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總產量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商品量約占全國四分之一,居全國之首。因此說東北地區糧食生產對我國整體糧食安全有著難以撼動的重要地位。隨著我國現代工業化進程加速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深化,東北地區糧食產業發生深刻的變化,同時也引發了糧食物流業產生的新趨勢。
一、近三年糧食總產量恢復到歷史高水平,但是沒有實現新的階段性增長,玉米表現更加突出。
現代糧食物流作為糧食流通的一個新的內容和形式,也是由糧食生產決定的,糧食生產形勢的變化直接影響糧食物流的發展。我國糧食生產由1996年至1999年連續四年出現快速增長,糧食產量三次突破5億噸,進入21世紀頭四年糧食減產,最嚴重的2003年糧食產量減至4.3億噸,比1998年的5.12億噸減少8000萬噸。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實行支持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政策,扭轉了糧食生產下滑的局面,促進了糧食增產,今年有可能接近5億噸,但是這只能是恢復性增長,還沒有突破歷史最高產量,達到新的階段性產量。東北地區作為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糧食產量最高的歷史時期也是1996年—1999年常產在8500萬噸,占全國產量18.7%。2000年—2003年糧食常產下降到7200萬噸,占全國14.4%。近三年來糧食產量逐年增長,今年豐收在望,有可能達到8200萬噸,恢復了歷史水平。玉米是我國三大糧食品種之一,產量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5%,進入90年代以后,由于播種面積的增加和雜交技術的廣泛采用,玉米生產發展較快,1991年突破1億噸大關,1998年達到歷史最高記錄1.33億噸,近三年穩定在1.1-1.2億噸,東北地區是我國最主要的玉米帶,每年玉米產量增幅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歷史最高總產達到5000萬噸,最近幾年穩定在4800萬噸左右,今年有望達到5000萬噸。值得注意的是,東北地區西部即吉林白城、松源,遼寧錦州、朝陽,黑龍江大慶、齊齊哈爾,內蒙古赤峰、通遼等地由于國家政策拉動,技術投入增加以及自然環境的改變,玉米播種面積逐年擴大,單產穩定提高,總產突破2000萬噸。成為新興的糧食物流貨源基地。
二、糧食加工業和飼養業迅猛發展,糧食本區消費量增加,外運量減少,糧食物流貨源不足。
隨著我國工業化加速和新農村建設啟動,飼養業穩步增長,糧食加工業迅速發展,打破了糧食主要是玉米長時期供大于求的局面,目前是供需平衡,未來是供小于需。2000年玉米當年的供給量是12809萬噸,飼料消費量8120萬噸,工業消費量1075萬噸,其他消費量2599萬噸,總消費量11794萬噸,結余1015萬噸。2005年當年總供給量13200萬噸,增長3%,飼料消費量8760萬噸,增長7.9%,工業消費量1750萬噸,增長62.8%,其他消費量2740萬噸,增長5.4%,總消費13250萬噸,增長3.6%,尚缺50萬噸。目前我國玉米深加工處于快速發展期,尤其是東北、華北、華中地區,玉米深加工產業正在迅猛發展,山東、河北、河南三省現有玉米深加工能力達到了1000萬噸,去年用于深加工的玉米達到了800萬噸,到今年底,還將有300萬噸加工項目投產。東北地區現有加工能力2000萬噸,去年用于深加工的玉米達到了700萬噸,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3500萬噸。這樣全國玉米深加工能力有可能達到5000萬噸,玉米深加工的發展將是玉米相關產業最大的變動因素。就東北而言,玉米深加工快速增長直接減少了玉米外運的數量,物流貨源不足的矛盾日益體現出來。五年后,東北地區玉米產量增長到5500萬噸,用于深加工玉米達到3000萬噸左右。飼料消費玉米1100萬噸左右,其他消費400萬噸左右,合計4500萬噸左右。結余1000萬噸左右,能夠外運的玉米越來越少,大部分玉米本區基本消化掉,玉米轉化品外運取代原糧外運。這樣,東北地區作為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的作用仍然沒有改變,玉米轉化為畜產品和深加工產品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大量晚粳稻調銷外省和出口,春小麥也進入國際市場。但是,對以玉米原糧為主,“四散”作業的糧食物流企業是嚴峻的考驗。
