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統計,今年上半年,全社會物流總額為107萬億元,同比增長6.2%,社會物流總費用5萬億元,同比增長2.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8個百分點,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依然保持了平穩增長的勢頭。其中,公路運輸細分市場大放異彩,在鐵路、航運和航空三大運輸方式相對低迷的情況下,貨運量則同比增長6.4%,主導地位進一步擴大。
物流業發展規模雖然逐步擴大,但也存在隱憂。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認為,我國物流業正面臨結構性需求不足的矛盾:一方面,大量存量資源沉淀在傳統物流業領域不能退出,無法滿足生產者和消費者對高端服務的需求;另一方面,增量資源受投入不足和體制機制的約束,難以創造新的需求。
“2016年對物流產業將是至關重要的一年,物流供給側改革進程的推進、‘互聯網+物流’模式的大范圍推廣等諸多新任務、新模式的出現,都將為物流產業帶來一次‘巨震’。供給側改革壓力下,物流產業急需尋找新模式、新體系、新規則。”何黎明說。
何黎明認為,實現物流供給側改革,需要從多方面入手,既要加強市場生態和誠信體系的建設,改變當前物流產業“小、散、亂”的局面,又要充分推進基于“互聯網+物流”的新模式發展,借助互聯網工具,將傳統物流模式中繁雜落后的部分加以剔除和升級,從而實現更高效率的大規模社會協同。“物流效率的提升,不僅能夠讓產業本身的產值和效益有所改善,更意味著全社會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有所降低,這對當前中國實現新經濟、新常態轉型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何黎明說。
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認為,物流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刻不容緩,其核心任務有三:體制創新、科技進步和要素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強調制度供給,而其核心是制度創新。”周漢民表示,用制度支持創新、用技術保證進步、用資本維護成長,是實現物流供給側改革的三大要素,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定會有輝煌的未來。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主任余斌十分認同,以往物流產業興起依賴制造業發展,如今則要依賴技術上的進步和模式上的創新。“我們要改革創新供給結構,從而與不斷升級的需求結構相適應,更重要的是我們激發供給側的活力,從而讓它不斷創造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從而創造新的需求。”余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