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出現“兩難”?
2013-7-13 8:4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李衛衛
朋友小張是一位去年才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研究生。在擇業時,因為從小對教師這個行業充滿憧憬,于是受聘到了一家職業院校擔任物流課程的專職教師。
原以為,自己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學的都是物流相關專業,教授中職的物流課程應該可以駕輕就熟。但是沒想到,經過一年的教學實踐,小張卻越來越感覺力不從心。
“雖然對于物流的相關知識,我掌握的還算豐富,但是因為從來沒有真正從事過這個行業,對有些方面并沒有很深入的了解,所以很多東西在向學生講授時都感覺像蜻蜓點水一樣,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小張苦惱地說。
實際上,困擾小張的這一問題,在當前我國物流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中可謂是相當普遍。
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物流專業不但要教授學生相關的專業知識,更要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尤其是對于廣大的職業院校來說,后者更應該成為其教學中的重中之重。而這樣的學科性質和定位,就對物流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目前,物流專業的教師大多數都來源于應屆大學畢業生。這一群體基本都是從校門走向校門,缺乏專業的實踐經驗,因此對于行業的了解和操作實踐很少。這些“先天的缺陷”使得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偏重于填鴨式的理論教學,沒有意識或者沒有能力向學生講授一些與未來所從事的職業直接相關的內容。
這樣一來,一門本來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就變成了干巴巴的停留在書本上的知識。而依照這樣的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也難怪會被企業冠以 “不接地氣”、“不好用”的標簽。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怪相應運而生:一面是物流企業高呼“一將難求”,人才嚴重緊缺;而另一方面,每年規模龐大的物流專業畢業生們卻難以找到對口的工作,在就業難中苦苦掙扎。
面對人才供需上的這種結構性失調,不少專家都呼吁院校對物流的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使其更加適應企業和行業發展的需要。不少院校也都紛紛開始了相應的嘗試。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在筆者看來,這種探索之所以收效不大,直接的原因就在于,目前國內物流專業的師資水平還不足以支撐院校進行這種培養模式的轉變。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想推動物流專業教學與行業的人才需求接軌,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實踐水平,應該成為當下最為緊迫的一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