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君成:聯動自貿區 湖北發展保稅物流的對策
2013-11-8 10:13:00 來源:長江商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保稅物流是國際貿易中的高端物流,保稅區域是跨國產業進出的自由港。2013年8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上海自貿區,拉開了新一輪保稅物流發展的序幕。此前一輪保稅物流中心建設始于2008年12月。國家海關總署、財政部、稅務總局、外匯局在已批準蘇州高新、南京龍潭、北京空港、武漢東西湖等4個保稅物流中心之后,又批準設立上海西北物流園區、西安保稅物流中心等17個保稅物流中心。為了給國內外企業提供更寬松、更便利的交易環境,國家共批準30家保稅物流中心、14個保稅港區、31個綜合保稅區,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在列。如何與上海自貿區聯動,發展湖北的保稅物流,是需要回答的現實問題。
靠工作視野與建設速度打造優勢
應放眼自由貿易區戰略,跨越式發展保稅物流。2007年,黨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被賦予重要改革期待。目前,一方面要密切關注我國對外貿易協定或優惠貿易安排;另一方面,要跟蹤研究我國海關監管免于實施慣常的制度安排。湖北要按照貨物流向在“兩圈一帶”的重點區域,以自主深化開放的方式,先行滿足自由經濟發展的硬件條件,再來申請自由貿易區或我國現行連片的綜合保稅區的監管。這項工作涉及國家10個部委審批以及省市20個部門的協調聯動,視野決定成敗。承接產業轉移,推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必須實現建設與監管互動、國內與國外暢通、學習并趕超沿海的跨越。
基于湖北在中部的地位,2000年4月27日,國務院批準設立的武漢出口加工區,是全國首批15家試點之一,且是當時中部地區唯一的一家。后來的東西湖保稅物流中心以及東湖綜合保稅區,國家都給予了很好的先行先試政策。目前,湖北建設條件和發展機遇很好,保稅資源、空港水港得天獨厚,亟需整合提升,關鍵在推進與落實。
建設大通關,吸引跨國產業鏈
大通關是提高口岸工作效率工程的簡稱。進出口通關時間是衡量投資環境的客觀指標,世界銀行曾評價中國120個城市的投資環境將其作為首選。因為它涉及單證、貨物、資金所流經的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水陸空港、船務代理、貨運代理、倉儲、運輸、海事、邊防、銀行、稅務等環節,所以實現其目標(統一口岸數據,異地關檢聯動,一次申報、一次放行)頗難。關鍵在單證、貨物、資金“三流配合”。單證流、資金流是同質的,其傳遞不受時空限制,可以通過計算機和通信網絡實現;而貨物流是瓶頸,不可能用鼠標點擊來完成。因此,壓縮貨物流的時間是對基礎設施、政策法規與執行能力的考驗,包括跨關區審單及配套服務、貨代企業信用評估互認等具體內容。從湖北的情況來看,“十一五”大通關建設目標基本實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如新加坡一般通關時間為6小時,湖北口岸通關效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提高通關效率,目的是吸引跨國產業鏈。發展保稅物流,目的也是吸引跨國產業鏈。跨國產業鏈是世界企業全球配置資源的載體,是國際分工進化的結果,具有經濟根系拓殖與持續發展的特點。湖北可以借鑒中歐紡織聯盟構建跨國產業鏈的做法。當時背景是紡織品后配額時代來臨,世界紡織企業需要跨國配置資源構建產業鏈來謀求共同發展。由德國、瑞士和奧地利紡織及服裝工業協會發起,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與相關商會支持。項目在上海揭幕。目的是為歐盟企業引入中國提供服務,包括經濟和市場信息、進出口法規政策信息、消費者權益保護信息咨詢及商務會晤安排、商業展覽會支持、知識產權維護、專業人才推薦等。目前湖北面臨的背景是第四輪國際產業轉移、新工業革命及上海自貿區開啟的新一輪開放,保稅物流在農產品加工、紡織、鋼鐵、汽車、石化、光電、環保、水資源以及華中資源可依托的領域都有吸引跨國產業鏈的條件。
制造、貿易與物流應相互支撐
產業配套是制造服務業的產業化。它貫穿于企業生產的上、中、下游,是二三產業的融合(也叫2.5產業區),現已成為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即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制造服務業占整個服務業比重的70%。具體說,生產性服務業包括圍繞生產制造和加工裝配開展的設備成套、工程總承包、交鑰匙工程、解決方案、下料配送、檢修檢測、備件配件供應、上線物流、供應鏈管理、設備改造、設備租賃、各類服務平臺、產品回收、設計研發、管理咨詢、生產力促進、商標專利、會計審計、法律咨詢、會展、擔保、網絡編程、培訓以及電子商務等。可見,發展工業企業是發展服務密集的產業。