三、陳糧庫存大幅度下降,產區糧食倉儲蓄水池作用弱化,北方港口倉庫凸顯強勢。
五年前,東北地區隨著糧食產量的增長,商品量的增加,由于運輸受阻,銷路不暢,每年都有大量的糧食沉淀下來,糧食庫存逐年加大,到2002糧食年度末,全區糧食庫存高達10100萬噸,(其中黑龍江省4340萬噸,吉林省3920萬噸,遼寧省1360萬噸,內蒙古東四盟450萬噸),如此大的糧食庫存,每年儲存費用,銀行利息,加上損耗和陳化損失,國家要支出上百億元資金,成為糧食流通三大難點之一。而五年后的今天,全區糧食庫存僅2685萬噸(其中黑龍江省860萬噸,吉林省735萬噸,遼寧省650萬噸,內蒙古東四盟440萬噸),下降7415萬噸。這部分糧食的流向,出口2700萬噸左右,銷往外省2100萬噸左右,區內加工轉化及損耗不低于2600萬噸。玉米庫存1999年全國高達8000多萬噸,到目前為止,已降到3500萬噸左右。東北地區1250萬噸左右,主要是國家儲備和地方儲備玉米,國有糧食部門和民營糧食企業的商品玉米庫存不足500萬噸。東北地區陳糧庫存銳減,致使東北糧食收儲企業在整個糧食流通中的蓄水池作用明顯弱化,產區糧庫作為銷區加工廠的原料儲存基地將成為歷史一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北方港口倉庫作為中轉儲存的載體,其儲水池作用逐漸趨于強勢。其主要原因是:產區糧食收儲企業在新糧入庫后,急于發往口岸銷售,以降低成本,獲得利潤,規避風險。銷區加工企業以產定購,待價采入,加速周轉,提高效益。致使流通過程中的糧食大量沉淀在口岸,港口成為不可替代的糧食物流供應鏈的中心支點。為此,東北地區形成以港口為依托的北良糧食物流、大連港糧食物流、營口港糧食物流和北方糧食物流。
四、糧食經營主體發生重大變化,糧食物流呈現季節性,貨量小,批次多的新特點。
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國有糧食企業一統天下的局面已經被打破,由多元投資主體構成的,多種資源優化整合形成的新型糧食經營企業大量產生。初步調查,東北地區原有近五千家國有糧食收儲企業,現在僅有一千家左右國家儲備庫,地方儲備庫和國有糧庫,其余四千多家國有糧庫采取租賃經營,股份合作,轉制民營,隨之數以萬計的中小型民營糧食企業應運而生。糧食經營主體的變化,不僅促使糧食物流形成國有企業、股份企業、民營企業、合資企業等多元化競爭的新格局,而且,徹底改變過去糧食調運省區統一計劃,市縣統一操作,糧庫、鐵路、港口“一盤棋”運營的傳統做法,呈現以市場為導向,企業各自為戰,季節性強,貨量小,批次多,要求高的新特點。這就需要我們調整發展戰略,理順工作流程,提供更加全面的增值服務,與錦州港一道共同適應糧食主體變化的新特點,把糧食物流做出新特色,新內容。
五、環渤海灣主要港口加大投資建設,糧食口岸中轉能力增加,市場競爭愈發激烈。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大連航運中心建設給北方港口建設帶來新的契機,各港口爭相投資,提高中轉能力,自成物流系統。北良港擁有3個大型散糧裝卸專用碼頭、73.4萬噸倉容的中轉糧食立筒庫,60萬噸倉容的國家儲備糧食立筒庫,2400輛散糧專用鐵路車皮,年散糧中轉能力1100萬噸。大連港具有3個糧食轉運專業化碼頭,筒倉56萬噸,擁有散糧車1000輛,年吞吐能力680萬噸。營口港有一個較大型散糧裝卸碼頭,20萬噸筒倉和270輛散糧車,散糧中轉能力300萬噸。錦州港今年底新增筒倉10萬噸,通過合作方式引入散糧車450輛,散糧中轉能力200萬噸。可以說,目前遼寧口岸散糧轉運能力已經達到2280萬噸水平,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糧食物流量的逐年遞減,我們可以預見到,一場爭奪玉米的大戰將在東北各個層面上展開。貿易商之間,加工商之間,運輸商之間,港口之間將不可避免地陷入激烈競爭之中。由于地緣優勢,長大線以西地區運往錦州港比運往大連港在鐵路運費上要低,2005年,錦州港實現560萬噸轉運量,預計今年將突破600萬噸。在玉米外運的格局中,錦州港已經成為東北第二大轉運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