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反哺物流業
2012-8-21 12:14: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蔡曉鋼
物流不是什么新玩意兒,自古有之。據考古發現,北京周口店的距今60萬年前的人類祖先——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里,在厚厚的堆積層中挖掘出大量的獸骨、石制工具和用火的灰燼,他們靠山生活,外出狩獵,把獵物搬運回洞中存儲和分食。事實證明,物流和衣食住行一樣隨伴著人類起源和進化的全進程,早已成為人類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就更不是新東西了,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不論是民族還是宗教,不論是社會還是國家,或者諸如群體、家庭、誰誰都可以以文化自居,洋洋灑灑地昭然于世。
可有趣的是,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里,古老的物流與文化就像兩股道上跑的車,總走不到一塊,就算曾經“回眸一笑”也僅是“換來500年的擦肩而過”。當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勝利召開,物流與文化終于有了一次新的結合,物流文化與食品文化、保險文化、電力文化、旅游文化、煙草文化等一樣應運而生,一股股的行業文化潮流厚積而薄發,涌進了我們的視野。一時間新觀點、新理論、新體系正能量地散發出來,令我們目不暇接。
這是一個隨時能誕生偉大契機的時代。物流跟文化的聯姻,像一石激起千層浪,給我們浮躁不安的業界帶來了陣陣脫俗的清新。大家發現:團隊的凝聚力可以不靠金錢來增強,業務增長率是靠形象拉動的,執行力變成了一種實現價值的體驗,客群關系也能靠一次次的感動更緊密黏連,承擔社會責任成為贏利模式的標配……陣陣的文化漣漪讓物流企業褪盡純商化的鉛華,漸漸露出純真的人性和泛化的德行。
從歷史的角度縱觀中國經濟發展的脈絡:由秦漢的百業俱興到唐宋的輝煌鼎盛,由明清的夜郎自大閉關鎖國到新中國的除舊布新自力更生,由改革開放的請進來走出去到跨世紀的復興強國夢,我們不難發現,每次重大的經濟變革都取決于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的更迭。中國的現代物流業從20世紀90年代中,到今天經歷了近20年的快速發展,雖然市場規模已達全球第三,成為世界物流大國,但總體發展水平依然落后于許多發達國家,在滿足社會生活和全球化經濟發展方面存在較大的供需失衡,產業結構性矛盾依舊突出。曾有業界人士感嘆:現代物流業積重難返,將難逃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宿命。
真的強國不再?非也!
危機的背后是轉機。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隨時能誕生偉大契機的時代。當經濟手段常失效時,文化先行,以文化促物流,文化創新將有可能成為首選的發展戰略。我們應該緊緊抓住中央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機遇和決定,充分挖掘和發揮社會主義文化在推動物流發展和繁榮中的獨特作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現代物流業的整體服務、品牌、形象當中,貫穿到物流企業的日常管理規劃、工作方式和言傳身教里面,這就會形成強大的先發優勢和創新沖擊力,引暴物流服務方式的和產業結構的變革。越民族越文化,越是富含文化內涵和精髓的,就越具核心競爭力,中國現代物流業突破困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必將指日可待。
借用湯馬斯·佛里曼《世界是平的》這句話,來談談文化在今天以勝者為王和崇尚個人奮斗的充分競爭環境里的物流業訴求定位。
中國的物流企業很偉大,尤其是沒啥背景的民營企業,他們自從被融入到全球化后,就沒有一刻不在為生存、再生存、再再生存而自勵著、掙扎著,奮斗著、痛與樂并著……與天斗 (因先天DNA弱勢和無法掌控的時局),與地斗(因內耗外患),與人斗(因貪婪而迷失本性的人們,也可能包括自己),不在競爭中勝利,就在血拼中失敗。
我們的物流企業不是沒有文化不講文化,而是從企業誕生的那一天起,文化就被注滿了競爭至上的雄性激素。其實,企業想要的是倡導和建造真誠、團結、積極、和諧、多贏、責任的業界環境,從第一屆中國物流文化節系列活動中,大家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和”文化的濃厚氛圍和激動人心的魅力。從這一天起,物流企業和物流企業家們就達成了一種默契:用物流文化來化解宿怨,調和矛盾、融化對手,互勉共進地走上一條建設物流文化,管理物流文化和經營物流文化的,以文化反哺物流的,以中國物流文化影響世界物流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之路。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物流文化蘊藏著豐富的價值和巨大的能量,如何運用好物流文化,發揮文化資產的商業價值,這是現代物流業最核心的挑戰。
(作者系中國物流網絡電視臺副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