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GIS“遇見”智慧物流
2012-1-17 12:2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年來,隨著“智慧物流”概念的炒熱,以“物聯化”、“互聯化”和“智能化”為核心的智慧物流信息技術和應用體系開始樹立。空間信息管理作為一直以來物流構建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更是被智慧物流所重視。GIS自然就成為推動和實現物流信息化的關鍵技術,它是智慧物流物聯網體系的重要樞紐,互聯化的必要信息平臺,智能化的分析要件。
智慧物流給GIS帶來“新機遇”
IBM于2009年提出了,建立一個面向未來的具有先進、互聯和智能三大特征的供應鏈,通過感應器、RFID標簽、制動器、GPS和其它設備及系統生成實時信息的“智慧供應鏈”概念,緊接著“智慧物流”的概念由此延伸而出。與智能物流,強調構建一個虛擬的物流動態信息化的互聯網管理體系不同,“智慧物流”更重視將物聯網、傳感網與現有的互聯網整合起來,通過以精細、動態、科學的管理,實現物流的自動化、可視化、可控化、智能化、網絡化,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創造更豐富社會價值的綜合內涵。GIS在智慧物流的建設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據相關資料,2011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將達158萬億元,物流總成本占GDP約18.4%,與1991年的24%相比,社會物流總費的下降明顯,我國物流行業的進步突出。但是與歐美發達國家8.9%相比,高出一倍多社會物流總額,也意味著我國的整體物流成本仍處于高位,物流行業發展空間巨大,物流標準化程度低、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系統、提供基礎信息和公共服務的平臺發展緩慢等成為現階段物流發展的制約。
在智慧物流概念出世的同一年,國務院《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積極推進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化,促進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積極開發和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NSS)、地理信息系統(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統(VICS)、不停車自動交費系統(ETC)、智能交通系統(ITS)等運輸領域新技術,加強物流信息系統安全體系研究。兩年后,2011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持續強調,加強物流新技術的自主研發,重點支持貨物跟蹤定位、無線射頻識別、物流信息平臺、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軟件、移動物流信息服務等關鍵技術攻關。適時啟動物聯網在物流領域的應用示范。兩項政策都從國家宏觀層面,強調了發揮地理信息系統等關鍵信息技術,在物流信息化中的作用。
智慧物流中GIS的“新角色”
物流是在空間、時間變化中的商品等物質資料的動態狀態。因此,很大程度上物流管理是對商品、資料的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的管理。在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智能物流技術流程中,智能終端利用射頻識別RFID技術、紅外感應、激光掃描等傳感技術獲取商品的各種屬性信息,再通過通信手段傳遞到智能數據中心對數據進行集中統計、分析、管理、共享、利用,從而為物流管理甚至是整體商業經營提供決策支持。
GIS對空間和屬性數據采集、輸入、編輯、存儲、管理、分析、查詢、輸出和顯示的功能,不僅能夠實現對物流貨物運輸路徑的選擇、倉庫地址的選擇、有效的降低成本,更能夠在定單管理、運輸、倉儲、裝卸、送遞、報關、退貨處理、信息服務及增殖業務等物流程序中,提供預測、監測、規劃管理和決策的科學依據。
在智能物流體系中,GIS能通過車輛、貨物跟蹤、運輸路線規劃、導航、信息查詢、模擬與決策等功能,實現對物流過程的全面控制和管理,創造高效率、高量質的物流配送服務。而在智慧物流體系中,基于物聯網的物流感知體系,加大了GIS對物質資料的屬性管理的范疇,也拓寬了GIS在物流應用中的內容。
另外,由于智慧物流強調的是企業內部生產過程,同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個人之前的全部物流活動一體化,智慧物流也不僅僅局限于一個企業、地區、國家,它更重視一個社會化物流體系建設。因此,在智慧物流的應用需求下,GIS本身不再被看作一個可孤立的物流管理平臺,而將融入到企業商業決策的應用,或大眾公共服務提供中,最大化的實現GIS物流配送分析與區域地理分析、商圈地理分析、競爭狀況分析等功能的整合。
