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文玉
除了政府調撥與捐贈,沒有貿易就沒有物流。
如今,中美貿易戰已經拉開帷幕,它對物流的影響幾何?當中興董事長一臉悲哀地宣布美國停止芯片供應,使中興陷入休克時,就意味著這條供應鏈已經斷開、停頓,物流也就不復存在了。
在“中興事件”刷屏的同時,國人也漸漸清醒。在“大國崛起”的背后,一些最基礎的數據赫然羅列在人們面前:芯片,尤其是中高端的芯片,我們80%以上依靠國外,特別是依靠美國。發動機,包括汽車的發動機、輪船的發動機、飛機的發動機,80%以上也是依靠國外。我們的高端數控機床80%以上也是依靠國外。像我們搞5G、光纖入戶、寬帶中國,生產光纖的設備現在百分之百也靠進口。我們的大學和實驗室,尤其是很多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設備都很先進,但基本上都是被國外品牌壟斷;我們的高端的醫療設備,基本上都是國外進口。再比如機器人產業,中國現在從產能和應用上是全球最大的市場,然而我們機器人產業里頭這些關鍵的元器件也是從國外進口;我們的高鐵,高鐵的一些控制系統,轉向架等比較關鍵的零配件也是從國外進口。而且,我們的最終產品的大部分利潤也是被這些芯片、發動機等核心技術的企業拿走。
那么,中國的高端制造業應該如何面對現實,知恥而后勇,迎接挑戰,迎頭趕上呢?讓我們來聽聽專家的解析,也研判一下還有哪些短板需要調整。
構建產業競爭力
最近,記者在學習有關高端制造業的一些文章時,有幸接觸到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石勇撰寫的一些文字。雖然他主要談及的是裝備制造業高端化的路徑,以及如何使我國裝備制造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但是,他所談及的內容,對于我國制造業還是有著普遍的認識價值的。
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礎制造領域已經成為全球中高端產業發展的必爭之地,而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簡稱“四基”)等工業基礎能力薄弱,正是制約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的癥結所在。此次中興的缺芯事件,正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石勇認為,這其中的主要問題:一是規格品種不多,一些產品品種數量僅是國外的二分之一;二是可靠性、一致性不高,少數產品壽命就是國外的三分之一或更低;三是行業規模不大,盡管我國裝備制造業規模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但一些關鍵領域行業規模還不如外資一家企業。形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正向設計缺乏,一些產品仍以模仿測繪為主,產品形似而神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正向設計能力必須是長期經驗的積累以及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的結果。二是驗證體系缺乏,與其他行業不同裝備產品研制出開發出來之后,必須與用戶緊密結合,不斷修正優化改進,才能最終完成研制。這一過程往往需要幾年時間,而且費用較高。據統計,裝備制造業開發產品的費用和實驗驗證的費用達到1:3~10,這導致大量企業不愿意做實驗驗證,因此我國裝備制造業高端化的首要工作是加強需求牽引,鼓勵供需對接,構建基礎領域的研發體系和實驗驗證體系,集中產業鏈優勢力量,突破基礎領域的制約,在強基的基礎上,進一步強鏈。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對行業內細分領域的小巨人企業的扶持引導,助其在優勢領域主動對接,打造利益共同體,形成競爭實力。
形成高端復雜制造能力
最近,華為的老總任正非在接受騰訊采訪時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們現在做終端操作系統是出于戰略的考慮,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Android 系統不給我用了,Windows Phone 8系統也不給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同樣的,我們在做高端芯片的時候,我并沒有反對你們買美國的高端芯片。我認為你們要盡可能地用他們的高端芯片,好好的理解它。只有他們不賣給我們的時候,我們的東西稍微差一點,也要湊合能用上去。”之后,他還說,華為做操作系統,和做高端芯片是一樣的道理。主要是讓別人允許我們用,而不是斷了我們的糧食。斷了我們糧食的時候,備份系統要能用得上。
面對貿易戰和技術上的封鎖,中國只有自強不息。在這方面中國是有過先例的,當年前蘇聯專家撤走,我們自己也建成了
南京長江大橋,沒有見過原子彈的“兩彈”元勛們大漠里靠手搖計算機也造出了原子彈。但是,自強不息不等于封閉自己,現在的世界已經不可能回到各自為戰的狀態。波音787有四百多萬個零部件,波音公司只負責其中的10%——尾翼和最后的系統集成,整個飛機由全球四十多家合作伙伴數萬家供應商協作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如今一些高端設備的設計和標準制定都由發達國家掌握,中國暫時還是參與者和跟隨者。