湖北承接產業轉移中的配套能力亟需提升。比如,咸寧奕東電子從沿海轉來時部分原材料需從廣東采購。為了解決問題,當地政府又把原料供應商招來配套。后來引進紅牛、今麥郎、王老吉等,就變吸引一個企業為吸引一個產業,把配套的制罐、物流等同時引進來。湖北人均GDP已突破6000美元,生產性服務業將進入快速提升階段。湖北可以發揮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借鑒上海四類集聚區的做法,即建設分別位于國家級開發區、部分市級開發區、中心城區、近郊、遠郊的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這正是湖北“兩圈一帶”產業升級的內在要求。
產業轉移必然伴隨著市場轉移,市場包括內需市場、國際貿易與保稅物流。其中制造、貿易與物流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義烏小商品城每天約1500個集裝箱銷往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2.5萬家工業企業為制造支撐,五次搬遷九次擴建為物流支撐。山東臨沂批發城內貿全國第一,是魯、蘇、豫、皖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建于1986年卻后來居上,成交額是漢正街的2倍多,成功也在于物流支撐。中部承載全國近三成人口,湖北是我國名副其實的經濟腹地和重要市場。但愿漢口北商貿物流樞紐等,能成為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實驗區,能夠完成漢正街的升級,為承接國際及沿海產業轉移提供支撐。
企業物流與物流企業要對接
交通集約反映的是“鐵、水、公、空”基礎的綜合完善程度,運輸集約反映的是運輸鏈的效益與便捷程度。提高運輸集約水平是湖北承接產業轉移中將區位優勢、交通優勢轉為經濟優勢的重要內容。
首先,對多式聯運結點進行規劃建設。
國際物流發展實踐證明,運輸便捷難點是“鐵、水、公、空”單一運輸方式的聯運轉換問題。目前湖北聯運結點規劃建設上欠賬太多,如武漢臨空經濟區、陽邏經濟開發區分別建于“空、公”、“水、公”聯運結點,但規劃初衷是依托交通的經濟區域。而武漢發展保稅物流,是要對所有這些經濟區域做到無縫鏈接,并要拓展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和國際轉口貿易等功能,要引進跨國采購中心和國際知名物流企業,推動湖北乃至整個中部按經濟流向勾畫的關聯經濟區。因此,克服運輸瓶頸,當前重點是“鐵、公”、“鐵、水”等聯運結點建設。由于聯運結點建設跨“條、塊”、回報公益性、運營難度大,需要政策立專項加以解決。
其次,推進企業物流與物流企業對接。
物流企業有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之分,第三方物流叫專業物流公司,第四方物流叫供應鏈集成商。它們在吸引跨國產業鏈上越來越重要。但是,提供物流服務的第三方、第四方發展之后,需要相應跟進的是企業物流的剝離與釋放。這樣,物流市場供求關系才會協調,物流企業才能成長。因為現階段,企業物流仍然是我國物流活動的主體,物流外包僅30%左右,而發達國家已達到80%。可見,物流外包發展空間很大。物流外包沒市場,保稅物流就沒空間。所以,我國企業生產及流通領域的物流急需改造。根據我國物流發展的情況,結合湖北的實際,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一是啟動商業連鎖物流重組。從商業物流的改造來看,連鎖商業最具代表性,其現狀多數是利用供應商集貨,自己建立配送中心,少數是由專業物流公司代理。由于商業物流品種的復雜性,又涉及拆零、退貨、保質等問題,所以商業物流的專業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差別較大。一旦重組好了,就可以產生品牌效應。從德國共享配送中心的經驗數據來看,可以節約60%的運輸量。比如,“武漢商貿控股”擔綱主攻“新千億”現代物流業,完全可以進行試點。
二是鼓勵生產企業物流外包。即政府建立平臺,促使企業創造條件,逐步將原材料采購、運輸、倉儲和產成品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業務分離出來,按照現代物流管理模式進行調整,將其部分或全部業務委托給專業物流企業承擔,以培育和發展物流市場。武漢已在鋼鐵、汽車、石化、食品等領域有成功的做法。也可以通過工業資本與物流服務資本的股權合作,用企業組織形式來保證物流改造的成功。還可以采用母體分離模式,即工業企業為優化母公司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活動,將傳統物流活動集中于一個跨職能部門的物流子公司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