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驅動“港產城”一體化發展的“引擎”
2013-8-12 10:0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本報記者 曹亞慧
7月24日上午,秦皇島市海港區人民政府與河北港口集團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此次戰略合作簽約是雙方進一步深化港城戰略合作,推動港城深度融合、聯動發展的重要舉措。
在這個簽約背后,近幾年,“構建現代港口物流體系,促進港產城一體化發展”已經成為業界的一大奪人眼球的看點。似乎每個區域,或早或晚,都有一個港口和區域經濟結合發展的規劃,而這也讓“港產城一體化”發展這個“鐵三角計劃”隱隱發光。
“以港聚產興城”
“港產城一體化”好比一個三角形,“港”、“產”、“城”則是這個三角形的三條邊。三條邊互為作用,互相影響,甚至相互交融。其中,“港”對產業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產”又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城”反過來能為推動港口和產業的大發展提供更為優良的服務和持久支撐。
港口 “發動機”
大連海事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劉斌向記者介紹說,從某種意義上看,世界經濟發展史就是一部港口、港城、產業聚集發展的歷史。沿海地區率先發展推進了城市化進程,伴隨著產業的集聚,生產和人口向沿海地區集中,推動了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化進程。
據有關資料顯示,世界經濟總量60%集中在沿海200公里以內的區域,世界最發達城市往往是沿海城市。世界上所有的國際化大都市絕大多數都是依港而建并崛起的,當今全球35個國際化城市中有31個因港口而發展起來的,這35個城市中排名前十位的幾乎都是港口城市。
從港口發展歷史演變過程來看,港口首先是交通樞紐,是各種交通工具轉換的中心,隨著港口生產經營活動自然產生了海運、倉儲及輸運等臨港產業,還有與港口伴生的造船、貿易、鋼鐵、石化等依存產業,以及港口金融、維修代理等衍生產業,港口城市逐漸成熟,形成了多元經濟發展格局,港口周邊作為城市功能體系也逐漸形成。“縱觀世界各港口城市發展歷程,基本延續了‘港口帶動臨港工業發展,臨港經濟加速城市崛起’的發展模式。”劉斌介紹說。
港口不再是物流鏈上的一個鏈條,而是驅動臨港產業發展、帶動城市起飛的“發動機”。尤其近幾年,港口在發展現代物流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港口的運輸和中轉功能為依托,建立強大的現代物流系統,繼而發展倉儲、配送、加工改裝、包裝等產業,帶動整個臨港產業的發展。
產業凝聚力“臨港產業的快速發展,腹地經濟生成的巨大貨量和產業集群經濟后盾共同促成了港口城市的起飛。世界港口城市,美國的舊金山、洛杉磯,歐洲的阿姆斯特丹、倫敦、安特衛普這些城市都是靠港口發展起來的。”劉斌指出,臨港產業對港口城市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他提到,先有港口,再建臨港產業。有了港口以后,物流是最便捷、成本最低的一種產業聚集形式,特別是深水港,它將國內外貨源地和資源地的物流和信息的交流與共享,都聚集在港口。形成了一個輻射內地,把內地資源、資金、勞動力都聚集到一起,以金融和服務貿易為主的產業發展。產業形成之后,人群聚集到這個地方,就形成了一個城市。
在“港產城一體化”發展過程中,港口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城市是港口發展的支撐和載體。港口對城市的貢獻表現在,首先,港口作為城市經濟的一部分,通過創造國內生產總值、就業機會、稅收等直接為城市發展做貢獻。其次,港口為聚集現代工業提供優越區位。港口不僅為工業化提供了原材料和產成品的運輸服務,不少港口本身就成為吸納制造業和服務業等產業集聚的理想場所,成為眾多跨國公司的“據點”,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帶來契機。
而另一方面,城市為港口提供了發展空間,城市的基礎設施是港口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城市的產業結構影響著港口的性質和規模。
現代港口的發展對港口的服務功能要求越來越高而使城市與港口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密切。一方面城市作為港口設施的載體,成為港口產業發展的依托;另一方面,港口產業由于跨度大、經濟帶動性強,成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促進因素。當港口產業發展到一定水平,成為城市的主要支柱產業時,城市的主要功能性質就會發生變化。我國的廣州、深圳、上海、青島、天津、大連都是因港口的突出功能,從多方面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隨著港口與城市的一體化發展,港口正成為開展國際貿易和服務業的集聚場所,成為城市經濟新的增長點。
