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食品安全隱患堪憂 “冷鏈保護”很重要
2012-8-3 13:1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時值夏季,酷暑難耐,食品的冷凍防腐顯得尤其重要。然而近日記者調查卻發現,不少超市和商場的冷鏈卻經常“掉鏈子”,冷凍食品“凍了又化,化了又凍”的現象較為普遍,冷鏈配送的斷裂給食品安全帶來了很大的隱患。
“冷鏈保護”很重要
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發酵乳》的規定,每1ml發酵乳產品中活性乳酸菌的數量大于等于100萬個,允許大腸菌群、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少量存在。此類產品必須在2℃至6℃的溫度下儲存,運輸過程也應使用冷藏車(不是保溫車),即“冷鏈保護”。
所謂“冷鏈保護”的含義就是一環扣一環,不能斷裂。之所以對這類“新鮮”的奶制品有這樣的要求,是因為酸奶放在常溫下,一些有害的細菌就開始繁殖,會使酸奶的質量變壞。酸奶若不冷藏就會令活性乳酸菌大為減少,成為無活菌的酸性乳品,其營養價值也將會大大降低。
活性乳酸菌的含量是判定酸奶質量的關鍵所在。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說:“冷鏈失效,產品的品質就無法保障,這就如同花了1元只買到了價值5角的東西一樣,事實上導致了消費者權益無形之中受到損害”。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品物流委員會秘書長張簽名表示,由于食品本身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對溫度、衛生條件、時效性的要求很高。而以往,我們僅僅是對食品生產環節的質量和安全更加關注,而忽略了在食品流通環節的安全問題。應該說,食品流通中的物流環境與運作是影響食品安全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冷藏食品存隱患
酸奶的保存溫度是2℃至6℃,封壓包裝的熟肉制品保存溫度是0℃至4℃,這些都明明白白地印在商品外包裝上,可這些需要冷藏的食品在超市里放在常溫下銷售的現象,不僅出現在一地兩地,也不止一年兩年了,即便在北京,至今仍不少見。
近日,記者在北京美廉美學清路大賣場看到,酸奶保存依然在打“擦邊球”。
大量促銷酸奶,為了顯示促銷的強勁勢頭,被放置在小冷柜之上,最底層都高于小冷柜上沿,堆放成一座小山,暴露在小冷柜外面的酸奶密密實實地疊了三四層之多。記者使用空氣溫度計測試,室內溫度大約在25度左右。這些“小山”最頂兩三層的酸奶包裝表面沒有冷藏過后的水珠和霧氣,溫度也接近常溫,相當于沒有冷藏。
被堆成“小山”的促銷食品還有封壓裝的熟肉制品。記者發現,很多存放熟肉制品的冷柜紅色的電源燈亮著,可綠色的工作燈卻是滅著的。記者比對了生鮮肉敞開式冷藏柜的溫度,即使冷藏柜溫度顯示為-2℃至-4℃,放在里面的肉類也僅是冰涼而沒有冰凍。
與冷藏食品相比,不少冷凍食品在超市里的存儲就頗為隱蔽了。記者在不少超市看到,很多需要冷凍銷售的凍雞塊、凍魚段,其包裝袋內有一團團的白色冰霜。有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這些白色冰霜,是因為反復冷凍而產生的。這表明,在運輸和存放的某個環節,這些商品曾開化過。如果按冷凍食品不高于-18℃的存放標準來衡量,商品冷鏈曾有斷點。
消費者維權難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物流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劉培軍認為,若要保證千萬種不同溫度要求的食品經過生產企業、物流分配、零售業態的交叉組合,最終實現到達消費者手中的食品品質是穩定的、安全的,就必須要嚴格要求食品流通的各交叉組合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溫度的一定限值,任何一個斷點的出現都會帶來品質的降低及食品安全隱患。
令人深思的是,就算超市因為沒有冷藏而造成了產品營養流失,消費者也很難發現。一位消協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暫時還沒有接到消費者因食品無冷藏而營養流失的投訴,但是如果真的有這種情況發生,消費者可以帶上食品到相關部門做質量檢測。
但這樣的質量檢測卻過于“勞師動眾”。據了解,如果要對酸奶做營養檢測,只能在產品出廠的當天或者第二天,將產品拿去化驗,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看乳酸菌的數量是否達標。在不冷藏的情況下放置,然后在保質期的最后一天,將產品重新檢驗一次,看看活性乳酸菌還剩下多少,兩個數據相減,就可以得出結果。但是這樣的檢測手續非常繁瑣,而且費用高,普通消費者難以做到。
熟肉制品對人體的傷害比較隱蔽。通常熟肉制品都有少量大腸菌群、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存在,冷藏就是要抑制這些有害菌的繁殖。但不冷藏的后果是造成有害菌的數量超標,對于免疫力較低的人,在食用三四天后,可能會因體內有害菌數量增多而出現腹瀉現象。而消費者可能想不到是幾天前所吃食品埋下的惡果。
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國利表示,冷鏈的成本昂貴,農戶與消費者對農產品價格卻極為敏感。在監管缺失的情況下,“冷鏈斷裂”的現象也就屢見不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