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電商突困 O2O等待本土化
2014-2-28 10:21:00 來源:重慶商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自1995年12月鄭州商品交易所集誠現貨網成立以來,國內涉農電商的發展已有近20年。目前我國各類涉農電商網站已達3.1萬家,其中專門的農業電商平臺達到3000家。盡管農產品(000061,股吧)已成為電商企業角逐的熱點市場,但農產品電商虧本運營仍是行業普遍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農產品電商如何才能實現盈利?
規模
全國涉農電商超3萬家
近日,中國食品(農產品)安全電子商務高層研討會發布了《2013~2014年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發展報告》。
報告指出,2013年我國初步形成涉農政府信息網、農產品電子交易網等多層次性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絡體系。據統計,在全國3.1萬家涉農網站中,專門的農業電子商務網站就有3000多家。
報告顯示,農業電商大宗商品電子交易涉及到酒類、農產品、林產品、牧漁產品等10多個行業,交易額超過10萬億元。據全國糧食行業協會統計,2013年國家糧食局系統有糧食市場65家,網上交易額接近2000億元。
報告指出,2013年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得到迅速發展,生鮮農產品成為第四大類網上熱銷產品。如淘寶注冊地在農村(含縣)的網店達到203.9萬個,比上年增長24.9%,交易額超過500億元;京東生鮮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超過100億元。
不過,國內知名物流與供應鏈專家黃剛昨日在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到目前為止,農產品電商虧本運營是行業普遍現象。比如,“菜管家”運營4年來總計投資3500萬元,到目前仍是虧本運營;武漢“家事易”的電子菜箱在兩年半時間里覆蓋了1200多個社區,累計投入6000多萬元,每日成交量不小,但基本上是虧本支撐。
瓶頸
多數電商仍持傳統B2C思維
農產品電商虧本運營的原因何在?
在黃剛看來,不少涉農電商仍然抱著傳統的B2C思維,認為通過導流量,客戶就會到線上購物了。但農業電商的客戶購買的不僅是產品,更是健康生活。因此,農產品電商需要向消費者從商品背后的故事、種植基地、采摘體驗、物流體驗、可追溯、供應鏈可視化等維度全程展現。在這個基礎上,傳統B2C思維是“致命傷”。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農業電商目標人群定位不準確,在營銷策略上走上了彎路。黃剛表示,農業電商的目標人群多是都市女性,尤其是已經成家的“80后”、“90后”,她們既追求健康生活,又熱衷網購。但遺憾的是,很多農產品電商的做法是面向老人、高收入男性群體推廣。
在營銷方式上,黃剛認為,基地整合+營銷+流量+交易+供應鏈服務+口碑營銷,這個閉環是農產品營銷中缺一不可的。當前不少農產品電商存在經營管理誤區,認為突破的中心在“營銷+流量+交易”這三項上,重視“電”但忽視了“商”。而事實上,農業電商要真正實現盈利,關鍵在于做好“商”。
農產品物流配送成本高
除了上述三個原因以外,物流配送成本高,也是農產品電商發展的一大瓶頸。
黃剛告訴商報記者,就目前來看,農產品、生鮮電商每單物流成本加損耗高達40元,如果客單價上不去、物流成本降不下來,幾乎是不可能盈利的。同時,不少農產品電商往往忽視了對基地的整合,僅以定向采購方式與基地合作,而不是打造戰略協同的供求關系。到目前為止,以市場導向來指導基地有計劃地種植產品,在國內還僅僅是一種遠景。
重慶易易商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限在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站在電商經營的角度來說,農產品與日用品不同,產業鏈相對較長,買賣只是其中一個較小的環節。電商企業目前尚未做到整條產業鏈上的把控,很難形成集約化管理。
吳限告訴商報記者,農產品電商的物流配送成本非常高。比如,做農產品電商需有冷鏈物流配送體系,庫房、冷藏+冷凍的配送車輛以及各種恒溫設備,而且這些并不是一般企業所能承擔得起的。因此,幾乎所有農產品電商都還處于“燒錢”階段,易易商旗下的“每日鮮”今年就計劃投入2000萬~3000萬元用于市場投資與建設。
建議
本地化O2O應是方向
"吃貨"容易帶來口碑。”國內知名物流與供應鏈專家黃剛認為,未來的農產品電商一定要培養忠實的“吃貨”粉絲群,這是粉絲經濟發展的商業價值,拴住一個人就可能拴住一家人,甚至拴住一群人。但如何去維護這個客戶群,農產品電商要動腦筋。
資深電商專家、重慶工商大學教授沈紅兵表示,電商正在朝著線上社區+線下社區的方向發展,本地化O2O已成為整個行業的大趨勢。農產品電商往往更受商品質量、物流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基于大眾化需求的農產品電商,必須要解決本地化問題。
重慶易易商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限介紹,為實現規模化效應,重慶已經成立了農產品產業聯盟,以達到整合市場、降低物流成本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