多年來致力于港城一體化方面研究的河北港口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敏表示,“近年來我們對港口城市發展規律進一步研究,明顯感覺到當今港口城市的發展,沒有一個不是依托港口優勢,大力發展港口服務、臨港產業、綜合物流等,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的現代港口物流體系,來支持城市經濟的繁榮發展。‘以港聚產、以產興城,以城育港’港產城一體化發展是港口城市實現繁榮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趨勢,而且這種趨勢正在強化之中。”
現代物流是 “引擎”
如果說港口是驅動臨港產業發展、帶動城市起飛的“發動機”,那么構建現代現代港口物流體系則是更重要的動力“引擎”。
近年來,我國一些港口城市加快構建“港產城一體化”格局。許多港口城市都建立了臨港工業區,發展制造業,發展進口原料的出口加工業及現代物流業等產業。由“單一港口發展”向“港產城深度融合”轉變,統籌考慮港口布局、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探索形成“以港帶城、以城促港,以港興業、以業強港”的發展模式。上海、深圳、日照都是我國港口城市中代表性的例子。
關注物流驅動力
港口作為現代物流體系當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是現代物流中心樞紐。發揮著連接海上運輸和內陸以及輻射國際和國內市場的重要作用,對拉動區域經濟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河北港口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敏認為,現代港口物流體系實質是以港口為基礎節點的供應鏈體系。而建設供應鏈體系要有具備綜合服務能力和集成專業化的服務企業,而這些服務企業不是一般的貿易商,也不是一般的運輸企業或者加工企業,而是供應鏈集成服務商。
在他看來,在整個供應鏈體系中,港口企業適宜轉成供應鏈集成服務經營商,成為構建現代港口物流體系,促進“港產城一體化”發展的龍頭。因此,近年來河北港口集團依托主業多元拓展,努力把港口裝卸業務單一發展轉為港口、臨港產業、城市系統的協調發展,積極發展臨港產業板塊,主攻石化、冶金、電力等企業,合作開發大吞吐、產業鏈長的臨港工業項目,促進港產城一體化發展。對此,一些港口把突破經營范圍作為關鍵抓手,堅持“港產城”聯動,逐步形成“以港促產、以產興城、港產城一體化”發展格局。
現代港口物流體系是實現“港產城一體化”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目前,國際上許多大型港口都在向第三代港口發展,建成全球貨物貿易集散中心和綜合物流服務基地。許多發達國家已把港口作為發展物流的突破口,通過港口物流的發展帶動臨港加工業的發展,并輻射周邊地區,帶動進出口貿易,而這些反過來又促進港口物流的發展,實現良性循環。
因此,有專家建議,我們需借鑒國內外發展現代港口的先進物流經驗。第一,提高認識,持續強化港產城互動共榮的理念。第二,加快臨港園區和物流網絡的建設。不是單純一味地建港口和擴大港口規模,應該把臨港產業、園區、碼頭一體化運作考慮進來。尤其在產業不發達的城市或新興港口城市,構建現代港口物流體系,仍居主導地位。第三,構建完備的集疏運輸體系。傳統港口物流實現的是“港到港”,而現代物流要求的是“門到門”服務。因此,需要形成海陸空多種運輸方式銜接通暢的網絡,構筑港口發展配套的現代綜合運輸網絡。第四,加快現代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設,建設高效的社會化服務平臺,推進物流一體化。第五,加快“大通關”的體系建設,促進港口口岸通行便利化進程,包括海關、商檢、邊防,以及金融稅收等方面實現服務的便利化。第六,出臺落實促進現代港口物流業的發展政策,營造有利于現代港口物流發展的良好環境。
亟待構筑生態鏈
“港產城一體化”最大的特點是有港、有產、有城,“港口是龍頭,產業是抓手,城市是平臺”三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支撐,形成完整的生態鏈。只有相互融合,才能形成合力,共同促進港口、產業、城市協調發展。
然而,目前仍然有部分港口城市把港口作為招商引資、吸引產業落戶的資源,許多港口企業只是把滿足貨物在港口的位移作為首要任務。港口的發展模式主要是通過傳統形式來實現吞吐量的擴張,部分產業落戶以后企業只注重生產經營自己的產品。
“港口、產業、城市,單打獨斗,大家都作為供應鏈節點在運行,沒有形成以港口為龍頭的現代港口物流體系來運作,效率及其低下。”一港口企業負責人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前國內港口發展過程中的不足,“很多港口只是做了規模,沒有做它的內涵,更沒有做它的質量。例如,現在的港口同質化競爭比較激烈,港口的發展缺少整體戰略考慮。此外,各種物流方式、各種運力缺少有效的銜接和配置。我們的一些樞紐港也不是真正國際化的,有一些樞紐港充其量是內地物流的集聚地,還沒有成為國際貿易的大規模流轉的國際物流‘中間站’。”
促進“港產城一體化”發展是沿海城市經濟發展的規律,也是國際物流發展的趨勢。需要跳出“單純就港口發展港口”的舊有思路,統籌考慮港口布局、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更需要脫掉傳統港口“外衣”,向擁有現代化物流體系的現代港口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