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里宣布未來投入100億元發展農村電商,蘇寧更是趕在“雙十一”前,把各地原有的200家鄉鎮服務點升級為可提供代客下單、最后一公里配送、售后維修、批發銷售等服務的新式鄉村服務站,5年內,計劃擴大到10000家。京東、阿里都啟動了“千縣萬村”計劃,先后與中國郵政合作進入農村市場。
據阿里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計,2014年全國農村網購市場總量將達1800億元以上,2016年將突破4600億元。
而根據商務部數據,2013年我國農產品的交易總額在4萬億元左右,其中80%是通過傳統市場實現,通過電子商務流通總量并不大,這也預示著還存在萬億級潛在市場。
在10月底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要求重點推進六大領域消費,放在首位的,就是擴大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消費,提升寬帶速度,支持網購發展和農村電商配送。
21世紀宏觀研究院梳理發現,盡管目前農村網購占比較低,但總體呈現增長趨勢,可開發潛力巨大。但農村網購目前受限因素頗多,主要包括寬帶網絡建設滯后、物流、消費觀念以及產品標準與安全問題等。
1.農村網民使用移動終端比例高于城鎮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淘寶農村網購占比依然較低,且中間季度波動較為顯著,但總體呈現增長趨勢,從2012年第二季度的7.11%上漲到2014年第一季度的9.11%。
相比農村傳統購物渠道,網購具有價格優勢、商品豐富性、便捷性等優勢。這得益于近年來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尤其是互聯網普及率從2008年的11.6%提升到2013年的27.5%,以及物流業的快速發展。
抽樣調查顯示,農村居民對網購模式接受率達84.41%,人均年網購消費金額估算在500-2000元。30歲以下各年齡段的農村網民網購比例均高于城鎮網民,其中,20-29歲是農村網民的最大群體,占比為3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28.2%,農村網民規模達1.78億,較2013年底增加169萬人。更值得電商企業注意的是,在各類上網終端中,2013年農村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84.6%,高出城鎮5個百分點。
而農村居民主要消費支出集中在日常開支、購買生產資料和子女教育,對日用品、服裝、家電等類別商品及購物、社保提繳、資金存匯取、水電煤繳費、快遞收發等類別服務存在需求。
21世紀宏觀研究院梳理發現,目前中國農村電商模式大致包括遂昌的“趕街”模式、福建的“世紀之村”模式等。
遂昌的趕街模式,由潘東明創始的趕街網而起,建立在遂昌原有的電商模式基礎上,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把農村的商品銷往城市。
遂昌電商模式主要通過成立網店協會,農民只負責養殖或者種植,產品由當地合作社收購,再由網店協會統一收購、統一倉儲、統一配送、統一推廣,農民負責電商的前半段,網店協會負責電商的后半段。
“趕街”模式在這個基礎上,也打通了消費品從城市進入農村的渠道,砍掉中間過多的流通環節。目前趕街網點在遂昌已建成140多家村級站,成熟的網點每月代購金額1萬元以上,網點工作人員通過“淘客”代購模式,平均每月增收500-1000元。
福建的“世紀之村”模式主要通過“網絡平臺+信息服務站平臺+草根物流配送平臺”的形式,目前已覆蓋全國8個省4萬多個行政村,其中福建省75%的行政村入駐該平臺,平臺月交易金額4億多元。
日前,浙江省公布的《浙江省農村電子商務工作實施方案》指出,在未來3年中,浙江將向農村電商全面發力,利用電子商務推動農村經濟的新一輪發展。
浙江的方案顯示,到2017年,浙江計劃培育農村電子商務經營主體20萬個,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預期將達到500億元,縣域網絡消費額占當地居民消費總額的比重將超過1/4,并建成100個鄉鎮電子商務創業園和1萬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
同時,浙江還將通過拓展網絡零售市場和批發渠道,以及探索生鮮農產品的網上直銷模式,構建農產品網絡銷售體系。
21世紀宏觀研究院認為,發展農村電商的主要著眼點在于進一步撬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產業轉型,提升農民生活水平。
相對城鎮而言,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缺乏大型超商,而小型便利店商品種類不全,且質量管理滯后,已經難以滿足農村市場消費需求,網絡購物則可以有效填補這方面的市場需求,提升了農村的消費水平。
此外,通過發展農村電商等有利于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縮小城鄉差距,間接推動產業轉型。
2.寬帶、物流滯后制約“雙十一”下鄉
長期以來,制約農村網購發展的因素也較多。技術上主要包括寬帶設施、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等,另外還包括傳統的消費觀念、對網絡購物存在的不信任、產品標準與質量安全問題等。
數據顯示,2013年農村寬帶人口普及率僅為6.3%,低于城鎮12.6個百分點,2013年農村網民網上購物使用率為31.1%,網上支付使用率為25.7%,分別比城鎮低24.1和22.2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農村人口雖多,但很大一部分是未激活用戶。
與此同時,大多數農村年輕人外出求學、打工,留下的老弱婦孺使用網絡的概率并不高。盡管目前外出打工人口出現返鄉就近就業的趨勢,但大多數還是選擇老家所在的縣城而不是農村。此外,更多農村人口的消費觀點依舊偏愛實體店購買,認為其更加可靠方便。
而要成為電商平臺上的商戶,一般需要繳納一定的費用,這也間接影響了農村商戶的進駐。
農產品的一個特點是產品的標準化程度非常低,這也是農村電商一直難以回避的難題。
不少企業為此借助互聯網平臺,設計線上實景展現真實的工廠,包括產品銷售農場面貌、種植、加工細節等,幫助消費者篩選最優質、最適合自己的農產品。
從物流角度看,農村人口地域分布相對分散,部分村莊的住戶之間相隔較遠且交通不便。在貨運量不大的情況下,鄉村的物流成本過高。這也直接導致目前各大物流公司在農村均未實現送貨上門業務,多數是選擇送到鎮里快遞點,讓用戶自行上門取貨。
據公開報道,2013-2014年,重慶市鄉鎮快遞攬投點猛增近100家,主要分布在各區縣城區周邊的鄉鎮。然而,比起全市近1000多個鄉鎮的龐大需求,新增的攬投點仍是杯水車薪。
從消費群體的角度看,鄉村中最有網絡消費意愿的中青年群體多數使用智能手機上網,因其便宜性和可操作性遠高于電腦。但這些人往往不是移動互聯網的深度使用者,不會經常上網刷信息。因此,電商企業很難將城市的營銷模式直接復制到農村。
21世紀宏觀研究院認為,在開發農村市場方面,電商企業應加速大數據的布局,將相關信息進行有針對性的推送;政府則應統籌規劃,推動寬帶、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合理引導,降低農村地區偏高的網絡和物流成本。同時,應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鼓勵發展本地化服務商,扶持縣級運營中心,做好農產品質量檢測配套工作,并積極打通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對接城鎮市場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