實現制造業高端化發展,要在基礎領域多下功夫。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不能因為市場上都在做總包、在搞物流而心生浮躁,扔下基礎研究去湊熱鬧。在創新問題上,我們要更多地寬容失敗,要有容錯機制。只有把基礎搞上去了,才不至于在關鍵的時候受制于人,而可以做到有備無患。
當然,有些產業有它自身的特點,不是振臂一呼或者短時間努力就能上去的。比如芯片,業內資深人士指出,芯片行業是一個有顯著先發優勢的行業,中國很難靠大量投資來追趕美國,更不可能只依靠包括基金、風投在內的民間投資。中國芯片行業要想打個翻身仗,還需要有自己的“曼哈頓計劃”。
舉一個例子,上世紀90年代英特爾和AMD間發生過一場令人印象深刻的芯片大戰。當年英特爾領先AMD半年研發出486芯片,在這半年里,英特爾就可以迅速將產品高價推向市場,半年后,當AMD研發出芯片進入市場時,英特爾已經收回成本并賺得高額利潤,這時候英特爾就開始以降價的方式狙擊對手,把芯片價格迅速降到成本線附近,同時把賺到的利潤投入到新一代芯片的研發。AMD作為后發者,雖然投資巨大,獲利卻很微薄。這就是摩爾定律所說的,每18個月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就會翻一番,成本卻下降到一半。美國根據摩爾定律在芯片行業取得領先優勢,賺取高額利潤,并不斷積累這樣一個正循環。所以,中國的企業想要短時間介入芯片領域,難度十分巨大。
值得慶幸的是,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提前為此付出了努力。近日,華為P20 Pro系列手機開始上市,其使用的是中國自主產權的麒麟芯片,性能也是能拿得出手的。還是那句老話,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
形成濃厚的工業文化氛圍
中國制造業的升級,不僅源于企業對自身發展的追求,更與制造業的整體變化以及面臨的外部環境緊密相關。當今世界,實現了工業化的主要發達國家開始反思并重新聚焦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美國發布“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德國提出“工業4.0”,日本啟動“再興戰略”,法國頒布了“工業新法國”,英國實施“高價值制造戰略”等等,另一方面東南亞等地區一些經濟體不斷加強工業化進程,希望利用低成本的競爭優勢打造新的世界工廠搶占全球制造業中低端市場份額。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將這種形式描述為兩頭受擠壓,低端制造業產能過剩,與東南亞國家相比缺乏競爭實力,高端制造業發展很快,但整體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想要突圍,就必須調整制造業發展方向優化發展環境,加速轉型升級。2015年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我國從制造大國加快轉向制造強國的序幕開啟。
當一個國家制造業增加值在全球占比達到20%以后,會產生具有一定特征的工業文化。在推動本國工業發展的同時,也深深地影響著全球工業化進程與價值體系。例如美國的效率文化和創新文化,德國的工匠文化和日本的精益文化等主要國家的工業文化與本國工業化進程基本適應。充分融合了民族文化的特征,不僅進一步鞏固了本國工業強國的地位,對世界工業乃至其他領域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我國工業起點低起步晚,尚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有待于進一步挖掘和培育。改變重商輕工的社會心理,凝聚發展工業文化的社會共識,同時大力整合工業文化的各類資源,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工作機制,注重與其他經濟政策的配合與轉換,努力營造一個良好寬松、公平有序的發展環境,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提供柔性支持,塑造國家工業新形象。
國家工業形象是國家形象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工業文化建設成果的直接體現。比如德國制造是部分國人心目中現代制造業的旗幟,大到汽車輪船小到廚具、鋼筆,德國制造是精致耐用和安全可靠的代名詞,人們也往往愿意為之付出更高的溢價。顯然,正面的積極的國家工業形象能夠影響一個國家工業產品的價格,促進國際經貿活動,提升工業軟實力,甚至擴大國家影響力。由此看出,我們應該著力塑造我國工業誠信、質優、創新、綠色等新形象,不斷豐富中國制造的文化內涵,進一步提高對外交流水平,講好中國工業故事,傳播中國特色工業文化,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工業新形象,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注入新元素。
不得不說的教育改革
科教興國,科技是現實的生產力,而教育是未來。
有人問,為什么全世界,只有美國能夠生產高精度芯片?
