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滑出“下限”風險減小
2013-9-28 10:11:00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作者:李嵐
“由于外需持續改善、‘微刺激’政策顯效,四季度我國經濟將繼續向好,預計GDP增長7.7%左右,CPI上漲2.8%左右;全年GDP增長7.7%左右,CPI上漲2.6%左右。”
9月26日,中國銀行(601988)發布四季度宏觀經濟金融展望報告稱,中國經濟滑出“下限”的風險正在減小,但未來我國經濟面臨美國QE退出、新興市場貨幣動蕩、地方政府債務和房地產泡沫等四大風險。
當日,針對房地產市場、流動性狀況、上海自貿區成立等當前高度關注的熱點,中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專家回答了記者提問。
金融運行:“貨幣熱”態勢未改
“從當前金融形勢看,依然體現了貨幣熱的特點。”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說。
報告稱,三季度以來,貨幣供應量增速趨緩,流動性狀況趨于好轉。特別是6月下旬以來,為應對流動性緊張局面,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常備借貸便利(SLF)等工具,有效應對了銀行間市場短期資金價格的波動。盡管四季度逆回購、國庫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的到期,會對市場流動性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報告預計,央行會延續目前公開市場操作的頻率和力度,市場流動性水平會保持相對平穩。
值得關注的是,社會融資總量“先抑后揚”,而人民幣貸款占比卻“先揚后抑”。數據顯示,7月份社會融資總量為8088億元,比6月份減少2279億元,創年內最低;而8月份社會融資總量卻達15700億元,較7月份增加7612億元。而與此相反,7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占社會融資總量的87%,創年內新高;到了8月份占比卻下降至45%,比7月份下降42個百分點。
曹遠征分析,7月份人民幣貸款比重提高的主要原因:一是銀監會加強對表外業務的監管力度,經濟主體傾向使用貸款籌集資金;二是在6月份流動性沖擊的影響下,經濟主體通過非信貸方式放款的意愿下降。而8月份,在金融市場流動性水平恢復、實體經濟資金需求上升的背景下,銀行承兌匯票、委托貸款和非金融企業債等非信貸融資方式得到快速增長,從而造成新增貸款比例的下降。
“考慮到未來央行將延續穩健的貨幣政策立場、監管當局對金融風險特別是表外金融風險的高度關注以及政府要‘激活貨幣信貸存量’的表態,社會融資總量未來將保持平穩增長,人民幣貸款占社會融資總量的比重也會回升。”曹遠征說。
“貸款占社會融資總量比重持續下降表明直接融資加大。我們看到,進入9月后股市逐漸走出頹勢,說明國家近期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綜合舉措取得了實效。”曹遠征認為,國民經濟企穩回升的態勢漸趨明顯,為資本市場的大發展提供了基礎,預計資本市場逐漸趨好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房地產市場:趨向“量縮價穩”
進入三季度,全國房地產市場分化趨勢更加明顯,受剛性需求釋放、開發商資金充裕、居民預期改變等多重因素影響,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量價齊升”,價格上漲、成交量放大、“地王”頻現;與此同時,部分三、四線城市房地產供過于求,銷量明顯放緩,價格相對穩定,個別城市價格下降。
數據顯示,8月份,百城住宅平均價格為10442元/平方米,同比上漲8.6%,再創歷史最高。其中,一線城市上漲16.93%,二線城市上漲8.09%,三線城市上漲3%。從環比來看,8月份,一線城市環比漲幅達到1.85%,為年內最高水平,二線城市環比上漲0.70%,三線城市環比上漲0.37%。
與此同時,開發商資金受流動性沖擊影響有限。1至8月,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同比增長28.9%,比上半年下降3.2個百分點。其中,國內貸款同比增長30.3%,比上半年回落0.1個百分點;利用外資增長17.2%,比上半年加快1.3個百分點。受流動性沖擊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個人按揭貸款、定金和預收款,盡管前8個月增長50.3%和38.1%,但比上半年分別放緩10.1個百分點和13.1個百分點。
“展望四季度,盡管支撐房價上行的中長期因素正在發生改變,但是由于宏觀面的企穩,政策面的相對穩定,剛性需求繼續釋放,房地產市場將呈現‘量縮價穩’態勢。”中行國際金融研究所主管溫彬判斷。
報告分析,一方面,成交量可能放緩。由于金融體系的流動性偏緊局面并未根本改變,個人獲得按揭貸款的難度還在增加,這將影響銷售面積的增長。另一方面,房價漲幅繼續分化。一、二線城市由于購地成本大幅增加以及供給相對不足,房價上漲壓力依然較大;與此相反,由于三、四線城市就業和發展機會有限,需求不旺,房價下跌城市個數可能增加。此外,受益于銷售平穩和上市再融資開閘等利好消息的影響,房地產投資增長有望穩定在19%左右。
“三季度,房地產市場的持續高溫再一次證明,僅僅依靠‘限購、限貸’等行政性手段難以取得預期效果,必須通過加快財稅、土地體制等一攬子的改革手段來推動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的建立。”溫彬分析。
自貿區猜想:怎么估計都不為過
“對于上海自貿區,怎么估計都不為過。”針對媒體提問,曹遠征作上述表示。
8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自貿區),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上海自貿區有點準香港的味道,它是按照境外的方式去管理,實行國際化的體制。這其中最突出的幾方面是:結構、市場、貨幣、機制,而機制最重要。”針對媒體的提問,中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表示,由于自貿區具有特殊性,各種類型的機構都會有,國內做不了的事在自貿區里也都將成為可能,從而達到試驗的目的,為深化改革找到目標,為開放找到目標。
中行報告分析,自貿區建設有望在金融市場化改革方面取得重點突破,自貿區內金融市場將更加開放,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有望得到提升。首先,隨著大量跨國總部機構聚集在自貿區,大量資金和配套產業將匯集在自貿區,將對全球資金自由調撥、融資租賃、供應鏈融資、大宗商品融資等金融服務提出更多需求。其次,自貿區鼓勵企業充分利用境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現跨境融資的自由化,這將促進人民幣的跨境使用更加頻繁,跨境人民幣融資、離岸和在岸聯動產品、保險(放心保)等離岸金融業務將得到迅速發展。此外,自貿區內允許人民幣的自由可兌換、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定價,這意味著基于各種利率、匯率套期保值、衍生品交易、資產證券化等產品創新速度將明顯加快。
曹遠征還表示,應當注意到,自貿區的設計為“一個市場、一個賬戶”,而上海又是最重要的人民幣市場,在資本項下人民幣是完全可自由流動的,因此并不會出現區內、區外匯率雙軌制的情況。
“未來應加強人民幣的國際化使用。”中行報告認為,在金融基礎設施方面,加快形成全球人民幣清算系統,完善并使用Shibor定價機制以鞏固其在利率市場化中定價基準的地位,發揮上海現有各類交易所的作用。在產品方面,利用政策優勢,推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擴大人民幣在貿易、投資、保險等領域的使用,推進個人境外直接投資的試點,積極發展人民幣在岸和離岸金融產品和服務,豐富金融產品種類,拓展金融市場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