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曝出后順豐公共事務部陳歡出面表示:“順豐沒有裁員,是公司基于業務考核評估后的末尾淘汰,不涉及一線員工,主要是希望在公司快速發展中,提醒員工加強自我修煉,跟上企業變革的思想,跟上步伐。”
雖然在“裁員”問題上雙方言辭有出入,但外界對順豐的回復似乎并不太買賬。有順豐一線女員工爆料“順豐怎么可能裁員,他是逼你自動辭職”,而且從陳歡的回復中可以看出順豐確實在精簡人員。但是順豐似乎一直避諱“裁員”一詞。
2014年順豐內部推行的“伙伴計劃”就被員工質疑是變相裁員。“伙伴計劃”就是由順豐劃分區域,然后由內部員工競標承包片區,員工中標之后與公司辦理離職成為加盟伙伴,跟隨者也需與公司辦理離職。在承包片區中標團隊只需沿用順豐的各項速運標準和獎懲制度,但需自負盈虧,員工的工資、破損件賠付、物料購置之類的都由中標者負責。在“伙伴計劃”中順豐對每個承包點有三個月的試運營期,如果不合格順豐可以直接“掃地出門”。此外,雖然參與“伙伴計劃”的員工可以再回到順豐重新辦理入職,但之前的工齡清零,且只能簽勞務派遣合同。
另外,2015年3月,順豐優選公司內部員工曝“順豐優選將與嘿客合并,業務架構將進行調整,順豐優選或將裁員”。同年5月,線上平臺順豐優選與線下門店嘿客整合成立商業BG。近期據有些媒體了解順豐斥資10億試錯的嘿客部門裁員較嚴重,整個團隊都有動蕩。同年9月王衛出任順豐商業CEO,近期被曝出王衛認為順豐優選選品沒有聚焦高端,順豐優選或將縮減品類并且會進行裁員。
順豐相關業務的整合、組織架構的變革,必然帶來內部人員的重組、選擇。2015年5月,順豐重新劃分業務板塊建立起的五大業務事業群浮出水面,分別為速運事業群、商業事業群(嘿客、優選)、供應鏈事業群(普運、冷運)、倉配物流事業群(電商、海淘)、金融服務事業群(順手付)。業務整合應該是2015年順豐供應鏈BG、商業BG、倉配BG和國際事業部裁員的原因之一。
拓展太快資金鏈緊張?
順豐在2015年年底的“裁員風波”,有業內人士分析可能是因為順豐版圖擴張太快導致資金鏈緊張問題。
在2013年8月,一向聲稱不缺錢的順豐接受了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團、中信資本三家國資機構約24.5%的入股,投資額約為50億~100億元,用于業務擴張。
“不差錢”的順豐融資后花起錢來更是大手筆。2014年順豐豪擲10億元在全國范圍內鋪設近3000家嘿客門店,但是由于客流量和下單量均不多,且房租、人員等固定成本居高不下,盈利模式不明的嘿客在持續虧損中。雖然順豐一直不愿承認嘿客的失敗,但其官網域名“sfheike.com”現已無法訪問,近期一部分嘿客店也接到關店通知,一部分嘿客店升級為“順豐家”,整合順豐優選+順豐家+順豐金融+順豐快遞+便民服務為一體,布局O2O社區大平臺,但順豐家的盈利能力也尚未得到驗證。
2013年以來順豐一直在不斷跨界試水,豐富其新業務版圖,除了發展O2O業務,還涉足電商、金融、手機維修等多個領域。2014年順豐成立順豐海淘,正式涉水跨境進口電商;2015年聯合日本零售商,開設針對中國客戶的日貨電商網站;2015年順豐成立金融服務BG,打造金融服務平臺順銀金融;2015年順豐試水手機維修市場,推出“順維修”業務,提供“倉儲+配送+售后”為一體的一站式手機售后服務解決方案……
2015年5月,嘿客與順豐優選合并成為商業BG,由順豐集團副總裁、順豐優選第二任CEO李東起負責。同年9月,李東起離開商業BG回總部擔任CMO,王衛親自出任順豐商業CEO。業內解讀李東起離開的主要原因是對順豐商業的商業模式持悲觀態度。在金融服務BG有順銀內部員工在“裁員風波”下表示,順銀在業務模式上還處于摸索階段,“公司2016年打算轉型To B模式”。
除此,順豐最熟悉的速運業務也在“添磚加瓦”。2015年6月,為了對抗阿里的菜鳥網絡,順豐聯合申通、中通、韻達、普洛斯,共同投資5億元人民幣創建深圳豐巢科技,在全國范圍布局“豐巢”智能快遞柜平臺,其中順豐持股35%。
2015年順豐再添一架自有全貨機,截至目前為順豐服務的全貨機達43架,其中23架為順豐自有。另外2015年順豐表示將在武漢周邊自建機場,打造貨運專業樞紐,目前已經邀請國內機場建設專家幫助選址。
一方面是電商、金融等新興業務和傳統速運業務的發展需要資金投入,另一方面是新型業務大多盈利模式不明晰,從此次裁員波及的范圍來看,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是順豐資金鏈出現問題所致。
但記者采訪的數名業內人士并不贊同順豐資金出現問題。 徐勇告訴記者:“順豐現在每天都在招人,也在辭退人,這次的‘裁員風波’不過是把員工離職事件放大了,是對順豐負面新聞的惡意炒作。”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如果順豐資金出現問題,那么像嘿客這類在目前看不到未來的業務應該首當其沖被砍掉,但現狀卻并不是這樣。大環境不樂觀應該是此次順豐“裁員風波”的原因之一。
鏈接:順豐之后 德邦開啟末位淘汰 物流業變相裁員
與之前大肆招兵買馬不同,快遞業開始“精兵簡政”。繼順豐速運此前傳出“末位淘汰”后,北京商報記者從零擔物流巨頭德邦物流方面獲悉,公司將針對管理層展開末尾淘汰制。在業務量增速大幅放緩的情況下,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物流快遞業量變到質變的轉型首先落到了人員身上。
“今天只說一個,就是年底淘汰的事兒”,德邦總裁崔維星在公司召開的全國管理層級會議上直接了當地表明了德邦將要開展末尾淘汰。根據德邦方面介紹,德邦將對管理層按照業績進行排名,排名后10%的人員將會進入淘汰環節。德邦相關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這其實也是德邦對進取者的一次激勵計劃,借此激發管理團隊的進取動力”。崔維星在講話中表示,企業大了必然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大企業病,“堅定不移地開展末位淘汰是成為優秀公司必走的一條路”。崔維星坦言,這對進取者其實是一個好事情。
不過,“精兵簡政”反映了行業遇冷。快遞專家趙小敏表示,背后是企業的巨大經營壓力,上市失敗的德邦需要給投資機構一個交待。德邦物流素有物流業“順豐”之稱,去年7月擬在上交所上市,但由于證監會實行“IPO暫緩”而被擱淺。趙小敏認為,這反映了整體行業巨大的業務量壓力,“此前都是開拓新市場提高業務量,如今變成了行業內競爭,企業要從對手嘴里搶食”。國家郵政局日前召開2016年全國郵政管理工作會議。會議預計,今年我國快遞業業務量將完成275億件,同比增長34%,遠低于2015年的48%,終結了連續四年超50%增長的紀錄。
快遞物流企業“防守”只是開始。趙小敏認為,在此前大舉擴張下,快遞業將迎來十年來首個產能過剩期。不同于德邦的“精兵簡政”,一些加盟制快遞企業未來甚至將大量出現加盟網點老板跑路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