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標準化是推動現代物流的兩個輪子,而信息化和標準化水平的高低是區別現代物流與傳統物流的主要標志。在日前于
廣州舉行的“第八屆物流技術與管理發展高級研討會”上,十多位中外物流學界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針對標準化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他們表示,當下的物流標準已經遠遠滯后于經濟發展,亦成為現代物流興起的瓶頸,進而強烈呼吁我國應盡快制定出自己的物流標準化體系。
問題一
低標準造成社會資源浪費
目前鐵路、公路、海運、民航、工業部門物流系統形式多樣,版本不一。這些標準在形成時是針對較低的流通水平,因此許多現有的技術標準存在多方面的差異與缺陷,制約著現代物流的協調與運作,給社會帶來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問題。
問題突出表現在托盤、包裝、信息技術等通用技術設備與標準上面。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秘書長、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孟國強舉例說,在信息技術方面,由于貨物條形碼標準不統一,有的物流公司要為每一件進出商品貼上統一條形碼標簽,造成成本核算以及人力、時間、效率等方面的損失;再如托盤標準,目前ISO組織共制定了6個國際標準,我國于1990年公布的托盤標準共4個規格,過去由于托盤主要用于外貿,企業運用以歐洲、北美規格為主。而目前國內托盤使用量日漸增加,不少企業呼吁在4個規格的基礎上進行增加。
問題二
產業間標準難統一
現代物流要求一套標準通行各個相關行業,但現行的標準化體系以部門為主,制約了物流各相關產業間的統一性和協調性的加強。
目前,除了國家統一的標準管理機構,還有交通、鐵路、民航、信息產業等代表政府的行業部門。而物流行業涉及的各個產業技術組織、科研機構則分散在各個政府部門、各個行業中,對于標準的運作政府部門缺乏協調,而標準化技術組織與科研機構按照傳統的分工在各自的產業領域進行標準化工作,相互之間難以交流和配合,也形不成統一的規劃。
與會專家表示,這種落后的標準化管理體制,造成物流標準對政府部門依賴程度比較高,標準技術組織與行業協會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一些物流標準化的具體問題被提出來以后,往往長期得不到解決。
問題三
有效需求不足阻礙標準化
與會專家指出,當前物流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對物流標準化的實施也構成了較大影響。
從國民經濟發展的前景來看,我國物流市場的潛在需要是巨大的。但是調查顯示,中國的第三方物流實際營業額與物流市場潛在需求相比,僅占一個很小的比例。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傳統體制下形成了企業自辦流通,不愿意依靠第三方物流的結構和觀念;二是企業生產的物質成本與勞動力成本即通常所謂的第一和第二利潤源泉,都還有很大潛力。物流作為第三利潤源泉,還沒有普遍成為企業生存發展必須追求的主要渠道與當務之急。
物流市場實際需求的不足,直接影響到物流標準化的實際運用。據介紹,國家標準儲運單元條碼頒布后,實際運用率不足15%。
問題四
發達國家標準不能照搬
與會專家指出,從總體看,中國物流業起步較晚,基礎比較薄弱,存在著明顯的先天不足。而經濟發達國家的物流產業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可供我國選擇的努力目標又非常高。面對這個巨大落差,一方面我國的眾多行業及地方發展物流的積極性極高,物流業發展迅速;但另一方面,各方面對物流的方方面面往往一知半解。
因此,與會專家的觀點是,當前非常需要將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與中國物流發展的實際相結合,提出符合中國實際需要的物流運作規范以及標準,從最基礎的地方起步指導與推動中國物流業的發展。
解決之道
物流企業分類與評價指標已進入專家審查階段
孟國強透露,全國物流標準戰略規劃和一批技術性通用性的物流標準正在加緊制定。
孟國強說,全國物流標準戰略規劃已初步規定了我國未來5年內的規劃思想和物流標準修訂總體框架,將基本解決物流相關產業的標準。此外,在積極準備對原國家物流技術標準進行修訂的基礎上,全國物流標委會正在組織力量抓緊制定物流企業分類、評價指標、物流企業與企業物流成本考察指標、物流中心規劃與建設等一批通用性強、社會和企業急需的技術標準,其中物流企業分類與評價指標已經由國家標準委員會進行網上公示,正在進入專家審查階段,該指標對不同類型的物流企業及其綜合服務指標都有明確的技術規定。另外,物流標準的新修訂向服務性、管理性標準重點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