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物流之第四者“插足”第三者
2012-8-12 8:15:00 來源:中華考試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導讀:作為一個選擇第三、第四方物流服務的公司,飛利浦在挑選第三方物流商時最關心的是成本和所得到的服務——性價比,第三方物流的IT能力,第三方物流的網絡覆蓋能力。
作為一個選擇第三、第四方物流服務的公司,飛利浦在挑選第三方物流商時最關心的是成本和所得到的服務——性價比,第三方物流的IT能力,第三方物流的網絡覆蓋能力。
對于第四方物流商,飛利浦看重的是實力、技術領先度,能保證解決方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幫助完成飛利浦設計的方案,實現和供應商的對接。
從運輸商直接承運到完全引入“第三者”——第三方物流公司,飛利浦消費電子(下文簡稱飛利浦)經歷了10多年,而“第三者”和飛利浦只纏綿了2年,飛利浦又迫不及待地引入了“第四者”——第四方物流公司。
當然,這些“第三者”和“第四者”都不是取而代之,他們充當的是在飛利浦和“第二者”、“第三者”之間的交流平臺。通過引入“第四者”,飛利浦精簡了自己的流程和隊伍——將飛利浦非核心業務外包的策略進行到底。
飛利浦難題
2000年間,飛利浦在全國有40多家物流供應商,這其中有一些相對專業的第三方物流商,有些只是車隊。而飛利浦供應鏈和IT總監張俊回憶,當時市場上有品牌的第三方物流供應商不會超過20家。當時還沒有EDI(電子數據交換)。40多個供應商,所有的東西靠“人海戰術”——傳真、打電話。張俊的部門隊伍也很龐大,接近60多個人。一共18臺傳真機超負荷運轉,處理著幾百個品種、上百萬張的單據。
2001年開始,飛利浦和物流供應商之間進行電子數據交換(EDI)。并對物流供應商進行淘汰和精簡。當時,飛利浦約有15家物流供應商在飛利浦和近千家經銷商之間運作物流業務,而2002年這個數字變成了5家。IT能力比較弱的物流公司退出了飛利浦的供應商行列。
通過EDI,飛利浦從接單中心接受客戶的訂單,然后在ERP系統中處理之后傳輸數據到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利用內部的倉儲、運輸等系統,對社會車隊進行調度、運籌。然后將回單回傳到飛利浦,進而反饋到飛利浦的ERP系統中,體現銷售和庫存的變化。
2000年時,有一家國內知名的第三方物流商和飛利浦合作了一段時間,飛利浦給了這個供應商很大的區域和份額。但是由于成本上無法承受,第二年,這個供應商要求飛利浦漲價,而漲價的幅度超過了飛利浦可以承受的幅度,雙方只好分手。而由于其間雙方一起搭建了EDI,分手給飛利浦帶來的刺激很大。張俊發現之前投入的IT成本,包括時間和金錢,由于這家供應商的退出而打了水漂。而對方也扔入了很多IT的投入,根本沒有賺到錢。雙方損失慘重。
縈繞張俊心頭的是,飛利浦能否在將來避免這樣的風險。
剛開始時,張所能想到的是,將來選擇第三方物流商時,“一定要慎重一點”,不要以成本為惟一考量點,要保證第三方物流商有合理的利潤,能夠賺到錢。
但是,這種想法對于飛利浦來說有很多局限。第三方物流商賺不賺錢有很多自身因素,包括管理成本能不能控制得好,能不能在市場上拿到比較有競爭力的價格等等。這些是飛利浦無法控制的。
當時,所有的供應商都在跟飛利浦做EDI,飛利浦接到客戶訂單之后,還要對貨物進行分揀,確定貨物是從哪個倉庫裝卸、走哪條線路、哪個供應商負責發運。而EDI數據回來之后,還要確定這些單據是從哪個供應商那里來的。而張俊一直思考的是,能不能每單貨一個文件就可以解決,避免掉繁瑣的分揀工作。
2001年下半年、2002上半年張俊開始尋找解決之道。他需要的實際上是一個平臺,飛利浦只要把數據扔給它,這個平臺就會和各家物流供應商進行數據處理,并進行統一反饋。無須逐個進行。
引入第四方
華夏媒體與飛利浦的緣分始于華夏幫飛利浦做計劃系統。系統實施期間,張俊和華夏老總林亮幾番交流,啟發了林亮建立平臺的想法。林亮迅速搭建新的業務架構并很快開發出各種系統,搭建了NET-X平臺。X意味著無限和不確定。基本思路是充當制造企業和物流企業之間的商流、信息流平臺。
飛利浦為什么不自建平臺?
張俊認為,飛利浦的主要競爭能力是在產品技術、設計和市場營銷等方面,IT和供應鏈不是飛利浦主要競爭力的體現,飛利浦的一貫策略是——盡可能將非核心業務外包。假如要飛利浦自己去建立平臺,飛利浦要招募很多IT人員,自己買服務器,分享這個平臺,要一班做實施的隊伍跟物流供應商打交道——顯然這不符合飛利浦的策略。
也有第三方物流公司上門找飛利浦,希望建立這個平臺,讓飛利浦在上面運行。但是張俊認為,第三方物流商平臺的作用非常有限。通常客戶希望平臺有公正性或者獨立性,為所有的的客戶和物流供應商來服務。舉例來說,如果這個平臺為華運通擁有,寶供就會拒絕它的數據從華運通的平臺走,因為雙方是競爭對手,數據在上面走能知道運輸量和運輸目的地。無法保證商業機密。
而作為第四方物流平臺,華夏媒體要向飛利浦收費。
華夏媒體的收費模式是:對于大企業,月租+單據收費;對于中小企業,包月收費。
相比這部分額外增加的成本,張俊認為,第四方物流節約了幾方面成本:
降低跟供應商之間的風險和成本;如前所述的物流供應商,因為飛利浦的合作要求比較嚴格,做不下去了,跟飛利浦中止合作,前期做的IT開發等投入就沒用了,而這個投入還非常大。
有了平臺后,從飛利浦這邊,只要維護一個標準,把數據扔到平臺上去,就不需要重復投入了。
對供應商也是這樣,不會是因為飛利浦系統升級等原因而變化,還能維持原來的系統。都是用平臺完成數據的耦合、匹配。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效率,進而提高飛利浦的效率。
比如第三方物流商寶供,假如有50個主要的客戶,50個其客戶都要跟寶供簽EDI,部門人數也需要隨著業務的增長不斷膨脹。這種情況下,也許人們可以問,寶供到底是做物流的還是做IT的?
簡單地說,就是通過統一平臺來節約成本,形成規模效應,廠商和第三方物流公司都不用因為供應商或客戶的增加而增加IT投入。
此外,原來飛利浦的IT人員和供應鏈管理人員,是按照供應商劃分來進行數據維護。因為有了這樣的平臺,數據傳輸現在只要跟平臺維護就行了,人力成本大大節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