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進口多元化 管道運輸顯力量
2013-7-21 8:3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張俊勇
6月19~22日,張高麗副總理訪問俄羅斯,在圣彼得堡參加一年一度的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訪問的成果之一是中俄簽署了史無前例的石油貿易大單。長期合同貿易額達2700億美元,自明年起,俄羅斯每年至少向中國提供原油4000萬噸以上,執行期至少25年。一方面說明中俄兩國的經濟互補性進一步增強,合作進一步深化,另一方面,這一合約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凡的重要戰略意義。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工業生產、交通運輸、私家車增多等一系列因素導致我國原油進口數量劇增。2003年,我國進口原油數量6941萬噸,2012年進口原油數量高達27102萬噸。10年間,原油進口數量增加達到290%。2012年全年,我國原油加工量46791.07萬噸。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的原油隨著管道等運輸設施的改善,到高峰時期可以達到4600萬噸。粗略一算可知,我國來自俄羅斯的原油占進口總量的1/6,占消費總量的1/10左右。
多年來,圍繞著中俄兩國之間的石油、天然氣協議,可謂一波三折。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公司與政府之間存在著恩恩怨怨,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日本節外生枝,不斷向俄羅斯拋出橄欖枝,也讓俄羅斯政府決策部門打起了如意算盤,期盼在中日之間出現鷸蚌相爭,然后自己漁翁得利。更為攪局的則是俄羅斯國家鐵路公司,極大反對俄羅斯境內管道的鋪設。因為一旦管道到位,則直接影響鐵路運輸的業務。
我國經濟迅猛發展,讓俄羅斯有關部門意識到,加強與促進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不僅符合中俄雙方的根本利益,也勢必會為俄羅斯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的發展帶來好處。隨著世界頭號能源消費大國——美國掀起的“能源獨立”以及“頁巖氣革命”,世界的能源格局在發生變遷,美國的能源將逐步從外部需求轉向國內供應,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我國能源進口量和消費量無疑還處于上升趨勢,我國市場是石油輸出國家不得不考慮的因素之一。
我國一直致力于石油進口的多元化,通過投資、貸款換石油等多項措施,為國內的石油供應提供安全保障。比如先后與俄羅斯、委內瑞拉、安哥拉、哈薩克斯坦、巴西等國家簽署“貸款換石油”協議,目的之一就是減少對中東地區的過分依賴,同時也是基于遠洋運輸風險等多方面的考慮。
我國這次與俄羅斯簽署的石油貿易大單,運輸安全更有保證。中俄同為金磚四國成員,兩國之間貿易往來不斷增加,雙方貿易之間的不安定因素較之中東等地區要少得多。中俄兩國陸地相連,在關鍵時刻,可以采用鐵路運輸這一方式。不過如此規模的石油運輸,仍離不開管道運輸這一方式。
根據中石油與俄羅斯石油公司簽訂的供油協議,俄羅斯將在目前中俄原油管道 (東線)1500萬噸/年輸油量的基礎上逐年向華增供原油,到2018年達到3000萬噸/年;通過中哈原油管道 (西線)于2014年1月1日開始增供原油700萬噸/年,在中俄合資天津煉廠建成投運后,每年供應910萬噸原油。
中俄原油管道起點在俄羅斯的斯科沃羅季諾,止于我國大慶,已經建成投產,最大年輸油量可達3000萬噸。
目前中哈石油管道運輸的設計能力為2000萬噸/年,目前輸送量在700萬噸左右。該管道全程2228公里,西起哈薩克斯坦的阿薩圖,東至我國新疆的阿拉山口。因為該條管道通過土庫曼斯坦與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地區的鄂木斯克相連,從而可以保證俄羅斯700萬噸/年的原油輸出能力。
中緬之間的石油管道正在緊張施工,設計能力為1200萬噸/年,預計年內可投入使用。屆時來自中東、非洲的石油可以通過皎漂市直抵我國昆明市。
隨著管道運輸的相繼建成和投產,我國的能源供應又增加了一份保障。預計未來30%的原油來自管道運輸。盡管如此,遠洋運輸因為其運輸路線靈活、運輸過程中面臨的破壞更容易克服以及運費絕對比管道和鐵路運輸更低廉,其地位和作用仍不可或缺。(作者單位:石家莊鐵道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