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十五”發展階段,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第一個五年。據統計,“十五”期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8%左右,5年累計約增長67%。
與此同時,我國人均GDP由2000年的856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約1380美元,提前實現了人均GDP1000美元的目標。而相關研究也顯示,第6城市群區域對我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貢獻在繼續加大。該區域不僅成為我國經濟的一臺發動機,而且人均GDP已經接近4000美元,為今后進一步引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在這一基礎之上的今年1月,不僅是2006年的開局之季,而且也是整個“十一五”規劃的啟動之月。已經開始的2006年,給人們以很多希望,也顯露出諸多新氣象。值得指出的是,2006年的出口環境依然將對越來越國際化的第6城市群區域產生實際的影響。本文根據
上海社會科學院《資源環境藍皮書》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對第6城市群區域的出口環境作一番分析,以供企業決策者們和本報讀者參考。
美國經濟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發展要素,過去是,今后也是。美國經濟在2006年依然會表現出繁榮的局面,該市場也是第6城市群區域擴大出口的現實選擇。雖然為了防止經濟過熱,美元利率在2005年已經上升為4%。但是,國際一流的經濟學家還是看好美國市場的前景。如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約瑟夫施蒂格利茨認為,對于美國這個世界頭號消費大國來說,2005年仍然是美好的一年。盡管它的購買力不如2004年那樣強勁,但卻支撐著全球的經濟增長。美國人購買力的增長速度與其收入增長的速度一樣快。美國2005年的花費超出了它向世界其他國家借來的資金,平均每天花費超過20億美元。一年前,大多數專家曾預言,這種狀況不可能持續下去。可現實情況是,它不僅一直如此,而且還可能持續更長時間。
對于美國的消費市場來說,也是更歡迎來自中國的產品,而2006年生效的中美雙邊政府協議也將為第6城市群區域的企業拓展這一市場,提供基本的利益保障。
預測顯示,2006年的亞洲經濟將出現復蘇局面,也意味著民企對外出口環境總體良好。從目前第6城市群區域經濟的底子來看,亞洲地區的國際市場依然是我們的生命線。盡管有經濟學家呼吁,第6城市群的區域經濟和民營企業應該擺脫依賴出口需求拉動的狀況,但是改革開放20多年間形成的發展慣性,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在剛剛過去的2005年,我國沿海地區的民營企業遭遇了不少國家貿易壁壘的阻擊,讓我們感到了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
不過,貿易壁壘的產生,有技術上的原因,有我國民營企業銷售策略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我方貿易對象境內經濟景氣的大背景在起作用。
換言之,一個國家經濟勢頭良好,內部需求旺盛,進口渠道暢通,那么,對于中國產品的市場增長是不會有“敵意”的。現在,我們要了解的是,哪些國家2006年的經濟景氣有明顯的好轉。
目前的判斷表明,亞洲地區的經濟景氣將出現良好發展的勢頭。如:經濟大國日本要占到世界經濟總量15%的份額,對上海民營企業的出口導向有明顯影響,而它將擺脫長期經濟低迷的狀況,受2005年世博會因素的刺激和新一波國內投資熱的影響,2006年的日本經濟將獲得2%的15年來罕見增長;韓國也是第6城市群區域和沿海經濟十分重要的合作伙伴,預計其經濟增長在2006年內將獲得5%的不俗業績;東南亞的經濟強國馬來西亞,也將是第6城市群區域經濟新的主要貿易伙伴,預計在2006年將獲得6%的經濟增長率。
與此同時,泰國、新加坡等我方企業家熟悉的市場,在2006年都會有擴大開放的舉動,而印度市場的新大陸也值得我方的民營企業去開發。所以,2006年第6城市群區域民營企業改善出口環境的希望在亞洲。西歐市場渠道的開發難度依然較大,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