據統計資料顯示:全世界芯片領域排名大概是美國、日本、歐洲、韓國、中國
臺灣地區……有些高端芯片只有美國做得好,其他的均達不到要求,國內近20年過度偏向于消費類(例如數碼產品)芯片的開發,而其他非消費類的芯片就立足于采購。目前我國每年進口芯片約1500億元人民幣,進口金額更是早已超過石油進口。
資深專家分析認為,制造芯片是巨大的復雜工程,需要創新力極強的學術與人才培養機構+充分自由競爭市場+國家產業扶持協調并進的環境,還要看歷史戰略機遇,成體系的芯片產業復雜度應該比航空發動機還高一個數量級。美國之所以成功,無非有幾下原因:一、教育模式的成功。二、對全世界人才的吸收。三、社會自由度,對知識產權及私有產權的保護。
美國重視學校教育,可以說是美國發展的重要經驗。美國大學有世界最好的教授,最先進和最完善的實驗研究設備,有最開放、最濃厚、最公平的學術環境,所以,在美國無論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還是文化傳承與創新,都依然是公認的世界領先。
那么,反觀一下我們國內的高等教育特別是理工科的教育,很多學校連一個實驗基地都沒有,不少上完工科的學生,甚至上學期間連一個螺絲釘都沒有摸到過。我們的教育很多好像是走過場,越來越晚的開學,越來越早的放假時間,名存實亡的實習,讓學生在大學期間根本學不到什么真功夫。上完五年大學的醫學院的學生不會打針,一些工科畢業生甚至要回爐去再讀一個大專才能進入實質性的工作崗位,這是因為大學本科期間很少有機會去進行研究性、創新型的實踐,而與此相對比的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宿舍就像是一個小型的實驗室,你有什么想法隨手就可以進行實驗操作,直接試驗你的創作靈感,加拿大的滑鐵盧大學學生是上課學習三四個月然后就去工廠實習三四個月,這樣反復學與練,在實踐中快速提升自己的動手能力。國內一些老師忙著搞項目,心思都不在教學上。長此以往,中國高等教育水平越來越低,競爭力從何談起?
美國社會自由度、公平競爭的商業環境,對知識產權及私有產權的保護,導致知識分子特別喜歡去那里,不僅僅中國很多高職去了,其他國家也很多人去了。全世界科技移民總人數40%都被吸引到美國。(如今,歐洲國家也開始吸引中國的優秀人才去留學,進而培養)。也就是說,全世界最頂級的人才將近一半的都在美國,別的國家根本無法比擬。這是最讓我們羨慕嫉妒恨的事情,也是我們最應該反思的事情。
所以,表面上搞高科技芯片等高端制造業是是花大錢投資,背后其實是人才的競爭。如果沒有好的基礎教育、基礎科學積累、創新機制和自由土壤吸引創造大量人才,中國很難在短時間內縮短與科技強國的差距。所謂百年大計,科教興國還是要扎扎實實去進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