的升高,制約中國的外匯稀缺度已經變成過剩,因此,這種政策應當改變,我們不僅要提高自身的制造能力和商業(yè)流通水準,還要提高金融水準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中國出口創(chuàng)匯的模式,還在以慣性和習慣在實際中持續(xù),我們要真切地改變現(xiàn)行貿易模式,否則可能像日本那樣,被國際上金融戰(zhàn)爭給算計了,不僅外貿遭遇損失,而且經濟也遭遇重創(chuàng)。增加進口雖然是減少外匯儲備的一個辦法,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增加出口產品的價值和質量,要及時轉型,因為光是增加進口,還是不能提高生產能力和綜合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