GIS的物流分析不再“單薄”
在智慧物流中,集成RFID識別技術、GPS通訊技術和傳感技術的信息采集終端,不僅能識別物體的身份信息,還可以識別物體的不同狀態。溫度、密度、壓力、顏色、體積等等更為豐富的信息被添加到GIS中,使貨物的空間屬性變得更為具體和完善,擴大了GIS的分析源,強化了GIS的分析功能和分析效果。
首先,數據源方面。在物聯網環境下,貨物單一ID標簽,被集成位置、狀態信息的標簽所替代,可視化的納入GIS基礎平臺上。GIS 在智慧物流中,不再局限于對商品、物質資料不可變屬性——身份的表達,傳感網下如溫度、濕度、密度、重量、體積等各種物質變量屬性,被整合到GIP信息平臺中,GIS本身也不僅僅停留于貨物運輸的動態空間變化,更將關注諸如天氣、氣候、環境等地理因素對貨物的影響。
其次,分析功能方面。如在冷鏈物流中,GIS不僅只關注整車貨物位置移動分析,還需要將冷凍貨物的傳感溫度、保質期等信息與貨車本身行車里程、保養狀況、載重變化、油耗標準等各種動態屬性,與道路交通狀況、氣候狀況、加油、維修站分布等差異化的地理環境因素,甚至是與中轉站的吞吐能力、庫房濕度、溫度等環境信息相結合進行分析,及時了解貨物及車輛的動態變化,了解各地庫房的使用情況,對車輛配置、路徑選擇、中轉調度等物流活動進行分析,并提供支持。
GIS的物流管理更加“精細”
在智慧物流的物聯網環境下,GIS對貨物不僅是成批次空間分析與查詢,而可以具體到某一貨物,實現物流管理的精細化。
首先,拿沃爾瑪物流配送來說,在商品裝車發往分店的途中,借助GPS定位系統或者沿途設置的 RFID監測點,GIS可以準確地表達單件商品的位置與完備性,并預知準確的運抵時間;商品運抵門店后,一旦進入到RFID閱讀器覆蓋的場所,GIS還可以表現具體商品的位置,有效地防止商品失竊現象,并可以通過覆蓋分店的RFID閱讀器找到由顧客隨意放置的商品位置由店員歸位。
另外,GIS可以有效解決目前物流配送中配送員的單筆配送效率與多筆配送效率的優化問題,這是傳統GIS在智能物流中無法體現的。無論當前眾多電子商務公司的如京東、凡客,還是專門的物流配送如順豐、圓通等企業,廣大的配送員在分區配送的模式下基于人工的配送路線選擇,受配送分區大小、復雜情況、配送員對區域的熟悉度等影響,面對少則十來單,多則上百單的商品配送時,往往不能規劃出最優的配送秩序和配送線路,更不能有效撐控單筆商品在配送員手中的流傳情況,造成大量的客戶投訴和客戶流失。由于智慧物流下的單件識別和移動通信的突破,使得GIS可以完全克服這些問題,通過給物流員配備移動設備,借助GIS的分析功能,可以迅速的將不同配送區域下的配送任務分發到不同的配送員手中,并同時為配送員提供當批配送商品的最優配送方案,更重要的是還可以通電子圍欄等技術實時撐控配送員和商品的動態,并傳遞給數據中心提供給管理者和客戶。
GIS物流應用趨向更加“開放”
在智慧物流的環境下,GIS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其地理分析功能,對商業決策進行輔助,并朝著開放的數據中心和公共信息平臺的趨勢發展。
首先,在智慧物流中,GIS不再是僅僅局限于企業物流管理系統本身的應用。借助于物聯網的識別功能,GIS可以很好的表現出不同種類商品在不同倉庫、不同區域、不同門店的流轉情況,從而可以將這些信息結合到相關區域的人群構成、收入能力、消費水平、社區狀況等商業地理分功能中,幫助做出人、車、庫房、路徑、幅射區域等最適合的物流計劃,甚至通過對顧客覆蓋率、連鎖網絡的優化、競爭狀況和市場飽和程度等分析,為選址、經營分區等商業決策提供更好的支持。GIS將更進一步加強與企業內部ERP、CRM等系統的結合,物流信息也將通過GIS的分析的提供給企業的整體決策。
其次,智慧物流強調數據中心以及公共平臺建設,這讓GIS的物流應用變得更加開放。在數據中心方面,例如北京的物美集團通過數據中心建設,從銷售方案、到采購方案、再到物流配送方案,整個流程的數據驅動,通過一系列數據的單證,實現物流的數據管理,對于GIS來說,其例如訂單來源、商品銷售、客戶、車輛、駕駛員等分布情況統計數據將被納入到整個物流管理的數據流中。在物流公共平臺方面,例如成都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由政府牽頭,物流企業加入的形式建設一個統一的物流信息平臺,面向社會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管理服務、技術服務和交易服務,可以有效解決重復開發,實現開發、運營一盤局,提升物流效率和服務。GIS作為必不可少的技術平臺支撐,與單一企業運用相比,必然需要實現不同的信息團體之間地理空間數據獲取、管理、操縱、表達以及共享。例如OGIS開放式的地理信息處理服務,其在互操作性、對信息團體的支持作用、普遍存在性、可靠性、易用性、便攜性、合作性、可伸縮性、可擴展性、兼容性和可執行性方面的特點將進一步在物流中得到發揮。
從智能物流到智慧物流的跨躍,對GIS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也為GIS功能的施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