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流通領域投資冷淡 第三方物流鮮有進入
2012-4-7 12:3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與諸多行業大佬、社會資金涌入種植領域迥異的是,農產品流通環節的投資卻是十分冷淡。
正如一位農業專家所說,我國農業只有產業物流,沒有物流產業。在國外,流通環節唱主角的批發商大多是資金雄厚、規模龐大的物流公司;國內,受上游種植與下游終端渠道分散的影響,農產品流通領域卻鮮有資本的進入,更沒有誕生出大規模的物流企業。
與大規模流通企業可分擔風險不同的是,部分中小流通企業參與囤積、炒作,反而助長了農價的暴漲暴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流通鏈條不暢的現象,不僅菜賤傷農與菜貴傷民并存的現象無法根除,而且勢必會加劇農業的投資風險。
投機與投資
林金龍是山東金鄉一家規模較小的貿易公司老板,以往大蒜生意總能讓他每年賺個二三十萬元。可如今,他卻感嘆道,蒜價越來越離譜,風險越來越大。
金鄉縣有著“中國大蒜之鄉”的美譽,是我國最大的大蒜生產和交易中心,占全國產量的20%,占全國出口量70%。“金鄉,金鄉,大蒜如金,致富全鄉。”這里的蒜農把大蒜當作“金疙瘩”,看成是致富的希望,想從他們手中承包土地,成本很高。至今,金鄉蒜農守著家里三五畝地,具備規模的種植大戶鳳毛麟角。
種植的分散給林金龍這樣的貿易商收購大蒜增加了難度。每到收獲的季節,林金龍總是走街串巷、挨家挨戶上門收購,磨破了嘴皮,一天也只有上千斤的采購量。
從2008年開始,金鄉蒜價經歷了幾度大起大落,每當牛市到來,總有蒜商一夜暴富;每當暴跌,總聽到有老板血本無歸。
大起大落的行情,讓林金龍心驚肉跳,他手里的資金不多,每年收購大蒜不足百噸。稍有閃失,多年的心血就會付諸東流。在他眼中,暴漲暴跌行情并不是供求關系的真實體現。金鄉是大蒜的主產區,直接影響著全國的蒜價。一旦金鄉產量較之往年有所增減,就造成局域內形成一種供需失衡的錯覺。但他堅信,即使不把出口考慮在內,在全國范圍內來看,農產品很難產生真正的過剩。
大蒜分銷體系向其他農產品的一樣存在明顯的分層。規模稍大的流通商都追逐于出口訂單,在國內打拼的則是像林金龍這樣規模較小的流通商。大的貿易商抗風險能力強,希望市場穩定的增長,而中小的流通商投機者多,反而會加速市場的震蕩。
出口與內銷
中小流通商無法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但大型農產品中間商在國內卻少之又少。這一點,濟南金王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懷清深有感觸。
2003年,濟南金王食品有限公司投資500萬元,建立自己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向超市配送蔬菜。但很快他就意識到,單純經營第三方物流難如登天。
與國外農產品種植多是大型農場不同,國內蔬菜種植卻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即使部分合作社,種植規模也只有數百畝。一旦向超市供貨量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如何約束農戶少用農藥化肥,如何保證供給每天蔬菜供給的數量、質量,如何確保蔬菜安全、可追溯,都成了棘手的難題。
王懷清意識到,蔬菜的季節性強,成熟期較為集中,但物流公司在全年的供給卻要求均衡,如果無法形成種植、物流一整條產業鏈的話很難保證對下游客戶的供應。無奈之下,金王食品有限公司不得不分散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濟南商河縣建起基地,自行種植綠色糯、甜玉米及西蘭花、洋蔥等。可這一來,流通體系的擴容大大減緩。
最初,濟南金王食品有限公司主要是向國內超市、商場供貨,但王懷清很快發現,國內的終端賣場數目眾多、規模弱小,市場散亂。與之相反,單個出口訂單往往要比國內客戶大上個數十倍。
