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城市物流的三大迷局
2012-6-6 9:5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早前,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協會副會長崔忠付談及城市“最后一公里”配送時曾表示,現在很多大城市交通擁擠、交通壓力大,不允許大貨車進城。而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客車又不允許帶貨,導致現在路上跑的金杯面包車都是違法違規運營。一旦違規違法,執法部門就會罰款,這些款項又被攤到每一件物品上,致使物流成本上漲。
事實上,在我國城市化高速發展進程中,不少大中城市都遇到過這樣的難題。自2011年4月1日起,北京市地方標準《城市中心區貨運汽車營運技術要求》(以下簡稱《技術要求》)開始實施。時隔一年后就貫徹落實《技術要求》召開產品推介會,足見北京市對提高城市配送車輛服務質量的重視。在《技術要求》貫徹工作實施方案中有如下描述:通過制定城市中心區貨運配送車輛標準,可以提高車輛技術水平,提高運輸效率,減少貨運車輛對道路資源的占用,緩解交通擁堵;可以規范車輛燃料限值,減少污染物排放;配送車輛的標準化是城市配送系統的組成部分,標準的實施可以提高車輛運輸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然而,城市物流中的諸多難題會因《技術要求》的落實而一一解決嗎?
高端化:理想與現實接口在哪里
為了保障上海世博會期間物流運輸通行無阻、秩序井然,上海市早就開展了城市物流的規范化工作。上海市交管局貨運處相關負責人曾表示,現階段城市物流中的很多問題首先反映在車輛方面。承擔城市物流任務的貨運車輛在裝備上與國際化大都市的現代物流發展不相適應,專用車少、普通車多,車輛技術水平總體較低,不適應貨運市場細分和專業化高效運輸的要求;同時,車輛尾氣排放、外觀標識等與現代化的城市均有較大差距。
和上海有著相似困擾的北京,在《技術要求》中對貨運車輛提出的基本要求、外觀要求、車內要求、動力要求、安全要求、環保節能要求以及各細分車型的特殊要求等限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車輛準入門檻。并且對于在2014年4月1日以后仍不能符合《技術要求》的城市配送車輛,北京公安、交通及運管部門將不予發放通行證和營運證。
比如《技術要求》中對各細分車型提出了升功率、比功率(kW/t)的細節要求,比如封閉貨車的升功率、比功率分別要大于等于45、30。而據了解,目前市場上能滿足條件的主流車型不算多,要想達標,企業勢必要在發動機上大做文章,由此將帶來售價的提升,最終考驗的是用戶的承受能力。“大一點的企業或許能接受,但也會綜合考量運營壓力。小企業或者是散戶的話,則會有相對較大的抵觸,畢竟現在盈利空間大不如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物流行業分析人士表示。
“從以往政策執行力度上看,到了規定期限后市場上不符合《技術要求》的車輛不會完全沒有生存空間。”上述分析人士告訴《商用汽車新聞》記者,“就像現在偷偷運營的輕客、輕卡,也沒有通行證或者運營證。”
秩序化:正規軍能否拖垮游擊隊
從《技術要求》中可以看出,貨運汽車分品類有著不同的運輸范圍,比如廂式貨車中的保溫車負責農副產品和食品、飲料等;冷藏車負責生物醫藥制品、食品、農副產品、飲料等;其他廂式貨車負責貨物配送、物品快遞、搬家運輸等。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認為,我國物流企業的專業程度較差,很多企業提供的運輸服務在三種以上。而且現行法規對城市物流用車定義不明,制約相關物流服務開展。不少從事快遞、城市配送的物流企業希望從交通管理上區分“客貨混裝”與“城市物流”,呼吁廠家和政府有關部門為物流行業提供一種能在任何時間通行市區的專用車輛。這與目前大部分企業采用輕(微)型客車進行改裝(如拆除后座以增大載貨空間)的做法大有不同。
業內人士林偉則認為,地方相關政策的出臺大多涉及本地經濟利益,只有各方利益捋順了,車輛技術規范之類的政策才有制定和實施的動力。不過考慮到市場上屢禁不止的以運輸散戶為主體的“游擊隊”,還很難說符合車輛技術規范的“正規軍”有足夠的能力取而代之。
“我這輛車就算不上是封閉貨車,說是客貨混裝也行。”5月28日,在豐臺看丹橋附近,一位駕駛輕客的葛師傅告訴《商用汽車新聞》記者,“被抓住了也要罰,但大部分時候沒事,只要不故意去中心區域就行。你說的《技術條件》我還沒聽說,不過就算實施了,我們也不一定沒機會了。”
規模化:管理嚴能否成就大集團
在推介會上,各級政府部門對響應《技術條件》的商用車企業和道路貨運企業予以肯定,并授予部分車企“突出貢獻”獎,力圖在車企、道路貨運企業及政府之間營造出相互認可、和諧發展的發展氛圍。
如今物流企業已充分認識到降低購車成本并不一定實現運營成本有效降低,提升運輸效率、控制燃油消耗、減少維修頻次等才是控制成本的有效方法。這就需要物流企業采購更高端的車型、采用更科學的運營模式、配備更高效的管理體系。然而,對于仍將長期普遍存在的運輸散戶們來說,小打小鬧養家糊口的理念短期內難以扭轉,這也導致物流企業做大做強的市場阻力長期存在。
以綠色物流為例。發達國家一方面通過立法限制運輸業的環境影響;另一方面提出發展循環型經濟的目標,積極扶持逆向運輸的發展,很多跨國公司都積極響應。而在國內,用某大型物流公司董事長的話來說,就是“說的多,做的少”。
此外,過于追求平衡和嚴格也讓物流企業做大做強的道路走起來很艱難。《商用汽車新聞》記者曾在北京奧運會前聽聞通行證不足讓物流公司有苦難言,限制了企業的發展。“城市交通的某些管制措施與現代物流的發展相悖,造成客貨混運現象屢禁不止。”德利得物流總公司運營總監惲綿說,“貨車在城市能否運營,不僅在于車輛的技術指標,更重要的是政府相關部門核發的通行證。通行證的發放始終無法放開,目前一家物流公司大約只有10%的車輛能在市區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