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客為保盈利犧牲快遞業務 顧客體驗堪憂
2012-9-18 9:55:00 來源:投資者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凡客再次遭遇煩惱。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凡客旗下自有物流服務公司如風達大幅裁員2000人,覆蓋城市由26個收縮為6個。
多位業內人士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凡客資金鏈一直緊張,如風達的運營成本一直高漲,為了保證第四季度凡客盈利的目標,只能犧牲如風達業務。
9月13日,記者致電凡客,凡客公關高級媒介經理陳楚表示,“收縮一詞表示并不準確,如風達主要是將二三線城市的業務與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使用的還是如風達的系統和平臺,而且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6個城市還是如風達配送,未來還將繼續加強一線城市的物流建設。”
二三線城市變臉
近日,凡客旗下快速公司如風達的一位內部員工向媒體爆料稱,如風達將裁員2000人,原先覆蓋的26個城市將裁撤至6個,其中有些城市的配送站點也將裁撤,大部分業務將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柏松物流接手。
一位成都的消費者告訴記者,最近兩個月發現送貨的快遞師傅沒有變,但是不再是如風達,而是換成了成都商報旗下的立即送公司。
記者曾致電成都立即送公司,其工作人員只是表示“目前立即送有承接凡客的訂單業務”。
而另一位廈門的消費者告訴記者,今年4月份,他在凡客購買商品發現物流由如風達變成了柏松物流,起初以為是弄錯了,后來求證才發現,原來如風達的站點已經變身為柏松物流。
柏松物流到底是何時建立的?記者查閱眾多資料并沒有獲取更多的信息。
凡客公關高級媒介經理陳楚對《投資者報》記者強調,第三方物流公司只是派人做最后的配送工作,使用的還是如風達平臺和服務體系。
此外,如風達只是將二三線城市的業務進行了合作,其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6個并未加入合作的行列,而且還將根據凡客業務量的增加而加強建設。
風光之下難掩成本高漲
關于如風達的創建,業內都知道這樣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2008年,主管凡客物流的李紅義因為失職,導致凡客上海倉庫損失,凡客誠品(微博)CEO陳年一怒之下將李紅義貶去負責快遞業務。當時,李紅義拿著10萬啟動資金,帶著只有幾十號人的如風達開始飛一般成長起來。這從一組數據快遞員增長的速度就可以看出,2008年,不足50人;2010年,1260人;2011年,5000人。
2011年,如風達已經擁有26座城市大約150余個站點,全部接受凡客的訂單,并由最初的不到10%達到近60%。這被陳年稱為“內部創業”。而李紅義這一段破釜沉舟的創業史一直被業內津津樂道和稱贊。
雖然如風達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是這并不能掩飾如風達高漲的成本壓力。
有媒體曾報道,凡客的配送成本年年高漲,2009年全年配送費用率為8.08%,2010年全年為8.50%,2010年三季度配送費用率已為12.1%,2011年上半年配送費用率則攀上13.58%,2012年三季度已高達18.97%。
而同樣自建物流的京東商城(微博)的財務數據顯示,2011年其倉儲、配送的整體物流費用率不過6.6%。
與此同時,凡客開始訂單量大幅減少,對如風達而言,凡客的訂單已經滿足不了需求,于是轉而開始對外接單。從 2011 年下半年開始,如風達陸續為小米、優衣庫、果殼電子、優購、茶客易佰、易購等各大電商提供配送業務。
“今年如風達開始獨立核算,從年初開始,找活兒比較猛,但是現在找活也不好找了。最后,自己都養不活自己,只能把這些二三線業務分出來,進行資產剝離。”電子商務獨立觀察員魯振旺對記者說道。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如風達沒有獲得快遞牌照。今年6月,國家郵政局公布了2012年首批260家獲得相關資質的企業,如風達未能如愿位列其中。
“因為沒有拿到快遞牌照,所以如風達承接第三方業務會涉及到法律風險,導致一些企業不敢把訂單給如風達。但是單純依賴凡客訂單養活不了這么多快遞員。”電子商務分析師李成東對記者說道。
顧客體驗今后堪憂
凡客之所以要做如風達,以及現在保持6個一線城市的業務,主要是自建物流的顧客體驗有保證。
一般而言,衡量一個快遞公司有四個指標:速度、服務、網點和性價比。大多數快遞公司被顧客投訴集中在速度和服務兩個方面。而自建物流可以有效地降低顧客的投訴。經過幾年的發展和積累,如風達在同行和消費者的良好口碑和服務態度已經樹立起來。
“就服務品質來說,如風達在國內快遞行業絕對首屈一指。其實如風達原來的物流速度也不是很快。正常訂單一般都要在三天左右到達,但是凡客的商品可以試穿,不滿意現場退貨以及貨到付款等,這些服務都是依托于如風達。可以說,凡客用戶的忠誠度很大部分是因為如風達的服務。”一位廈門的消費者對記者說道。
但是如今凡客將如風達在二三線城市的最后配送環節交給第三方物流公司,等于是讓以前建立起來的良好顧客體驗付之東流。
“因為換成了柏松物流,一度因為這個事情我和很多同事都不準備在凡客上消費了。主要是擔心第三方物流服務的品質。當如風達被收購后,新的物流公司的相關服務,能不能跟上大家心里都沒底。”上述的消費者告訴《投資者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