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日立攜手中國電子商會舉辦了“中國制造2025”技術交流會,解讀“中國制造2025”,介紹“綠色制造”及“智能制造”相關技術。
“中國制造2025”作為中國政府發布的頂層規劃,是中國制造未來發展的10年路線圖,這一計劃從今年5月份提出后,讓眾多在華外企捕捉到新的契機,紛紛希望搭上這一快車,在中國開始新的布局。
改革開放初期就進入中國市場的日立,逐漸淡出家電領域,開始在信息通信、電力、金融服務、物流等行業深耕。
日立:用“綠色+智能”尋找發力點
當前,全球制造業的競爭,已經轉變成了技術和創新的競爭。隨著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正在成為一個新的風口。
“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中國經濟所處位置也出現相應變化。過去以勞動密集型為主,而今后對外資的利用將會更符合我國產業政策的變化,逐漸流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因為我國在近些年本身也在發展這些產業,在這些產業上,利用外資也有更大的空間。”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
顯然,精明的外資企業也捕捉到這個機會。對于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正式進入了中國市場的日立來說,近年來已經完成了在中國的轉型,逐漸淡出人們熟悉的家電領域,開始在信息通信、電力、電子裝置、建筑機械、高性能材料,甚至包括金融服務、物流等行業深耕。
日立的數據顯示,2014年4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日立全球銷售額達到5138億元,日立在華銷售額達609億元。日立在中國已發展成為擁有180余家公司、近5萬名員工的綜合性企業集團。中國已經是日立最大的海外市場,約占其全球總銷售額的12%。
“中國政府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規劃,其中包括兩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分別是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日立既有制造大型基礎設施包括電力系統、鐵路系統、汽車系統、醫療系統、高性能材料等的能力,也有IT信息通信能力和操作技術運營服務能力。因為這樣多維度的融合能力,使得日立在幫助客戶推動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方面有很多獨到的優勢。”小久保憲一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早在2009年,日立就和國家發改委簽署了合作協定,2015年11月初,日中經濟協會和日本的經濟團體聯合會派遣了多達200人的大型訪華團來中國進行訪問,日本主要企業的負責人基本上都積極參與,希望加入到“中國制造2025”的專列上。
“當今的中國已經在發揮世界經濟領頭羊作用,中國經濟也從高速增長期轉入政府提倡的新常態時期,社會對解決環境問題和低碳化進程的高度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尤其是對水、空氣這類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資源尤為敏感。”小久保憲一認為,在這一背景下,日立有很大的機會可以與中國社會同發展,把握諸如提高環保意識等來自當地的需求,同時還需要利用自身作為制造企業積累的技術優勢,生產環保型產品和服務,實現低碳經濟。
恩智浦:搶占風口,聯合中國大企業
如果說日立是利用自身優勢來參與“中國制造2025”,來自荷蘭的恩智浦則是通過和中國領先的公司進行合作,將在中國的業務開展得風生水起。
在2015年3月,這家荷蘭半導體公司對外宣布將大中華區總部設在上海。接著,恩智浦半導體執行副總裁GuidoDierick全程參與荷蘭首相馬克·呂特訪華,其間宣布與寶礦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神州數碼[微博]控股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三方正式結盟成為戰略合作伙伴,將于上海市中心建立基于無線物聯網技術的大型智能商業社區。
“恩智浦耕耘中國市場已近30年,此次與中國商業地產的戰略合作是一次新的突破。通過安全互聯的智能城市解決方案,我們助力基本實現了物聯網在中國的發展進程。”恩智浦半導體中國區CEO兼全球市場銷售資深副總裁鄭力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
據介紹,恩智浦認為“中國制造2025”是一個良好契機,該公司一直將中國當作一個創新技術平臺,希望將高附加值的技術和產品帶到這個市場。因此,恩智浦謹慎選擇合作伙伴,希望與行業內最優秀的中國公司結成聯盟。
因此,該公司先是在德國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上做出決定攜手華為共同開拓工業4.0中國與全球市場,接著在5月份又同小米結成了聯盟。
鄭力認為,與華為、小米的合作是強強聯合,不但可以幫助恩智浦完成幫助人們實現“智慧生活,安全連接”的戰略布局,還可以在新領域如智能家居打開缺口。
據英國市場調研機構朱尼普公司最新報告,到2018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場總規模將達到710億美元,中國的市場份額將占全球總規模的32%。恩智浦與小米公司的合作將在中國智能家居市場占據重要地位。
正如《金融時報》評論員文章所說的那樣,“2025年之后,外資企業在中短期更難獲得商業利潤和機遇。這可能顯著加劇外資企業所面臨的競爭,減少外資企業的商機,但隨著中國高附加值制造業逐步形成,外資企業仍可以通過共享知識和技術來參與中國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