與國外客戶相比,濟南金王食品有限公司在國內市場的位置與之十分相似。王懷清介紹道,許多國家的農產品物流的主力都是實力雄厚的流通企業,這些國外流通業的同行將農產品進口后,再分銷給當地大型連鎖超市。可反觀我國,不僅上游種植是一家一戶,下游終端市場也缺少跨區域的大型連鎖賣場。這也制約了大型專業農業物流企業的發展。目前,濟南金王食品有限公司70%以上的產品外銷,內銷只占不到30%。
國內農產品流通市場的散亂,更是增加了流通環節和成本。如西蘭花總成本每斤只有一元左右,可超市價格卻高達三四元一斤;菠菜收購價每斤一般不超過兩三毛,可超市標價卻常常在每斤2元以上。即使白菜、土豆在原產地價格一降再降,可終端賣場的售價仍然居高不下。
王懷清有著自建銷售專賣店的想法,希望通過直銷進一步降低蔬菜的成本,可自建店投入巨大、成本太高。濟南金王食品有限公司每年的營業額不到1億元,即使在局域內形成專賣店網絡,也很難進一步擴大規模。
困局
“我國農業只有產業物流,沒有物流產業。”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國利認為,我國現有的農產品流通體系都從屬于農業企業,如龍大、魯花建立的物流鏈是為其公司、產業服務,只是第二方物流,卻沒有獨立運營的第三方物流。
專業化分工,是一個產業規模化、現代化的標志。目前,諸多行業大佬、社會資金涌入種植領域,但資本卻都在自建銷售渠道,鮮有投資者專門投資物流體系。
山東是全國第一農業大省,卻沒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在王國利眼中,壽光雖是全國的“菜籃子”,但充其量只是一個批發市場、轉運中心,僅僅是流通體系的一個節點而已。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流通鏈條不暢、缺失大企業的原因,正是根源于我國“小生產、大市場”的現有農業格局。
與我國“小生產”相類似是日本。在日本,農民紛紛加入各種協會,農產品市場的主體是農協而非單個的農戶。農協不僅僅是農民的利益代言者,還兼有準政府組織的職能,大多與商會有聯系,為農戶提供種植訂單。而在流通環節唱主角的批發商則大多是資金雄厚、規模龐大的株式會社。即使農產品價格偶有波動,抗風險能力較強的流通鏈足以消化市場壓力。反觀我國,一旦農產品市場出現震蕩,弱不禁風的中小流通商卻往往使流通環節陷入半癱瘓狀態。
為了健全農產品流通體系,2011年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山東魯商集團合作,借用后者旗下銀座超市終端網絡,建設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冷鏈產業科技示范工程。
根據該項目規劃,示范工程總投資1.9億元,2011年5月示范工程開始調研及試點,目前正處于建設階段,預計2013年底將實現示范工程的推廣應用。通過這一示范工程,旨在建設一個高效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搭建起農產品流通體系,完善高效生態農業冷鏈的規范、標準體系
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國利介紹道,該項目將在濰坊和煙臺萊州市建設兩個配送中心,與濟南、曲阜配送中心構成整個配送體系,配送區域進一步擴展到北京、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等地區。同時,健全和完善農產品從生產、加工、貯存、運輸到銷售整個產銷鏈。
然而,項目實施后,王國利才發現,農產品的生產流通體系是一個跨專業、跨領域的綜合體系,目前國內僅就某一個環節、技術尚有機構研究,但針對整個流通體系完全是空白。基礎研究、相關教材、標志規范、配套技術、所需人才遠遠滯后于產業發展需求。
“目前通過健全示范工程尋求解決之道仍處于摸索階段。”王國利說,沒有完善、專業的物流體系,不僅農業無法做大做強,還將加劇投資的風險,也無法根除“菜賤傷農”與“菜貴傷民”并存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